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骨关节病

>

怎样认识骨关节疾病

怎样认识骨关节疾病

  据统计,国内50岁以上人口中骨关节病发病率达到60%以上。提高对骨关节病的认识,将使您的后半生少受关节病痛的困扰。

  骨性关节病,亦称退行性关节炎等,是老年人,特别是老年女性的常见疾病。根据国内的统计,骨关节病的患者约占总人口的8%,而50岁以上的发病率达到60%以上。

  骨关节病,亦称退行性关节炎等,是老年人,特别是老年女性的常见疾病。根据国内的统计,骨关节病的患者约占总人口的8%,而50岁以上的发病率达到60%以上。在我国,估计骨关节病的患者多达1亿人,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健康。

  骨关节病的发展初始阶段症状表现轻微,常不被人们所重视。当症状明显影响正常活动时,往往已发展到严重阶段。因此,早期认识、积极预防病情发展十分重要。

  什么是骨关节病

  人们对骨关节病有很多混淆不清之处。一方面可能把一些关节疼痛认为是关节炎,另一方面对真正的关节炎却认识模糊。那么,什么是骨关节病呢?骨关节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疾病,不是一种定义明确的疾病。其病因包括关节损伤、过度使用、畸形,肥胖,遗传等,还有很多患者没有明确的原因。在临床上常表现为关节僵硬、活动不灵活、疼痛、肿胀,晚期出现关节畸形。特点是早期症状轻微,发展缓慢,晚期症状严重,对患者的活动能力影响大。X线片对诊断有帮助。一般而言,骨关节病造成的畸形与类风湿等其他关节炎比相对较轻,导致的关节功能障碍也轻,且发展缓慢。常见骨关节病受累的关节为膝、髋、手指指间小关节及脊柱椎体间的小关节等。

  正确的认识有利于诊断

  骨关节炎≠骨关节病

  患者多习惯称骨关节病为关节炎,并常常与疼痛联系在一起,其实,两者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称做“炎”,表示的是一种急性的病理过程,而称做 “病”,常指一种慢性的病理发展过程。因此,命名为骨关节病更能代表疾病的过程,其自然病程是一种缓慢发展的以软骨退变为主的临床经过。

  骨科医生建议:中老年人出现关节疼痛时要及时找专科医师进行诊断,诊断的内容不但包括是否患有骨关节病,同时医生还可帮助您判断关节病的程度、发展阶段,了解关节病的发展趋势和选择较好的治疗计划,从而得到较好的处理。

  骨关节病也会有急性表现

  骨关节病虽然是一个慢性过程,但也有急性表现的可能,称为“骨关节病急性发作”,可能因各种刺激引起。出现急性关节疼痛、肿胀、关节积液、皮肤温度升高等急性炎症表现。保守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症状,但不能治疗。

  早年的外伤也可诱发骨关节病

  许多患者在早期因为某些外伤等原因诱发骨关节病,对于医生的诊断常怀疑虑,认为轻微的外伤怎么引起关节病了。其实,这种病理过程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及损伤的日积月累呈潜在发展,而诱发骨关节病。

  骨关节病一般诊断步骤

  ●详细询问病史,认真查体。

  ●在多数情况下,均应拍X线片以确定关节骨性结构退变的程度等,为今后的处理奠定基础。

  ●如果有关节积液,行关节穿刺并进行常规化验有利于诊断及鉴别。

  ●必要时化验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沉、类风湿相关检查等,以鉴别诊断。

  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出现骨关节病的相关症状时一定要高度重视、及时诊治。

  骨关节病的高危因素包括:肥胖、女性、反复关节劳损、糖尿病等。

  骨关节病的外在表现

  ●脊柱小关节的骨关节病,常常只有临床症状,看不到畸形的存在。

  ●发生在手上小关节的畸形及结节样增生,常见于指端小关节,早期出现在关节背面的两侧,可伴或不伴有疼痛,严重者各指的指间关节均可出现畸形。多数情况不会像类风湿一样导致功能丧失。

  ●最常发生骨关节病的膝关节,早期关节没有外形上的改变,但随着关节病的逐渐发展,会出现大腿肌肉的萎缩,关节内翻、外翻畸形或屈曲畸形等,还可见关节间隙饱满、关节显得肥大。髋关节病变常表现为屈曲畸形、疼痛、活动受限及跛行等。

  新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早期诊断

  近年来诊断技术不断进步,先进的诊断手段使以前不能发现的早期骨关节病表现得以及时发现。如磁共振检查可以在X线片尚未发现骨关节改变前就发现关节软骨等受损的表现,为早期治疗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骨关节病需与类风湿性关节炎鉴别

  骨关节病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容易混淆,原因是类风湿与关节痛在人们心中总是联系在一起。很多人就将骨关节病认为是类风湿性关节炎,而延误治疗。这两者有什么差别呢?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关节常受累,也可累及软组织等,发病年龄多见青少年,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僵硬,晨僵持续常大于1小时,且进行性加重,自然病程明显短于骨关节病,晚期导致关节功能严重障碍,呈骨性强直及畸形,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常常受累的关节在大关节多为髋、膝关节,在小关节多为手的掌指关节及脚的跖趾关节等。根据病史、临床经过、化验检查不难做出正确的判断。而骨关节病病程缓慢,多侵犯老年人,晨起关节虽有僵硬感,但活动后可缓解,一般不会超过30 分钟。一般不伴有关节的病残和严重畸形。

