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祛斑美容

>

五款美容食谱 养颜美容护肤

五款美容食谱 养颜美容护肤

  谁不爱美?能拥有一张让每个人都羡慕的脸庞,是大部分女性的梦想。而食物却和美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食物不仅能给人体提供每天必须的营养物质,对养颜、护肤、美容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五款美容养颜食谱,希望大家喜欢。

  一、红枣菊花粥:红枣50克、梗米100克,菊花15克,一同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煮粥待粥煮至浓稠时,放入适量红糖调味食用。此方具有健脾补血、清肝明目之功效,长期食用可使面部肤色红润,起到保健防病、驻颜美容的作用。

  二、莲实美容羹:莲子30克、芡实30克、薏仁米50克、桂圆肉10克、蜂蜜适量,先将莲子、芡实、薏仁米用清水浸泡30分钟,再将桂圆肉一同放入锅内,用文火煮至烂熟加蜂蜜调味食用。桂圆肉大补元气,莲子补脾养胃,薏仁米、芡实为健脾利水之品。据现代药理研究芡实中含有美容必须的维生素A、C、B,蜂蜜中含有胶原蛋白和酶类等物质,可刺激皮肤细胞的生长,促进新陈代谢;此羹是较理想的美容药膳,经常食用有消除皱纹、白嫩肌肤的作用。

  三、补血美颜羹:川弓3克、当归6克、红花2克、黄氏4克、梗米100克、鸡汤适量。将米洗净,用水浸泡;当归、川弓、黄氏切成薄片后装入干净的小布袋中,放入瓦锅内加鸡汤共熬成药汁,再将梗米放入药汁中煮粥。待粥煮浓稠时加葱花、精盐、生姜调味食用。此粥有活血行气、补养气血之功效;女性常食能调经补血、驻颜美容,每天1次,15天为一疗程。

  四、养颜茶:生姜500克、红茶250克、盐100克、甘草150克、丁香25克,沉香25克,共捣成粗末和匀备用。每次15-25克,清晨煎服或泡水代茶饮,每日数次。此茶具有补脾、养血、健胃、安神、解郁之功效,久服令人容颜白嫩,皮肤细滑,皱纹减少。

  五、银耳樱桃羹:银耳50克、樱桃30克、桂花和冰糖适量。先将冰糖溶化,加入银耳煮十分钟左右,再加入樱桃、桂花煮沸后,随意食之,此羹有补气、养血、白嫩皮肤、美容养颜之功效。

  温馨提示:写完上面的的食谱小编都流口水了,大家赶快回家做着试试吧。当然美容不能只靠饮食,还要有健康的生活习惯已经科学的运动,这样你的面容就能一直保持青春了。

  【参考文献:《祛斑美容大智慧》《祛斑美容养颜秘法》】

祛斑美容在线咨询

更多

如何祛斑进行美白

有很多方法可以去除雀斑和美白,但最重要的是保持一个平静的心态。应激可导致肾上皮脂质刺激色素沉积。有些人经常为琐事担心,吃亏,或者过于紧张。像这样的人往往有黑点和雀斑。因此,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是很重要的。同时,要注意防晒,这样就不容易出现斑点。

1个回答

祛鱼尾纹的小妙招有哪些

鱼尾纹可以治疗。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的假性鱼尾纹可根据出现的时间长短及鱼尾纹深度选择治疗方式,一般来说较浅的鱼尾纹可通过涂抹滋润眼霜、食用一些富含胶原蛋白的食品,比如深海鱼、猪蹄等,多吃含维生素A、C、E较高的蔬菜水果进行改善和预防,而较深的真皮层鱼尾纹治治疗起来相对比较困难,可通过医学美容、注射针剂等方式进行治疗。

1个回答

祛斑较好的方法是什么

祛斑可以用白醋洗脸法,先将水的温度调好,尽量在30度左右就可以,接着倒一小瓶盖的白醋均匀的洒在水里用手将其搅匀,之后用洗面奶直接洗脸,最后用凉水再做最后的洁面。鸡蛋护肤法。生鸡蛋一枚加上适量的面粉,最后在添上一小勺的蜂蜜调和均匀,使其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再将调好的均匀的敷在脸上,如果皮肤是油性的话可以在里面加上几滴的柠檬汁这不仅会使得皮肤变得光滑细致还会去掉脸上的痘痘。

1个回答

有遗传的斑点怎么办

一般脸上有斑点的情况,最常见的是雀斑。雀斑是一种遗传性的色素斑,多从6-7岁开始发生,青春期最为严重,表现为分布于双侧面颊部位,散在的芝麻大小的小斑点。雀斑的治疗,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用调q激光进行治疗,一般从青春期末开始治疗,需要至少2到3次的治疗,激光治疗也比较容易反弹,所以治疗后一定要做好皮肤护理,防晒是最关键的。

1个回答

为什么喝奶会长斑

皮肤上长斑主要是指雀斑和黄褐斑,这两种皮肤色素斑的形成原因、机理以及治疗办法完全不同。长雀斑主要是在儿童期5岁左右或者青春期,表现为鼻梁、眼睑下面的黑黄褐色小斑点,不痛不痒。注意雀斑一旦形成,大小基本不变,但其颜色因为日晒情况,在夏天加重,冬天减轻,治疗上可以去皮肤科做点斑术解决。至于长黄褐斑,与内分泌失调、体内雌激素水平偏高有关。

1个回答

激光祛斑有哪些

激光祛斑主要是通过激光的手术对身体色斑进行去除,在强大的激光照射下发生变化,而后自行消散,对光过敏的人员不建议进行这种手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人不建议进行激光手术。同时手术后也需要注意一下,可以吃一些消耗的食物,防止发炎同时要注意自己的面部卫生。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