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干眼症

>

盲目使用眼药水可导致干眼症

盲目使用眼药水可导致干眼症

  随着各类电子产品逐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现在的年轻人只要闲着没事在家就会玩玩电脑、玩玩手机,长期以往,会造成眼睛干涩不适,多数人们会选择用眼药水缓解,殊不知盲目使用眼药水是导致干眼症的发病原因之一,不得不防。

  盲目使用眼药水可导致干眼症

  干眼症年轻患者越来越多,上班族是干眼症的高发人群,这主要与电脑的使用习惯有关。长时间地注视电脑,眼部肌肉持续紧张,眼球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水分蒸发过快,造成眼睛干涩不适,长期如此就容易造成干眼症,严重的甚至会损伤角膜。

  人的眼泪在眼角膜表面形成一层液体薄膜,叫做泪膜。每次眨眼保持了泪膜的完整性。泪膜主要起保护、营养、滋润角膜的作用。但泪膜很薄,一个正常人如果10秒钟持续不眨眼,泪膜就会破裂,这时角膜上皮就直接暴露在空气中,长期如此就演变为干眼症。

  眼药水并不是维生素,也不是养眼液,滥用眼药水会带来药物耐用或副作用等问题。市面上的眼药水90%左右都含有防腐剂等化学成分,长期使用很可能对结膜微细胞、副泪腺等造成伤害,反而加重干眼症状。

  目前市面上不含有防腐剂的眼药水只有一种,那就是一次性的人工泪液。对于普通的眼睛发干、不舒服来说,可以滴一些人工泪液,它能在眼睛表面存留较长时间,2至4个小时保持眼表湿润。目前已有国产与进口的一次性人工泪液在药房出售。而非一次性的人工泪液中则大部分含有防腐剂,偶尔用之能缓解眼睛疲劳或不适,但是长期用药极易导致干眼症甚至是激素青光眼、药物性白内障等严重眼病。

  温馨提示:预防干眼症要注意空调环境下保持空气湿度,多食用含脂肪酸、维生素B6、维生素D、亚油酸等的食物,特别是看电脑的过程中一定要不时眨眼并活动眼球。如果有眼干的症状最好到正规医院眼科就诊明确诊断,切不能随便用药,避免加重病情。

  【参考文献:《眼睛的秘密》《有泪有健康:战胜干眼症》】

干眼症在线咨询

更多

眼底疾病都有哪些

眼底疾病有很多种不同:抱括视网膜本身和全身性疾病,血管疾病和自身疾病引来的网膜炎症;黄斑病变;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色素沉着;视网膜母细胞瘤;视神经炎;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神经萎缩,除了由系统性疾病引来的视网膜病,如糖尿病、肾病、结核病、早产儿视网膜病、妊娠中毒综合症和白化病。

1个回答

眼底黄斑水肿经过治疗后能好吗

所谓的眼底黄斑水肿实际上是视网膜中的黄斑区受到病毒感染而导致形成了炎症,并且液体渗入导致水肿现象的发生。目前临床医学上主要是通过光动力疗法激光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该方法治疗眼底黄斑水肿无创伤、准确率高、选择性好、适应性强,还可以协同其他疗法灵活应用。

1个回答

先天性散光在怀孕的时候能避免吗

在有先天性散光的情况下是会有遗传给胎儿的可能性的,但是如果你自己有先天性散光的情况,胎儿也不一定会被遗传,所以具体说先天性散光和怀孕具体有没有关系也是不能确定的。所以,先天性散光在怀孕的时候会不会遗传也是看概率的,不存在绝对的情况,只能说是可能会遗传。

1个回答

眼睛被蚊子咬了怎么快速消肿?

蚊虫叮咬后,应及时注意抗炎和消毒,防止局部肿胀和感染。一般来说,皮肤被蚊子叮咬后会出现局部瘙痒或疼痛。发生这种情况后,最好使用软膏或冰敷来加速消肿。消肿时,最好不要用手抓伤,以免抓伤后感染。一般问题不是很常见,红肿会慢慢消失。你可以用新鲜芦荟清洗和挤压果汁,然后用棉签涂抹在被蚊子叮咬的眼睑上。芦荟能杀菌和抗炎。用芦荟治疗蚊虫叮咬更好,也可以使用花露水。被蚊子叮咬的眼睛可以通过碱性物质快速消肿。这些都是更好的治疗方法。

1个回答

上眼皮浮肿,眼睛不舒服怎么办?

眼睛肿与睡眠、饮水和睡觉的姿势都有关,建议睡前不要喝太多的水。双眼皮发生水肿,要控制水肿的情况,关键就是改善水肿。引起水肿的原因主要是自身患有皮肤病,或是心、肾功能不全、血管神经性水肿。亦或考虑肾脏的病变,或者是眼睛位置损害,眼睛结膜炎症。可以通过硫酸镁去进行外用,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进行尿常规的检查。按摩可以促进眼周肌肤的血液循环,有效减少肿胀。在冻奶中浸透,取出敷在眼上5分钟,然后再在眼皮上铺两片梨或菠萝,湿眼睛更加明亮。

1个回答

宝宝眼睛肿怎么回事?

眼部水肿的原因与饮食习惯和日常生活习惯差密切相关,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婴儿眼睛肿胀可能是由睡眠前或睡眠中喝太多水、睡眠姿势不当、眼睛干燥或维生素缺乏引起的,建议每天补充一定量的维生素,睡前不要喝太多水,如果眼部卫生工作不彻底,也会造成眼肿,经常用揉眼睛,或者宝宝的毛巾与大人混用造成了细菌感染,都容易造成宝宝眼睛肿,所以宝宝的眼部卫生工作要彻底,教会孩子不要用去揉眼睛,给宝宝单独准备一块小毛巾,眼部疾病必须要到专业的眼科医院就诊,不能私自在家处理。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