  骨关节病的治疗

  基本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及药物治疗两大类。对于晚期严重功能障碍的骨关节病,人工关节置换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

  非药物治疗包括功能锻炼,受累关节的保护,避免加重关节损伤等。理疗、按摩等物理治疗方法对关节的改善亦有帮助。

  如何进行体育锻炼

  功能锻炼在治疗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锻炼,患者可以防止肌肉萎缩,强大的肌肉可以增加关节的稳定性,减轻关节的负担,从而间接起到保护关节作用。另一方面,通过锻炼可以改善关节周围的血液循环,促进关节的新陈代谢,有利于控制和减轻骨关节病的发展。但是负重运动均会增加关节负荷,导致关节磨损加剧,因此采用不负重的功能锻炼及活动既可以达到锻炼的目的,又不加重关节的负担。这类活动如游泳、散步等,而像登山、上下楼梯、下蹲锻炼、剧烈的对抗性运动对关节均是有害的。

  骨科医生鼓励:患有下肢功能障碍的患者应进行卧位的反复直腿抬高功能锻炼,这是不负重功能锻炼中极具代表性的运动。

  药物治疗

  对于有明确骨关节病表现的患者,可应用氨基葡萄糖类药物或透明质酸等,改善关节软骨的代谢从而改善关节功能。对于关节疼痛明显或由某种因素使症状明显加重的患者,可口服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

  中药对改善关节周围血液循环也有一定的作用。

  对于部位明确的关节滑膜炎还可以外用消炎止痛擦剂,使之进入稳定的状态,改变急性症状为慢性经过。

  痛点明确、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也可采用局部封闭治疗,准确的封闭可以迅速减轻关节炎症状。应该指出的是,封闭后要注意休息,减少活动,注意注射局部的保护,注射时要严格消毒,防止发生局部感染。一旦出现感染,会给关节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封闭治疗一般不宜在短时间内反复进行,因为所使用的激素虽然有迅速减轻炎症的作用,但是反复应用会降低局部组织对抗损伤的能力,易于再次损伤。

  骨关节病重在预防

  对于高危人群或已经患有骨关节病的患者要预防骨关节病的发生或进一步发展。

  1 要防止关节的反复损伤,减少造成骨关节病的外在原因,减少剧烈负重活动和对抗性强的活动。

  2 要积极治疗导致骨关节病的疾病,如骨质疏松症、膝关节的内外翻畸形等。

  3 对于已经患有骨关节病的患者,要加强关节的保护及积极进行不负重的功能锻炼,如直腿抬高功能锻炼;减少负重功能锻炼,如反复下蹲、剧烈运动、长期负重磨损。预防寒冷刺激,在急性炎症时及时有效的制动休息也非常必要。在此基础上服用氨基葡萄糖一类营养关节的药物对于防止关节病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骨关节病是运动系统因岁月沧桑导致的以关节软骨为主的退变性疾病,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早期治疗,控制延缓其发展是治疗的根本。治疗目的不是要将骨关节病治愈,因为“退变”是无法治愈的,而是要去除病因,改善关节症状,延缓骨关节病的发展,以使老年患者有功能正常的运动机能而健康长寿。

骨关节病在线咨询

更多

左胸下方肋骨疼像岔气是什么病

左侧肋骨岔气样疼痛,可能是多种原因? 首先考虑到心内科急诊,是否存在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等,考虑到是否受过外伤,是否存在气胸的情况,局部是否存在感染等情况,考虑到是否有带状疱疹或肋间神经痛?如果都排除...

1个回答

左侧肋骨疼像岔气似的怎么回事

岔气,又称急性胸肋痛,胸肋部产生的疼痛?左侧肋骨疼痛像是岔气一样,应是多种疾病造成的,需要查明原因再行治疗? 左侧肋骨疼痛像是岔气一样,可能是多种原因,首先考虑到心内科急诊,是否存在心肌梗死、主动脉夹...

1个回答

后背疼痛是猝死的早期症状吗

引起后背痛的疾病极多,有的与猝死相关,有的无关。 后背疼痛与猝死并不是完全等号的。因为猝死很多原因,后背疼痛也有很多原因,背部带状疱疹可引起疼痛,后背皮肤疖、痈也会引起疼痛不适、颈椎病也可以后背疼痛、...

1个回答

左侧肋骨疼怎么回事

左侧肋骨疼,可以是多因素造成的。 (1)左侧肋骨处疼痛常见于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肋骨骨折以及带状疱疹早期等胸壁原因导致的疼痛,肋间神经痛及肋软骨炎主要予以热敷、局部外用消炎止痛膏,肋骨骨折则予以外固...

1个回答

呼吸时肋骨疼的原因有哪些

呼吸时肋骨出现疼痛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器质性和功能性的原因。 正常情况下,呼吸时无明显疼痛的感觉。呼吸时肋骨出现疼痛多为持续性疼痛。器质性因素方面,最常见的是肋骨出现骨折,主要见于外伤和骨质疏松的患...

1个回答

左边的腰酸疼怎么回事

左边腰酸疼的常见原因有左侧腰部肌肉软组织损伤、腰椎间盘突出、泌尿系疾病、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带状疱疹。 1.左侧腰部肌肉软组织损伤:当患者左侧腰部急性扭伤或因慢性劳损造成肌肉、筋膜等软组织无菌性炎症时,...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