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骨质疏松

>

防止骨折应该从防骨质疏松入手

防止骨折应该从防骨质疏松入手

  李老太太是一位离休老干部。一日在家里打扫卫生,她看地毯上有一本书,弯腰去拣,一下子坐在地上不能动了。家人急忙送她到解放军304医院,检查发现老人右侧股骨颈骨折。骨科为其施行了股骨颈置换手术,使老人借助拐杖恢复了行走。据家人介绍,此前,老太太身体其他部位已经4次发生骨折。

  老年人为何容易骨折

  老年病学专家、304医院干部病房主任李平生教授说,导致老年骨折增多的直接原因是骨质疏松症。人进入老年期后性腺分泌减少,进食少,钙摄取少,室外活动少,日照少,维生素D合成不足,肌肉缺乏锻炼,骨骼内血循环减少,骨骼的钙容易被吸收和移出,各器官出现退行性变,器质性疾患增多,运动迟缓,反应迟钝,视听力减退,损伤机会增加都是老年人容易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原因。由于老年骨质疏松症而导致的骨折,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有的老人甚至发生了骨折自己还不知道。

  李主任说,长期以来,许多人一直把骨质疏松作为一种年老的必然表现而未予重视,造成大量病人发生骨折,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999 年,WHO总干事明确提出,不要让骨质疏松如同高血压为代表的心血管疾病一样,给人类造成广泛病害,并提出2000年至2010年为“骨与关节”的十年,预防老年骨折,必须从预防骨质疏松着手。

  年老了还能防骨质疏松吗?李主任说建议的预防骨质疏松症的方法是从儿童期开始,争取要有一个较好的骨峰值。但是,中老年朋友也不是没有办法预防或延缓骨质疏松的发生。如平时要多晒太阳,多做户外活动,注意体育锻炼,通过饮食补充必需的钙如虾皮、豆制品、坚果、牛奶等,特别是牛奶,含钙量比较高,每天要坚持喝一袋牛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研究表明,有长期吸烟、过量饮酒、少动多坐及低钙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容易在老年后发生骨质疏松。所以要不抽烟,少喝酒,不喝浓茶,不食用过多的高蛋白食品。女性在绝经后有一个骨密度快速下降的时期,适量补充雌激素有助防止骨密度快速下降。要加强运动。有不少人认为多吃钙片就可能防止骨质疏松,其实并不是这样,单纯补钙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有的长期卧床的老人,尽管补充许多钙或维生素D,骨质疏松照样发展,有的绝经期妇女虽长期服用钙剂,但骨质疏松症仍然发生。提高骨密度,防止骨质疏松,一方面需要补钙,另一方面必须在负重状态下才能使钙质有效地吸收于骨组织中。有科学家发现,凡是长期坚持体育运动尤其是嗜好承重运动的人,其骨密度及强度明显高于同龄人,不论老少,极少出现自己跌倒后骨折的。因此,我们无论多忙也要抽出时间运动一下肢体,能走路不要骑车,能骑车不要坐车,那怕每天多走一段路,多爬一次楼梯,对骨骼健康都是有益的。此外,要加强对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的监测。如有遗传因素的人,过于消瘦的人,做了子宫卵巢切除或闭经早的人,嗜好烟酒的人,患有内分泌疾病以及长期服用皮质激素等药物长期卧床的人等,都属高危人群,要定期监测骨密度。如果骨密度低于正常指标骨峰值均数2.5个标准差,就可以诊断为骨质疏松症,就要接受正规的骨质疏松治疗。

骨质疏松在线咨询

更多

骨质疏松症治疗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病症,其特征主要是骨量减少。在临床表现上,病人会出现疼痛、身长缩短、出现驼背,同时一旦受到外力或者没有诱因情况下,很容易发生骨折,有的病人会出现呼吸系统的障碍。其治疗原则主要...

1个回答

骨质疏松引起的痛

骨质疏松症可以引起全身的骨痛,其发病原因:一,是因为骨质疏松可以导致骨皮质的吸收以及骨小梁的吸收和破坏,可以导致骨痛。二,是因为骨质疏松症可以导致骨的负载能力减弱,骨骼肌需要辅助维持负载,而长期处于紧...

1个回答

骨质疏松怎么引起的

导致出现骨质疏松的原因分为生理性的骨质疏松和病理性的骨质疏松。生理性的骨质疏松主要和年龄因素,内分泌的改变等有一定的关系。病理性的因素主要是由一些疾病引起的,比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肿瘤等。对于生理性的...

1个回答

吃醋引起骨质疏松吗

有很多人可能觉得醋属于一种酸性物品,如果吃得过多的话可能会导致骨质疏松,但是醋这种食物进入身体之后被人体吸收之后只会成为二氧化碳和水,他不会去溶解一些骨骼,相反的他会从尿液中排泄出来之后,不会对身体造...

1个回答

骨质疏松引起下肢痛

患有骨质疏松的患者可能会引起腿疼。如果患者出现了肌肉抽搐的症状,确诊为骨质疏松引起的,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往往会出现腿部疼痛、胸背部疼痛的症状,有些比较严重的患者,还可能会发生骨折。因此,患有骨质疏松...

1个回答

骨质疏松会引起脚痛吗

骨质疏松会引起脚痛。在患有骨质疏松的情况下,最明显的症状会是疼痛,有可能会发生在腰背部位,也有可能是膝关节还有可能是脚后跟,特别是身体过度劳累后疼痛会加重,可以遵循医嘱服用补钙的药物,能对骨质疏松起到...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