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精神分裂症

>

怎样治疗才能阻止幻听幻视的发生

怎样治疗才能阻止幻听幻视的发生

  幻听、幻视以及幻觉等情况都可能会使患者迷失自我,做出一些不恰当的举动,如自残、伤害他人等,这是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症状。那么,怎样治疗才能阻止幻听幻视的发生呢?在接下来的内容中小编会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医治疗精神分裂症时常用的方法,对幻听幻视症状有非常好的缓解症状,患者朋友们可以和小编一起了解一下。

  1、中医治疗精神分裂症(痰火内扰型)

  莫名兴奋,肢体不协调,思维障碍,情感矛盾,激动易怒,注意力不集中;面红耳赤,大便干燥;舌红或绛,苔黄厚或黄腻,脉滑数有力等症状属痰火内扰型。怎样治疗才能阻止幻听幻视的发生?此类精神分裂症治疗时用清心泻火、涤痰开窍法,药选清心汤加味。

  2、中医治疗精神分裂症(痰湿内阻型)

  思维障碍,经常出现幻想和不恰当的妄想,情感冷淡;行动迟缓,意志减退;失眠乏力,心烦纳呆,食欲不振,大便溏泻;舌体胖或齿痕,舌苔白腻,脉滑或沉缓等症状属痰湿内阻型。此类精神分裂症治疗时用健脾益气、养心安神法,药选归脾汤加减。

  3、中医治疗精神分裂症(气滞血瘀型)

  行为幼稚,思维丧失,幻觉妄想,情绪起伏大,莫名兴奋,躁动难安;皮肤粗糙,脸色晦暗,女性痛经、经闭,经血量少色暗,带血块;舌质紫或瘀暗,少苔,脉涩或弦等症状属气滞血瘀型。此类精神分裂症治疗时用行气活血、宁神开窍法,药选柴胡疏肝散加减。

  4、中医治疗精神分裂症(阴虚火旺型)

  病程较久,久治难愈,偶尔会表现的比较冲动,经常会出现幻觉妄想,情感淡漠,思维障碍,孤僻退缩;大便秘结,小便赤黄,口干不欲饮;舌红无苔,或舌绛苔剥,脉细数等症状属阴虚火旺型。此类精神分裂症治疗时用滋阴清热、养血安神法,药选天王补心汤加减。

  怎样治疗才能阻止幻听幻视的发生?这个问题小编在上述文章中已经为大家做出了详细的解答。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患者朋友们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以免病情反复。最后也祝患者朋友们早日康复!

相关阅读:
精神错乱幻听妄想了该咋办

精神分裂症在线咨询

更多

精神分裂自我治疗

精神分裂的治疗建议最好采用中药配合心理治疗可以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中药可以起到调理情绪,醒脑开窍、疏肝涤痰、调理气血,调整机体的脏腑功能及平衡阴阳的作用。意见建议:中药副作用小、标本兼治。同时配合心理治疗从根本上治疗疾病,才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只有去除心理因素,才能达到根治。

1个回答

精神分裂症如何治疗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配合健康教育,工娱治疗,社会心理干预等措施,精神分裂的治疗特别强调全程治疗,对于部分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频繁自杀或者有攻击冲动行为的患者,急性期可以单用或者合用电抽搐治疗。药物的选择原则是根据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疗效、耐受性来长期计划的,既往的治疗经验、年龄、性别以及患者的经济状况都是选择药物时候需要考虑的。

1个回答

精神分裂的治疗

患者了精神分裂症一定要积极的进行自我调整,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心理治疗是主要的方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接受现实、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调动自己的潜能,积极交往和劳动,培养良好的性格和心理承受能力,若是病情没有好转的话,就要去正规医院的精神科进行检查,然后对症治疗。

1个回答

精神分裂症有什么引起的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多因素疾病。目前对其病因的认识尚不明确,但人们普遍认识到个体心理敏感性和外部社会环境的不利因素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易感性质量和外部不利因素都可能通过内部生物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患者一般有清醒的意识和正常的智力,但有些患者在发病过程中可能有认知障碍。病程通常延长,表现为反复发作、加重或恶化。

1个回答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治疗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是精神分裂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以幻觉妄想为主要临床表现,并在幻觉妄想的支配下出现相应的情感和行为,起病较晚,很少能自发缓解。但是经过治疗,预后普遍较好。常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如奥氮平、利培酮、喹硫平、氨磺必利等,一般经过一个月左右的系统治疗,病情大多缓解恢复正常。但是为了降低复发率,需要用药物维持巩固治疗一年以上。

1个回答

失恋引起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由于大脑神经递质异常导致的精神活动异常的疾病,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有:1.药物治疗,这是目前最常见的治疗方案。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表现,年龄,性别,体质状况,经济情况,可以选择不同的药物治疗,有约三分之二的患者有效;2.物理治疗。在疾病的急性期,或者药物治疗效果不好时,都可以进行物理治疗—无抽搐治疗电休克治疗,疗效好,较为安全。3.心理治疗,根据不同病人的病情,疾病不同的时期,给与不同的心理治疗,帮助病人稳定情绪,认识疾病,配合治疗,回归家庭和社会。4.家庭治疗,帮助病人和家属了解病情,正确对待疾病。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