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肝硬化

>

肝硬化患者饮食原则护理

肝硬化患者饮食原则护理

  我们大家都知道饮食对于疾病来说是很重要的,饮食可以很好的调养疾病,肝脏是人体的净化器,因此对饮食的要求也是很高的,那么肝硬化患者对饮食原则有哪些具体细则要求呢?

  肝硬化饮食原则:肝硬化是,不同原因引起的,肝纤维结缔组织弥漫性增生,伴肝细胞结节状再生,的慢性进行性疾病,病人的饮食应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适量脂肪、易消化食物为主。食物应新鲜可口,柔软易消化,无刺激性。

  【1】限制脂肪供给

  每日脂肪摄入量,以40~50g为宜,其中油脂每天不超过20g。易选用植物油、奶油等易消化的油类。肝硬化时肝细胞功能减退,胆汁合成及分泌减少,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受到妨碍,过食脂肪,特别是动物脂肪会加重肝负担,引起脂肪肝。

  【2】供给充足的维生素

  新鲜蔬菜和水果富含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以每日供给,700~900g为宜。可选用白菜、油菜、卷心菜、萝卜、大头菜、榨菜、黄瓜、大蒜、胡萝卜、以及大枣、苹果、菠萝、柑、橘、猕猴桃等。应多补充维生素E,有很大的好处,维生素E,含量丰富的食物有植物油、核桃、南瓜子、松籽、猴头菇、木耳、蛋黄、蛤贝等。

  【3】供给充足的蛋白质饮食

  供给充足的蛋白质,饮食每天供给,100s~200g蛋白质,并要注意优质蛋白质的供给,可交替使用瘦肉、鱼、**、乳类、豆制品等。高蛋白质饮食,有利于保护肝细胞功能,促进受损肝细胞修复和再生。

  【4】适量供给糖类

  以米面为主,保持每天供糖量400g左右,糖类能使肝糖原含量增加,促使肝细胞再生。肝中糖原充足,可防止毒素对干细胞的损害,起到保肝作用。

  【5】限制水钠摄入

  肝硬化病人体内易发生水钠潴留,以每日供给食盐6克左右为宜。若有腹水和水肿,食盐以每日2~3g为宜,一般不必限制饮食中的液体量。临床上,约有20%的肝硬化腹水病人,经严格休息、限制钠盐摄入,腹水便可消失。但如合并肾功能不全,或有因利尿药导致电解质紊乱时,需将水分限制在500ml左右。

  肝硬化合并腹水的饮食

  1.采低钠饮食,建议钠量为500~1500毫克,(扣除每天摄取食物约含300~500mg的钠外,可采用的调味用盐约为0~3公克。

  2.代盐制品要小心选用,例如,氯化钾仅适合于,血钾浓度正常的病人。

  3.若尿量有,随着利尿剂的使用而增加,则可慢慢放宽盐份的限制。

  4.若是限盐后尿量依然很少,便要限水,通常情况下,建议范围为每日1000~1500cc左右。

  宜:补充蛋白质保食蛋、奶、鱼、瘦肉和豆制品;补充糖类宜多吃含糖食物和水果;在补充维生素方面,宜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和动物肝类。特别注意补充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A、C。如伴便泌者,可多食麻油、蜂蜜、芝麻、香蕉以保持大便通畅,减少氨的积聚,防止肝昏迷。

  禁忌:一定禁酒和刺激性食物

  以上就是肝硬化患者的饮食原则,所以说肝硬化患者的家属一定要注意患者在饮食方面的注意,安排好饮食,良好的饮食有助于疾病的恢复。

肝硬化在线咨询

更多

肝硬化能引起发热吗

肝硬化可能会引起发烧的。因为当患者患有肝硬化时,身体的免疫力就会降低,从而就会导致身体出现发烧等症状,因此,肝硬化是会引起发烧的。所以需要注意的是,当患者出现身体不适的症状时,应立即去往医院就医,以免...

1个回答

肝硬化引起的腹水

如果是小量的腹水,可以口服一点利尿药物,腹水可以消掉。如果腹水比较多,就要分析它的原因,一般的临床上面都是门静脉高压和低蛋白血症这两个是作为主因,所以治疗就是降低门脉压和纠正一两个血症,加强利尿治疗,...

1个回答

肝硬化是什么病毒感染

肝硬化在我国很常见,有很多因素都可以导致肝硬化,比如病毒感染,长期酗酒以及血吸虫,胆汁淤积等等。在我国又以病毒性肝硬化最为常见。肝硬化病毒感染主要是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可导致肝细胞被大量的破坏、坏死,...

1个回答

肝硬化早期由什么引起

引起肝硬化的原因有很多。肝硬化一般是由一种或者多种病长期反复作用引起的肝损害。最常见的是慢性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脂肪肝,长期药物性肝损伤,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如果存在有肝硬化的原因,一定要注意监测病...

1个回答

吸血虫病引起肝硬化

血吸虫性肝硬化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肝硬化类型,其治疗包括病原治疗、肝纤维化治疗、肝功能不全治疗,以及必要的支持和对症治疗。肝硬化不易治愈,注意保肝、可以应用甘草酸制剂、肌苷等,食物摄入应该是高蛋白、高碳水...

1个回答

肝硬化引起的巨脾症

引起脾大的原因有:(1)感染性脾大。各种急、慢性感染如伤寒、副伤寒、黑热病、血吸虫病、疟疾、病毒性肝炎、败血症、晚期梅毒等.(2)郁血性脾肿大。斑替氏综合征、肝硬化、慢性心力衰竭致心原性肝硬化、慢性缩...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