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间质性肺病

>

慢阻肺的日常预防措施有哪些

慢阻肺的日常预防措施有哪些

  据统计,每年国内慢阻肺患患者数达3500万,死亡人数达100万,致残人数则达500万~1000万。由于大家对慢阻肺疾病了解的不多,很多可能听都没有听说过,这就会使得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疾病趁虚而入,所以我们要了解慢阻肺并做好预防。

  可以从以下几点去预防慢阻肺:

  1、必须戒烟:李晓荣专家介绍吸烟是引起慢阻肺的主要原因,要想很好的预防慢阻肺必须要戒烟。烟雾中的有害物质可直接损伤呼吸道黏膜,使气道分泌和渗出物增多,吸烟刺激气管平滑肌使之收缩,血液循环受阻而导致气道黏膜下的静脉丛淤血,加重病情。所以,戒烟是慢阻肺患者防范发作的必然选择。

  2、防范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易引起慢阻肺急性发作。因慢阻肺患者多体弱抵抗力低,稍受寒冷刺激,上呼吸道黏膜血管产生反射性收缩,气道缺血,抵抗力下降,存在于上呼吸道黏膜的细菌或病毒便会乘机侵入黏膜上皮细胞而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重者可引发肺部感染,使病情恶化。因此,慢阻肺患者一年四季,特别是冬天和早春,要注意防止受凉,寒冷天气更要防寒保暖。在雨雪霏霏或多雾的天气,不要外出,可在室内活动。在冬春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时,不要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去,减少感染机会。室内要保持一定温湿度,这样有利于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可以进行流感、肺炎等疫苗的接种以及定期口服免疫增强剂对预防反复呼吸道感染是有帮助的。如果一旦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应尽快请医生治疗,控制消除感染。

  3、要有良好的心情:医护人员和家属要倾注一片爱心,针对患者病情、体质、家庭状况、外界因素、精神状态、以及最大的顾虑和牵挂等问题,进行分析,排忧解难;对如何用药、使用氧疗,怎样加强营养支持和康复锻炼等方面,给予具体指导,这样可使病人保持良好的心境,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积极配合治疗。患者更要注意自己的情绪,莫为鸡毛蒜皮之事去劳心费神,做到遇事乐观达观,荣辱不惊,淡泊超脱,对早日摆脱病魔威胁,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有痰尽量咳出来:秋冬季天气干燥,年老体弱的慢阻肺病人气管内分泌物增多,因呼吸道湿化不足,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易造成呼吸道阻塞,加重呼吸困难。因此,要及时给予祛痰止咳药,鼓励病人有痰尽量咳出来,解除呼吸道阻塞。

  对于无力咳痰的老年病人,可采取坐位或俯卧位,医务人员或家属将手掌蜷曲呈覆碗状,自胸廓边缘向中间,胸下部向上中部有节奏地拍击,增加空气振动力量的同时,让患者自动咳嗽,或在患者用力咳嗽时用双手用力压迫下胸部或上腹部以增加膈肌的跳弹力量,促使痰咳出,以清除呼吸道阻塞物,保证老年患者进行正常呼吸。

  求医网温馨提示:按照以上的建议积极施行,这样才能将症状减轻,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爱护自己的身体,戒烟戒酒,远离慢性阻塞肺疾病的折磨,塑造一个健康的幸福家庭,最后祝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常见肺病防治365问》《专家诊治肺病》】

间质性肺病在线咨询

更多

年轻女性间质性肺病怎么治

间质性肺疾病的治疗根据疾病原因决定使用何种药物。首先了解相关的原因,如果是跟环境因素有关,或者是某种放射性的物质引起的,可以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药来治疗,能起到好的效果。而有些患者在发病的过程中很容易转...

1个回答

间质性肺病的治疗方法有什么

间质性肺疾病,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以及手关节咯咯响,后期双肺纤维化,然后导致呼吸衰竭等症状。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需要抗生素治疗,减轻炎症反应,对肺纤维化有效果。而呼吸困难,咳痰的患者可以需要使用止咳...

1个回答

憋气20秒正常吗

连续20秒的话,这属于正常情况,如有的游泳教练憋气的时间会超过20秒。而且继续锻炼,增强自己的体质的话,也可以超过20秒的。当然这也是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有的人肺活量就小,所以憋气不能超过20秒。可以...

1个回答

肺结节的早期症状怎样冶

结节的早期症状一般是无症状的。这些小的肺结节大多是由于例行体检,或由于咳嗽、感觉和创伤造成的。偶然发现的小结节,由小结节引起的症状非常少见。如果发现肺部结节,建议去更正规的医院治疗,以免耽误病情,在出...

1个回答

肺结节能喝黄芪泡水吗

癌症患者在化疗后一般身体都较虚弱,应该要及时补充营养以提高自身的缓肿瘤免疫力,饮食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而这一点,中药黄芪可以有效帮助肿瘤患者在化疗后提高身体免疫力。黄芪作为肿瘤治疗的辅助中药,...

1个回答

蒲公英茶能治肺结节吗

蒲公英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类似西药的消炎作用。可以用于多种感染的辅助治疗。肺结节一般是由于肺部的炎性引起的,治疗的时候可以根据病情,使用蒲公英或者使用其他作用类似的药物进行辅助治疗。蒲公英泡水可以缓解症...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