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肾盂肾炎

>

肾盂肾炎恢复期间的护理

肾盂肾炎恢复期间的护理

  肾盂肾炎多是由于人体抵抗力下降而引发的炎症,临床上常分急性以及慢性。在肾盂肾炎的恢复期间,医护人们首先应该消除患者的疑虑、恐惧心理,进行心理疏导及健康教育,帮其树立信心,配合治疗。而在饮食方面需坚持高热量、高维生素、半流质的原则。

  肾盂肾炎恢复期间的护理

  1、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便秘(便秘【译】:排便频率减少,一周内大便次数少于2~3次,或者2~3天才大便1次,粪便量少且干结时称为便秘。)。

  2、女性患者禁止盆浴,以免浴水逆流入膀胱,引起感染。

  3、注意外阴及尿道口的清洁卫生。勤换内衣,特别是在妇女月经期、妊娠期或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如不注意外阴的清洁卫生,细菌可以通过尿道进入膀胱,并由膀胱、输尿管逆流的动力入肾盂,然后再侵及实质,形成泌尿系统的感染。

  4、在肾盂肾炎的恢复治疗期间,首先要与病人建立起平等、信任和友好的医患关系,这是搞好健康心理护理的关键。同时,指导病人保持乐观、豁达的态度,向病人及家属介绍肾盂肾炎的恢复的办法,消除患者的疑虑、恐惧心理,树立信心,配合治疗。

  5、在饮食方面需高热量、高维生素、半流质或容易消化的普通饮食。要多饮水,每日入量不得少于3000毫升,以增加尿量,有利于冲洗泌尿道,促进细菌、毒素和炎症分泌物的排出。

  6、提供丰富的营养,这些肾盂肾炎饮食中包括充分的热量、数量充足的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等的供给。

  7、女性患者急性期治愈后,一年以内应注意避孕。

  8、肾盂肾炎的恢复期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急性肾盂肾炎发病急,病人常因对疾病认识不足而出现焦虑与紧张等情绪,慢性肾盂肾炎因病程较长病人易出现急躁情绪,护理人员应针对不同病人,了解其焦虑与紧张的原因,进行心理疏导及健康教育。

  温馨提示:当得知患了肾盂肾炎之后,患者千万不要有太多的心理负担,应及时选择正规医院进行诊断,进而再做进一步相应的治疗,治愈与健康是我们共同的目标。只要保证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重获健康的可能性才会更大。

  【参考文献:《肾内科临床护理思维与实践》《肾内科医师查房手册》】

肾盂肾炎在线咨询

更多

扁桃体能引起肾炎

扁桃体炎是可以引起肾炎的。扁桃体炎感染的细菌多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而肾脏与扁桃体具有链球菌的相同或相似抗原,当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入侵后,体内产生免疫应答,应答后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到肾脏,导致急性肾小球肾炎...

1个回答

隐匿性肾炎是什么引起的

隐匿性肾炎的隐匿就是很轻的意思,隐匿性肾炎的表现是有蛋白尿或者血尿,或者蛋白尿和血尿同时存在,往往没有任何临床表现,只能通过体检发现。蛋白尿一般很轻,蛋白定量大概在1克以下,有的人会有0.5以下。而且...

1个回答

慢性肾炎治疗方案

慢性肾炎的治疗要针对免疫发病机制的治疗,常包括糖皮质激素及免疫遏制剂治疗。血液净化治疗如血浆置换、免疫吸附等有效清除体内自身抗体和抗原抗体复合物。针对非免疫发病机制的治疗,包括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

1个回答

肾盂肾炎需要治疗多久

肾盂肾炎要治疗多久要根据病情程度和个人的身体情况来决定。一般情况下急性的肾盂肾炎治疗的时间比较短,通常可以口服药物和静脉滴液抗生素药物治疗,大概需要半个月左右。而慢性的肾盂肾炎需要的时间比较长,主要是...

1个回答

急性肾盂肾炎怎么治疗

急性肾盂肾炎的治疗主要是抗感染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急性发作期需要使用抗生素药物来控制炎症的发展,比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等,对于出现水肿症状的,应该及时使用利尿的药物。急性肾盂肾炎患者通常会...

1个回答

肾炎引起乏力吗

肾炎现在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病。肾炎的主要症状是无精打采、疲劳、乏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尿量异常。当肾功能不好时,体内大量废物很难从尿液中排出,这会导致这种无精打采、疲乏乏力的感觉。肾脏疾病时,蛋白...

1个回答

肾孟肾炎感染途径

肾盂肾炎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肾盂和肾实质炎症,常伴有下尿路感染。感染的主要途径是上行感染,即病原菌从尿道进入膀胱引起膀胱炎,然后沿输尿管扩散到肾脏引起肾盂肾炎。正常人尿道口1 ~ 2厘米内有少量细菌,...

1个回答

非淋会引起肾炎吗

如果患上非淋的情况会引起肾孟肾炎的状况,如果患上非淋的状况,一定要趁早治疗,而且这种病是会传播的,如果自己患上这种病有性伴侣的话,建议给伴侣也去检查一下。如果母亲在分娩的时候患上非淋,这种病也会传染给...

1个回答

儿童急性肾炎的治疗

小儿急性肾炎一般采用积极的对症治疗,无需激素等免疫遏制剂。由于急性肾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即自愈。急性肾炎一般有感染史,且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一般不超过8周,临床治疗以控制感染、降血压、调节饮食、注意休息...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