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蛔虫病

>

囊虫病的护理方法有哪些

囊虫病的护理方法有哪些

  囊虫病是由猪带绦虫蚴虫(囊尾蚴)寄生于脑组织形成包囊所致。人是猪带绦虫(有钩绦虫)的终末宿主。感染途径有两种,最常见的是摄入带有虫卵污染的食物,或是因不良卫生习惯虫卵被摄入体内致病;自身感染或者是绦虫的节片逆行入胃,虫卵进入十二指肠内孵化逸出六钩蚴,蚴虫经血液循环分布于全身并发育成囊尾蚴。食用受感染的猪肉不能感染囊尾蚴,仅引起绦虫感染。

  囊虫病的护理重在观察前后脑囊虫病患者症状的临床变化

  一、用药护理

  本病的治疗主要是杀死猪绦虫及囊尾蚴,常用药物有吡喹酮和阿苯哒唑。

  (1)脑囊虫患者应先从小量开始,根据用药反应可逐渐加量,每日剂量不超过1g,达到总剂量即为一个疗程;囊虫数量少、病情较轻者,加量可较快;囊虫数量多、病情较重者,加量宜缓慢;2~3个月后再进行第二疗程的治疗,共治疗3~4个疗程。

  (2)用抗寄生虫药物后,死亡的囊尾蚴可引起严重的急性炎症反应和脑水肿,可导致颅内压急骤增高,并可引起脑疝,用药过程中必须严密监测患者有无头疼、恶心、呕吐症状,同时应给予皮质类固醇或脱水剂治疗。

  (3)对单个病灶(尤其是脑室内者)可手术摘除,有脑积水者可行脑脊液分流术以缓解症状,有癫痫者可使用抗癫痫药物控制发作。

  二、健康教育

  (1)开展预防绦虫病的卫生教育,尤其在流行区。宣传教育重点是改变不良饮食习惯,不吃生猪肉或牛肉,烹饪时生熟食物应分开。对生吃的水果、蔬菜应洗净、消毒。改变养猪和养牛方式,建立圈养。将人厕和猪(牛)圈分开。除卫生防疫部门加强肉类检疫,防止“米猪肉”上市外,群众应提高识别“米猪肉”能力。

  (2)指导患者配合治疗,在服用吡喹酮后,偶有头晕、乏力等不适,数日内可自行消失。教育患者注意卫生,衣服(尤其内裤)、被褥、便盆等用具应加强消毒,防止虫卵污染水、食物及手而感染自身或他人。

  (3)对驱虫后粪便中未找到头节者,应定期复治。告知患者半年内无节片排出,虫卵转阴即为痊愈。

  温馨提示:绦虫病在我国分布较广,猪带绦虫病多见于东北、华北、河南、云南、上海等,多为散发。牛带绦虫病主要流行于贵州、西藏、四川、广西、新疆及宁夏等少数民族地区,常呈地方性流行。绦虫病的流行除与饮食习惯有关外,与养猪和养牛的方式也有关。某些地区因以猪圈为厕或野外随地大便。猪成群放牧,导致猪感染率高。因此,要询问患者出生地、长期居住地及牲畜放养方式。

蛔虫病在线咨询

更多

蛔虫感染检查方式是

蛔虫是人体内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成虫寄生在小肠内,就会引起蛔虫病。临床可见脐周疼痛、腹泻、便秘、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容易饥饿等表现。主要的检查方法就是病原学检查,就是采用粪便涂片,观察有无虫卵;血常规,蛔虫病并发感染时可见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增多;B超和逆行胰胆管造影,有助于蛔虫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1个回答

宝宝能吃能睡就不长肉是不是有蛔虫

有蛔虫的表现出为孩子经常脐周围或脐稍上方有隐痛感,有时在饿的状态下,孩子腹痛明显些,晚上睡觉时有磨牙、流口水现象,除了部分孩子,再次出现精神萎靡或激动不安、头痛、易怒、睡眠不佳、磨牙、易惊这些症状,孩子经常吃得多还容易饥饿,爱吃零食,吃得多也总胖不下来,你可根据以上推测孩子是不是有蛔虫,如果有及时去医院诊病。

1个回答

怎么样处理肚子里的蛔虫和寄生虫

正常成年人再次出现吸血肠道寄生虫感染的情况,可能会与经常排便生冷食物和当地的水源工业污染等有关系,救治肌酸痛传染,主要是动用驱虫药物,可以间断动用,也可以连续动用,最好是到医院的消化科先去诊病,化验大便查寻虫卵,诊断以后再考量用药,用药治疗后留意仔细观察大便情况,看如何有寄生虫排出来。

1个回答

上厕所排除一条类似蛔虫的东西有影响吗

有一定干扰的,可能会是有肠道激生中传染,需要有及时去医院做几下大便寄生虫检验,如果诊断的话,可以遵医嘱适当服食许多驱肠虫的药物,不然会干扰吸收和炼化,时间长了会直接危害到身体健康。平时要留意饮食要健康和卫生,饭前便后要洗脸,不要喝生水,少吃路边摊等不卫生的食物。

1个回答

儿童几岁开始打蛔虫最合适

一般在孩子两岁约莫的时候,需要有给孩子做个驱虫救治,也需要有留意带孩子去医院做个有关的仔细检查,在仔细检查出的腹部有虫的时候,对症的动用药物救治,这样彻底恢复下来比较的快,平时的时候需要有留意作好孩子的饮食,始终保持孩子饮食清洁卫生的比较好,定期检查孩子的身体状态。

1个回答

儿童蛔虫怎么办?

孩子屁股痒,尤其睡觉时比较明显,有可能是蛲虫传染的可能性比较大,建议,可以动用驱虫的药物,对症救治,平时必须留意饮食的卫生,尤其是生冷食物,直接食用时需要有擦洗干净,救治期间,衣物被褥也是需要有动用热水烫洗,防止重复传染。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