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恐惧症

>

孩子为何总是不爱上学?

孩子为何总是不爱上学?

  孩子不上学,对于当今只生一个孩子且“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的家长来说,无异于五雷轰顶、晴天霹雳。但在愤怒、怨恨、焦虑、绝望之余,家长们可曾想过,从精神、心理的层面上对孩子不上学的原因进行分析呢?

  1“学校就像一座阴森的城

  “打死我也不去学校了!”明明踏入小学校门不到半个学期,就向父母提出要退学。“你不去也得去,这事可不能由着你。”明明爸听了之后,没问缘由就火冒三丈。次日,明明爸硬是拽着明明,把他塞进学校大门,任凭明明声嘶力竭地哭喊。然而,不到半个小时,学校那边来电话说明明出事了!明明妈可着急了,闻讯立即赶过去,只见明明脸色苍白,浑身发抖,满头大汗,呼吸急促,同时双手捂着肚子,脸上一副痛苦的表情。在多名老师的协助下,明明妈把明明送进了医院。医生对明明进行了全身检查,却未见任何异常。“既然检查没事,那学还得上!”明明正为明天不用上学而窃喜,冷不防父亲抛出了这么一句,顿时感到十分沮丧。碍于父亲的威严,又不敢多说什么。

  第二天,在上学的路上,看着越来越近的学校,明明的心跳、呼吸也越来越快,在离校门不到200米处,明明再次出现了脸色苍白、浑身发抖、满头大汗等症状。无奈,明明爸只好把明明送回家。此后,只要家人一提起“学校”两个字,明明就觉得头晕、心慌、胸闷、恐惧、紧张。但如果不去学校或不提及上学的事,明明就有说有笑,嬉戏玩乐,一切如常。明明爸觉得长期这样终不是办法,只好求助心理医生。

  “远远望去,学校就像一座阴森的城堡。”在医生的追问下,明明说出了心里话。他还透露,他害怕上学已有一段时间了,最早是从刚开学的时候起,后来越来越害怕,自己也说不出原因,反正一见到甚至听到学校就感到恐惧。自己也知道这样的恐惧有点过分,但就是无法控制,一旦进入学校就“情不自禁”地感到害怕、浑身哆嗦,恨不得马上逃离那个地方。但明明否认自己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对学习缺乏兴趣以及曾被同学欺负或被老师批评等。

  

孩子为何总是不爱上学?

 

  心理点评:

  明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对学校存在一种异乎寻常的、不合理的、过分的恐惧,明知这种恐惧不合理,却无法自控。一旦置身于学校中,就会出现极度的紧张、恐惧,同时伴有心慌、胸闷、出汗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为了减轻上述症状,病人会有意识地对学校采取躲避行为。在临床上,称之为“学校恐怖症”。

  “学校恐怖症”可能与个体性格胆小、懦弱、依赖、适应能力不强,以及个体在学校里的一些不愉快甚至痛苦的经历,如被同学欺负、受老师责罚、学习上遇到困难等社会因素有关,但不是每一个“学校恐怖症”病人均存在上述因素。就像本文的明明,连他自己也不知道恐惧的原因。尽管如此,心理学家认为,学校恐怖症的实质是病人对学校存在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以及对家人的过分依恋。因此,治疗的关键是尽量给病人创造、传达一种安全的信息,以及逐渐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能力。而这需要学校、家长及同学多方的共同参与。

  作为家人,应逐渐减少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而让孩子多与同龄人相处、玩耍。此外,家长对孩子不上学的行为,既要有原则也要讲究策略。所谓原则,就是“学一定得上”,即“是否上学”这个问题没有商量余地,避免孩子借各种不舒服口实逃避上学。至于策略,就是学着与孩子商量,如何克服对学校的恐怖,并不断地向孩子传达一个信息——学校没有什么值得恐惧的。家长可以让孩子想象恐惧时的情景,然后根据恐惧的程度,对恐惧情景进行等级划分,即什么情景下对学校的恐惧最强烈,什么情景下对学校的恐惧比较强烈,什么情景下对学校的恐惧最不强烈。这相当于分解目标,然后由孩子自己选择,先克服哪种情景下的恐惧,再克服哪种情景下的恐惧。

  克服恐惧的最好办法是“暴露疗法”,也就是“越是恐惧,越是接近它”,接触时间长了,恐惧自然就减轻。为了缩短这个过程,家长可在其中充当孩子的“战友”与“参谋”,在一旁给孩子打气、鼓励、启发、引导。这样做,不仅能让孩子体会到家长对自己的关爱,从而增加孩子与家人之间的感情,还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在克服困难的道路上并不是孤立无援的。但有一点要强调,家长的“帮助”必须有一个度,切忌“代替”或“包办”。

  2“总觉得自己的目光影响了别人”

  “妈,我明天开始再也不上学了,我……”一天晚上,一向聪明伶俐、酷爱学习的淇淇突然扑到母亲怀里失声痛哭。一向自以为很了解女儿的母亲,被淇淇突如其来的变故吓得一时不知所措。

  “你现在读高二,这可是人生最关键的时期。如果现在辍学,那往后可咋办?”淇淇母亲试图劝阻,没承想淇淇哭得更凶。听到女儿撕心裂肺的哭声,淇淇母亲也不忍心再劝下去。无奈,淇淇母亲只好求助心理医生。

  “3个月前上晚自修的时候,我无意中与邻桌一男同学目光相撞。”在医生的鼓励和引导下,淇淇终于说出了她的“不幸”经历,“当时只觉得好像触电一样,一时六神无主、脸部发烫、全身僵直。但当自己回过神的时候,却听到周边的同学在窃窃私语,似乎有人在说自己对那男同学‘有意思’,即时感到羞愧难当、无地自容。从此以后,无论我走到哪里,总觉得自己的目光影响了别人,令周围的人感到不自在。尤其在上课的时候,如果前排的同学不专心或邻桌的同学背对着我打瞌睡,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他们这么做是不是因为受自己目光的影响?为此我整天生活在痛苦之中,觉得自己简直‘恬不知耻’,拖累了很多人。我实在无法承受这种痛苦,只好选择逃避。尽管我也知道学习对我很重要,但我别无选择……”

  

孩子为何总是不爱上学?

