当前位置:

专题

>

丙肝

>

丙肝基础知识科普 你值得了解

丙肝基础知识科普 你值得了解

  丙肝是肝脏疾病中非常多见的一种疾病,此病不仅危害大,而且还容易传染给身边朋友及家人,因此不管是为了自己还是家人,得了丙肝后都应该尽早治疗,这样才能避免出现更大的伤害。然而很多人由于对丙肝病不了解,结果导致错过了疾病的较好治疗时期,所以为了能够让众位患者更加了解丙肝疾病,今天我们就对丙肝的基础知识进行科普,希望能帮到您。

  丙肝基础知识科普 你值得了解

  1、丙肝为什么可怕?

  专家指出,丙型肝炎简称丙肝,主要经输血、针刺、**、母婴等途径传播,目前呈全球性流行。

  血液传播是丙肝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共用注射器、美容器械,与丙肝病毒感染者共用剃须刀、牙刷等;与丙肝病毒感染者进行无保护的性行为也可以引起传播,性伴侣越多,感染的危险越大;感染丙肝病毒的母亲约有5%—10%的几率将丙肝病毒传染给婴儿。目前,还没有报道证实母乳喂养可以传播丙肝,但如果乳头有出血时,要避免母乳喂养。值得重视的是,通过血液传播的丙肝病人,20年后有20%可能变成肝硬化。肝硬化的病人每年有6%变成综合性肝病,4%要变成肝癌。

  2、丙肝为什么漏诊率高?

  有关数据表明,80%的急性丙肝患者没有明显症状,高达50%—85%的急性患者会转为慢性丙肝,20—30年后,部分慢性患者在不知不觉中发展成严重的肝硬化,甚至肝癌。即便丙肝的危害如此明显,丙肝的漏诊率仍然高达52%。

  就因为丙肝病人几乎没有症状或症状非常轻微,所以常规体检中极易被人们忽视。丙肝病毒感染后潜伏人体的时间长达十多年,在体内悄无声息地破坏肝脏,是个十足的“潜伏”高手。而一旦发病确诊,常常已经并发肝硬化甚至肝癌。

  3、丙肝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专家表示,凡有大量输血史,特别是在1993年前接受输血者;反复血液透析者和接受器官移植者;共用注射器者;艾滋病感染者;感染丙肝母亲所生的婴儿;针刺、刀伤或者破损黏膜处接触丙肝阳性血液者;与丙肝感染者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密切接触者;不洁性行为者;曾行介入性诊疗患者(胃镜、内窥镜、牙科器械)者;有过文身、文眉、穿耳环孔等,都属高危。

  4、丙肝的防治的关键是什么?

  同艾滋病类似,丙肝目前还没有可以用于预防的疫苗。但是,丙肝是可防可治的,预防艾滋病的措施也可以有效预防丙肝,主要包括:拒绝违禁物,不共用注射器;固定性伴侣,正确使用安全套;不与他人共用针具或其他文身、穿刺工具;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个人用品;及时包扎破损伤口。

  同时,只要及时发现、规范治疗,大多数丙肝患者是可以临床治愈的。目前,国内外通用的治疗方法是聚乙二醇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的抗病毒治疗。丙肝患者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接受正规治疗。

  以上就是关于丙肝基础知识科普,你值得了解的全部内容介绍,希望能帮到各位患者朋友。专家指出,对于丙肝我们除了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以外,还需要做好日常预防传染的工作,这样才能避免传染给家人而带来终身遗憾。

丙肝在线咨询

更多

1型丙肝怎么治疗

丙肝1型治疗一般是采用干扰素类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干扰素能够有效的杀灭病毒,并且对丙肝病毒复制有遏制的作用,但是并不能完全的清除丙肝病毒实现转阴,而且有较强的副作用,需要科学规范的使用药物。另外这一类...

1个回答

新生儿丙肝怎么治疗

婴儿感染丙型肝炎,大部分原因是当母亲怀孕时,婴儿在母亲的胃里感染丙型肝炎。也有些儿童不是由丙型肝炎母婴传播感染的,而是由外部感染引起的。家长应该注意孩子的饮食。在吃奶粉的同时,也应该给孩子更多的高蛋白...

1个回答

丙肝治疗过程

丙肝传播途径主要是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如果肝功能、丙肝病毒RNA、肝脏B超正常,一般不需要治疗,若各项指标异常,考虑抗病毒治疗,在大夫指导下用药。平时保持好的心态,注意劳逸结合,忌酒,清淡饮食...

1个回答

感染丙肝的症状表现

乙肝患者的症状表现主要是有食欲不振,呕吐等情况。丙肝分为急性丙肝和慢性丙肝。急性丙肝的患者感染的病毒量大会产生类似其他病毒性肝炎的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乏力等。病毒量少,则可能不会出现症状。如...

1个回答

引起丙肝的原因

丙肝的原因有很多,因为丙肝是一种传染病,并且是病毒传染所导致。所以很多患有丙肝的患者大多都是因为和丙肝携带者有血液上的直接接触,导致血液流入体内,会导致病毒的传播感染。还有一些患者是因为和丙肝患者有无...

1个回答

国内治疗丙肝

治疗丙肝通常采取以下方法:1、通过干扰素进行治疗;2、采用小分子药物进行治疗:需要患者去医院查一查丙型肝炎的分型,根据分型选择合适的小分子药物进行治疗;3、规范化治疗:需要做B超检查,检查肝脏的弹性,...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