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蛔虫病

>

寄生虫病的分类及临床表现

寄生虫病的分类及临床表现

  寄生虫病,寄生虫侵入人体而引起的疾病。因虫种和寄生部位不同,引起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各异。本类疾病分布广泛,世界各地均可见到,但以贫穷落后、卫生条件差的地区为多见,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更多,因此,狭义的热带病即指寄生虫病。非洲、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发病较多,感染的人群主要是接触疫源较多的劳动人民及免疫力较低的儿童。

  一、寄生虫病的分类

  (一)根据发病的急缓可分为急性和慢性寄生虫病,但大多属于慢性。

  (二) 根据传播情况又可分为三类:

  许多寄生虫病属于动物源性疾病(人兽共患病),即人类和脊椎动物间自然传播的疾病,由共同的病原体引起。

  1.以人类间互相传播为主,也可传给其他动物,称为人源性人兽共患病。

  2.以动物中互相传播为主,但可经常传染给人的称为兽源性人兽共患病。包括从脊椎动物直接获得感染的,通过节肢动物或软体动物中间寄主传播的如美洲锥虫病等。

  3.以在野生动物中传播为主,偶可传染给人的称为野生动物源(或森林源)性人兽共患病,如罗得西亚等。

  (三)根据在寄主体内寄生部位的不同,又可分为:

  1.腔道寄生虫病。

  2.组织内寄生虫病,如旋毛虫病等。

  3.血液及淋巴系统内寄生虫病。

  4.皮肤寄生虫病。

  二、寄生虫病的症状

  (一)消化不良:

  阵发性脐周疼痛、消化不良、消瘦、发育缓慢、记忆力减退,可能患有蛔虫病、鞭虫病。

  (二)奇痒:

  经常感觉肛门周围及会阴部奇痒,以夜间为甚,睡眠不安、多梦,可能患有蛲虫病。

  (三)腹痛、腹泻:

  腹痛、腹泻每日达5次左右,带有腥臭味,且有暗红色黏液血便者,可能患有阿米巴病;有腹痛、腹泻并有生食荸芥、菱角、藕等水生植物史者,可能患姜片虫病。

  (四)贫血:

  面色苍白而带黄色、头昏眼花、乏力,且职业为农民者,可能患钩虫病。

  (五)流产:

  有不明原因的流产、早产、死胎,并爱养猫,有过发热、无力、肌肉酸痛的孕妇,可能患弓形虫病。

  (六)发冷、发热:

  血色素减少,去过疟疾流行区,间断性发冷、发热,有时体温高达39℃左右,持续一周以上者,可能患有疟疾病。

  (七)尿痛、尿频:

  妇女有外阴瘙痒,白带增多、有异味,并可有尿痛、尿频等,可能是感染了阴道毛滴虫病。

  凡有上述症状者,应进一步到医院检查。

蛔虫病在线咨询

更多

蛔虫感染检查方式是

蛔虫是人体内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成虫寄生在小肠内,就会引起蛔虫病。临床可见脐周疼痛、腹泻、便秘、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容易饥饿等表现。主要的检查方法就是病原学检查,就是采用粪便涂片,观察有无虫卵;血常规,蛔虫病并发感染时可见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增多;B超和逆行胰胆管造影,有助于蛔虫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1个回答

宝宝能吃能睡就不长肉是不是有蛔虫

有蛔虫的表现出为孩子经常脐周围或脐稍上方有隐痛感,有时在饿的状态下,孩子腹痛明显些,晚上睡觉时有磨牙、流口水现象,除了部分孩子,再次出现精神萎靡或激动不安、头痛、易怒、睡眠不佳、磨牙、易惊这些症状,孩子经常吃得多还容易饥饿,爱吃零食,吃得多也总胖不下来,你可根据以上推测孩子是不是有蛔虫,如果有及时去医院诊病。

1个回答

怎么样处理肚子里的蛔虫和寄生虫

正常成年人再次出现吸血肠道寄生虫感染的情况,可能会与经常排便生冷食物和当地的水源工业污染等有关系,救治肌酸痛传染,主要是动用驱虫药物,可以间断动用,也可以连续动用,最好是到医院的消化科先去诊病,化验大便查寻虫卵,诊断以后再考量用药,用药治疗后留意仔细观察大便情况,看如何有寄生虫排出来。

1个回答

上厕所排除一条类似蛔虫的东西有影响吗

有一定干扰的,可能会是有肠道激生中传染,需要有及时去医院做几下大便寄生虫检验,如果诊断的话,可以遵医嘱适当服食许多驱肠虫的药物,不然会干扰吸收和炼化,时间长了会直接危害到身体健康。平时要留意饮食要健康和卫生,饭前便后要洗脸,不要喝生水,少吃路边摊等不卫生的食物。

1个回答

儿童几岁开始打蛔虫最合适

一般在孩子两岁约莫的时候,需要有给孩子做个驱虫救治,也需要有留意带孩子去医院做个有关的仔细检查,在仔细检查出的腹部有虫的时候,对症的动用药物救治,这样彻底恢复下来比较的快,平时的时候需要有留意作好孩子的饮食,始终保持孩子饮食清洁卫生的比较好,定期检查孩子的身体状态。

1个回答

儿童蛔虫怎么办?

孩子屁股痒,尤其睡觉时比较明显,有可能是蛲虫传染的可能性比较大,建议,可以动用驱虫的药物,对症救治,平时必须留意饮食的卫生,尤其是生冷食物,直接食用时需要有擦洗干净,救治期间,衣物被褥也是需要有动用热水烫洗,防止重复传染。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