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甲状腺疾病

>

甲减或甲亢患者怀孕注意事项

甲减或甲亢患者怀孕注意事项

  患甲状腺疾病的人生育后代也是天经地义的,自然的。近些年来,病人如果不乱投医,在医先指导下做好计划妊娠,生出来的孩子大多是健康可爱的。 因此,怎样计划妊娠才能做到优生优育,是病友及其家人最关心的事。


甲减或甲亢患者怀孕注意事项

  一、甲减患者,也应注意以下几条:

  1、甲功须正常(FT3、FT4、TSH)也要注意TGAb、TPOAb。

  5、产后要根据甲功情况继续服药及时调整用药剂量。

  4、分娩最好在综合医院,有病情变化好及时请内分泌专科医生会诊。

  2、不能停用甲减药物,如孕妇仍处于甲减中,胎儿发育会受影响,特别是大脑和骨骼的发育,有可能是呆小症。但如孕妇在孕期中甲功一直稳定正常,孩子是可以完全正常的。

  3、孕期中一定要定期检查。对于甲减合并妊娠的患者,随着孕周的增大,机体对于甲状腺激素的需求量也随着发生变化,所以,必须定期复查FT3、FT4及TSH,调整药物剂量,以确保胎儿的正常发育。

  6、胎儿出生后,也要密切观察婴儿的日常生活,若其出现嗜睡、反应迟钝、不肯进食等情况,应及时就诊。

  二、甲亢患者,准备怀孕时必须符合以下几条:

  4.产妇生产后也需定期监测甲功,一般不哺乳,如需继续服药,也只用丙硫(因此药透过乳汁较少)。

  1.首先甲亢妊娠需治疗,病情应控制的相对稳定。即甲亢症状缓解,血FT3、FT4、TSH正常,口服药物治疗已进入维持量期。

  2.准备妊娠时选用丙基硫氧嘧啶治疗,因为它不通过胎盘可以使药物对胎儿的影响降至最低。如果原来用咪唑类(他巴唑或赛治)药物治疗的需改用丙硫后才可怀孕。

  3.在孕期当中,必须定期检测FT3、FT4及TSH的水平(前几月最好是每月一次),及时正确的调整药物剂量,以确保用最小的药物剂量控制好病情(目前认为,服药怀孕对病情的控制,避免因妊娠病情加剧有好处)。

  总之患甲状腺疾病的育龄妇女一定要在内分泌及妇产科医师的指导之下,怀孕,生产,才能保证母婴健康。

甲状腺疾病在线咨询

更多

甲状腺囊腺瘤怎么治疗

患有甲状腺囊腺瘤建议去医院做一下详细的检查后,选择最佳方案进行治疗。如果是恶性病变所引起的甲状腺囊腺瘤临床上多采取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手术以后同时配合放化疗联合应用。除去周围残余的癌细胞,防止发生转移等情况。如果是甲状腺囊腺瘤是良性的,体积比较小,没有临床压迫症状,建议患者采取保守的方法进行治疗。可以在局部做射频消融,建议患者应每年定期去医院做复查检查,防止发生其他病变。

1个回答

甲状腺肿引起甲亢

甲状腺肿大是双侧及峡部甲状腺弥漫性肿大,可以是轻到重度肿大,质地比较软,肿大明显的,触诊的时候会感到甲状腺部位有震颤感觉。甲状腺肿大,可以选择药物治疗进行治疗,比如:丙基硫氧嘧啶、普萘洛尔、必要时辅以升白细胞和护肝药物,此外,对于出现甲状腺肿大现象,应当注意到正规医院普通外科就诊,进行甲状腺彩超检查以排除由于甲状腺良恶性肿瘤引起的甲状腺肿大。

1个回答

甲状腺微创治疗

甲状腺结节进行微创手术治疗,主要是通过腔镜来打通乳腺或者腋窝等器官到甲状腺的通路,然后进行甲状腺手术。通过腔镜微创手术的方式患者一般切口较小,并且术中出血的概率很低,术后出现严重甲减的情况也较低。建议一些良性的甲状腺结节或者甲状腺微小癌的患者可以采用腔镜微创手术治疗。术后患者需要口服一段时间的左甲状腺素钠片,同时需要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的水平。

1个回答

甲状腺引起的低烧

甲亢引起发热的原因主要有:1亚急性甲状腺炎,通常由病毒感染引起,表现为全身中等程度以上的发热、甲状腺疼痛及压痛,在甲亢发病期间还会出现怕热、手抖、心悸、消瘦等症状;2化脓性甲状腺炎,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极少见,还会出现高热、甲状腺疼痛和甲状腺压痛;3少数甲亢患者可出现低热,这是因为过多的甲状腺激素促进了蛋白质、脂肪的分解,产热增加而导致的。

1个回答

甲状腺滤泡上皮增生是什么引起的

甲状腺滤泡上皮增生是由于甲状腺疾病而引起的症状,可以见于甲亢,甲状腺结节,甲减等症状,都可能会出现甲状腺滤泡上皮增生的表现。如果是由于甲亢引起的症状患者可以对症口服甲巯咪唑进行调理治疗,患有甲减的患者可以对症口服左甲状腺片进行调理治疗。如果是甲状腺滤泡结节所引起的症状患者宜选择手术切除的方法进行治疗。手术后应注意术后护理。

1个回答

什么容易引起甲状腺肿

Graves病,结节性甲状腺肿,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肿瘤等疾病,都可引起甲状腺的肿大。一旦考虑患者出现了甲状腺肿,一定要积极排查引起甲状腺肿的病因。例如完善相应检查,排查患者是否患Graves病,结节性甲状腺肿,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肿瘤等。可以通过甲状腺超声检查,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检查,血液的甲状腺功能测定,以及甲状腺相关抗体检查等进一步明确诊断。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