 

  心理点评:

  经过详细的排查,淇淇最终被诊断为“社交恐怖症”(有时又称为“对视恐怖症”)。尽管都有对某一对象极度的、过分的、不合理的恐惧以及相应的回避行为,但与“学校恐怖症”不同,社交恐怖症病人恐怖的对象在于身处的社交场合。

  淇淇读高二,正值花季年华,此时性意识开始萌动,这种萌动一方面使淇淇对异性充满好奇,另一方面,由于受传统教育以及世俗舆论的影响,淇淇对这份好奇常常怀有一种负罪感。在这种矛盾心理的交织下,哪怕是一次偶然的与异性目光接触,都会激起其内心极度的羞愧和自责。久而久之,淇淇便对“目光接触”变得十分敏感、警惕,以致整日如惊弓之鸟,诚惶诚恐,最后发展至不敢与异性交往,极力回避有异性在场的场合,其中尤以学校为首。

  对于淇淇这样的情况,首先,要从认知上让病人意识到性意识的唤醒、萌动是青春期的正常生理现象;其次,要从行为上对其不正确的应对方式进行重塑,如针对淇淇将同学上课不专心的原因归咎于自己目光的行为,给她布置家庭作业,让她列出同学上课不专心的所有可能的原因,然后再让她深入到同学当中进行实地调查,比较调查的结果和她当初的猜想有什么不同,从而纠正她不正确的归因方式;最后,要从情感上对她的感受予以支持、疏导,必要时可配合一些抗焦虑药,促使其尽快恢复。

  结束语:恐怖症(包括学校恐怖、社交恐怖)是孩子不愿意上学的常见原因之一。当孩子出现不愿意上学的情绪或想法的时候,作为家长,首先要学习倾听孩子的心声,与孩子一同探讨厌学、逃学背后隐藏的心理原因或动机,试着寻找解决办法。如果经过上述努力,依然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应该尽快找专业的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求助,以免延误病情。 

恐惧症在线咨询

更多

恐惧症的中医治疗

治疗恐惧症,这个通常选择心理治疗,或者一些抗恐惧情绪的西药,治疗效果比较显著,中药来治疗恐惧症的话,通常就是服用一些补气血的,补心气虚的中药来调节,像是天王补心丹等,中药调理,这个见效比较慢一些,因为恐惧症本身是一种心理问题,最好是进行心理治疗为主。也可以使用推拿或者按摩的方式来治疗恐惧症,推拿按摩能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缓解疲劳避免胡思乱想而恐惧。

1个回答

严重恐惧症怎么治疗

经过临床研究,多认为恐惧症与遗传因素、患病前的性格以及既往经历的事情等因素有关。恐惧症患者的治疗,多为以下几个方面:1、药物治疗:常用的为苯二氮卓类药物、抗抑郁剂等药物。2、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极其重要的。可以通过心理治疗是治疗该病的重要方法,可以通过系统脱敏疗法、暴露疗法、认知行为治疗、社交技能训练等帮助患者摆脱恐惧的情绪。

1个回答

恐惧症是怎样一种病

恐惧症就是恐怖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经症,患者对某些特定的对象或处境产生强烈和不必要的恐惧情绪,而且伴有明显的焦虑及自主神经症状,并主动采取回避的方式来解除这种不安。患者明知恐惧情绪不合理、不必要,但却无法控制,以致影响其正常活动。恐惧症目前临床上主要以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为主,药物主要是抗焦虑药物和心境稳定剂,建议你去正规的精神科就诊,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1个回答

面红和面红恐惧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喝啤酒脸红,这个证明体内缺少一种压缩酶致使再次出现酒精过敏,这个只要留意不要再饮酒就可以防止的,但是你再次出现了面红恐惧症,这个就要去心理科复诊,面红恐惧症的特点是一种心理内部非常争执,自己难过脸红反而会严重脸红,难以压制,这个是直接干扰你的社交情况的,要尽早的理解系统的心理治疗。需要声明注意多喝水,多运动,要忌烟酒,保证睡眠质量,提高身体免疫力。

1个回答

儿童恐惧症能自愈吗

小孩有恐惧症的症状,一般情况下不能够自愈,最好是能去医院的精神病科实施救治,可以通过心理方面的疏通,以及教导和特训来纾解症状。在平时必须对于儿童多留意关怀,平时要多留意营养,患者可以与同龄的人一同实施练习,可以纾解症状。需要声明注意要增强抵抗力,多食营养价值高的食物,适当的给孩子做做按摩。

1个回答

心理恐惧症怎么治疗?

恐惧症也是比较常见的心理疾病,需要及时治疗,可以适当的服食抗抑郁的药物治疗缓解症状,最好互相配合做个心理治疗,绝大部分患者都是可以获得稳定的,平时要增强护理,劳逸结合,始终保持生活规律,防止过度劳累,及时的重新调整好心态,经常和身边的人交流,适当膳食。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