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鼻疾病

>

儿童鼻窦炎病例

儿童鼻窦炎病例

  张女士的孩子雯雯7岁多,雯雯从2岁开始感冒,张女士带她到一家小诊所输液,并包了几天的药,一个星期后病好了,但没过两天雯雯又开始流鼻涕、咳嗽,然后张女士又是让她吃药打针,持续了一个月,雯雯还没有好的迹象,并且雯雯说头有些痛,随后到医院拍片,发现是鼻窦炎。

  反复感冒、鼻涕黄绿黏稠 可能患上了鼻窦炎

  “鼻窦炎和感冒有联系。”深圳博爱医院耳鼻喉专家说,感冒病毒会引起鼻腔黏膜发炎、肿胀,若治疗不当,细菌会在鼻窦内繁殖,引起鼻窦炎。鼻窦是鼻腔周围的多个含气的骨质腔,以小的开口与鼻腔相通,鼻窦炎也就是鼻窦出现了炎症。孩子的免疫功能低下,对外界适应能力差,容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及各种传染病,而一旦鼻黏膜发炎肿胀,就可能造成鼻腔内的机械性障碍,使鼻窦开口受阻,引流不畅,造成鼻窦发炎;年幼的孩子往往不会用正确的方法擤鼻涕,因此会使鼻腔压力增加,使鼻涕回流到鼻窦而引起鼻窦炎症,所以,鼻窦炎为孩子中的常见、易发疾病。

  “由于生理构造导致鼻腔呼吸不畅,也是鼻窦炎的重要诱因。”专家说,鼻腔异物、鼻息肉、鼻腔肿瘤等都可阻塞鼻窦开口,影响其引流通畅。此外,过敏、细菌感染、空气污染、被动吸烟、营养不良、内分泌紊乱、抵抗力减弱,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

  “目前,治疗鼻窦炎的关键是要早诊断、早治疗,以防其发展成慢性鼻窦炎,但它和感冒却较难区分。”专家说,如果出现感冒症状,一两个星期还不好,或反反复复,可能是鼻窦炎;如果鼻涕黏稠、呈黄绿色,说明有细菌感染,也是鼻窦炎的症状之一。

  感冒一周未愈,且病情加重 就要考虑其他发病因素

  深圳博爱医院耳鼻喉专家介绍,目前,来医院就诊的感冒患儿中,反复感冒的患儿较多。家长们也非常困惑,为什么平时精心照顾的孩子却总是病殃殃的。感冒在医学上称之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反复感冒是指1年以内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的次数:0~2岁 ≥7次/年,2~5岁≥6次/年,5~14岁≥5次/年以上,且两次感染之间间隔要大于7天以上者方称之为“反复感冒”。

  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原因多与护理不当、缺乏锻炼、被动吸烟、环境污染、缺乏微量元素或其他营养成分搭配不合理等因素有关;部分与鼻部慢性病灶有关,如鼻炎、鼻窦炎,扁桃腺炎、腺样体肥大、慢性扁桃体炎等;也有不少孩子感冒刚好,家长便迫不及待地给孩子吃大鱼大肉等,往往引起内热复生。中医理论认为,热病后期“食肉则复”、“多食则复”,也就是说得了发热性疾病之后,身体还没有恢复正常,就开始胡乱大吃,很容易使病情反复。不管是余热未尽还是火热复生,体内有火,人体很容易再次招致邪气的侵袭而引起又一次感冒。

  对于反复感冒的治疗,深圳博爱医院耳鼻喉专家建议,孩子感冒后,应及时就诊,让医生经过诊断,判断出孩子属于哪种类型的感冒,初期服用感冒药和清热解毒的药物即可,3天未愈者可适量补充抗生素药物,7天以上或停药两三天后又出现症状者,就要考虑鼻窦炎、中耳炎等其他发病因素,针对病情进行治疗,家长切不可盲目用药,以免贻误治疗。

鼻疾病在线咨询

更多

患了鼻疽周身不适怎么办呢

您好,根据您所说的分析,4天前可能是上呼吸道的感染,输液后可能是有所缓解,但对于胃肠的疾病没有多大的帮助。建议到医院检查一下,关键是胃肠这一块的,看看是不是什么胃肠炎,因为消化不良的话,可引起能量供应...

1个回答

患鼻疽不规则热怎样治疗

不规则热的治疗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和疾病来制定治疗方案,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需要及时使用抗细菌类药物来治疗;如果是免疫系统疾病时,需要使用激素或免疫遏制剂治疗;肿瘤疾病引起的不规则热需要切除肿瘤病灶或应用...

1个回答

孩子流清鼻涕打喷嚏怎么治疗

这可能是病毒性感冒引起的症状。感冒是儿童中的一种常见疾病,特别是对于相对虚弱的儿童。温度的变化很容易导致感冒。儿童感冒后会出现食欲不振、流鼻涕、打喷嚏和低烧等症状。感冒通常是由病毒引起的。如果症状不严...

1个回答

鼻塞流清鼻涕吃什么药

这种情况应该被认为是寒冷和大风的一个因素。你应该注意多喝水和保暖。您可以服用小儿扑热息痛进行有效治疗。应该注意多喝水和吃清淡的食物。外出时戴上口罩,并定期及时服药,以避免儿童患过敏性鼻炎的可能性。多吃...

1个回答

我的鼻子上的毛孔很大怎么办

需要定期做深层清洁,做清洁面膜加上去角质就是不错的办法,一个星期一两次就可以了。把冰过的化妆水用化妆棉沾湿,敷在脸上或毛孔粗大的地方,也可以起到不错的收敛效果。或者就用硫磺皂,但也不要天天使用,用过之...

1个回答

流鼻涕打喷嚏鼻子发痒是什么病

这样应该是过敏性鼻炎的症状建议是到耳鼻喉科看一下,过敏性鼻炎的典型症状主要是阵发性喷嚏、清水样鼻涕、鼻塞和鼻痒。也可以做一下过敏源检测。平时外出还得做好预防措施,比如戴好口罩,避免闻到一些容易过敏的...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