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手足口病吗?手足口病为春夏常见多发的传染病之一,手足口病“偷袭”对象多为儿童,主要集中在5岁以下婴幼儿。今年,这位“常客”有些异常。省卫生厅4月10日召开新闻通气会通报,自3月以来,全省手足口病周发病数呈持续快速上升趋势,尤其是最近3周来,报告发病数增幅高于2011、2010年同期水平,且出现死亡病例。
一般来说手足口病症状较轻,大部分病例一周就可以痊愈,但有少数患者(特别是3岁以下患儿)若没有及时就医、对症治疗,可并发脑炎、心肌炎、肺炎等,甚至危及生命。记者采访了疾控专家和手足口病专家组成员,提醒家长和托幼机构,正确认识、科学防范,手足口病也可轻松应对。
【认识】手、足、口3处疱疹为特征
“顾名思义,此病疱疹主要集中在手、足、口部位。”省儿童医院手足口病专家组成员李双杰博士介绍,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发病初期,孩子有发烧、口痛、嗓子痛、流口水、拒绝进食等症状。1至2天后,孩子的手心、足底部和口腔等处可出现红色斑点,斑点逐渐发展成为疱疹,疱疹内为微混浊的液体。
此病其实并不是儿童专属。该病毒人群普遍易感,但成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一般不发病,也无症状,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
据悉,有20多种肠道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传播途径主要为人群密切接触、空气(飞沫)和饮用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等3种。人感染后即使痊愈,还可能因感染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
若发现孩子出现低烧、食欲减退或不愿进食、口腔不适、喊痛或不时有手指探口的动作,家长可在光亮处或用手电筒,查看口腔四壁有无红疹、疱疹、破溃等异常情况,同时仔细查看四肢,手掌、足底等,观察有无皮疹发生。若发现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同时要密切观察。一些退热药物如氨基比林有可能使病情恶化,所以千万不要自行购药服用,以免延误病情。
【预防】清洁卫生是关键
“其实,手足口病并不可怕,家长不必惊慌。”春季病例开始多发,主要与温暖、潮湿、多雨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有关,虽然目前还没有相关疫苗,但只要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是完全可防可治可控的。
由于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做好个人卫生是降低这个隐形“杀手”危害的关键。例如,饭前便后、外出后大人、小孩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看护人(家长、保姆)接触儿童前,尤其是给儿童喂食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玩具应定期清洗、消毒,并避免幼儿将其放入口中咬弄。
疾病流行期,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家里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 总结起来,预防措施就是“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多休息、勤通风、晒衣被”。
【警惕】重症多为1至3岁幼儿
虽然绝大部分手足口病患儿症状轻微,但少部分病例会发展成重症病例。我省既往监测结果显示,重症病例的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3岁,患儿一旦转成重症病例,则病情进展迅速,如不及时救治,很可能危及生命。部分重症病例皮疹稀少,不容易诊断为手足口病。
家有手足口病患儿的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病情变化,可使用布洛芬退热药,一旦孩子出现以下症状之一:持续高热不退;皮肤苍白、湿冷;呼吸、心率明显增快;精神差、嗜睡、易惊、烦躁不安、呕吐、抽搐、肢体抖动或无力;高血压或低血压;或实验室检查显示孩子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有高血糖,则应立即送孩子到有条件的大医院抢救治疗,决不能延误时机。
【应对】托幼机构是“主战场”
幼儿园一直是抵御手足口病的“主战场”。我省已建立学生晨检制度,要求托幼机构必要时进行午检和晚检,重点查看有无发热及皮疹的情况。指定专人或兼职教师负责本单位内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病缺勤等健康信息的收集、汇总与报告工作。一旦发现有发热、皮疹等不适症状的患儿后,立即通知患儿家长,及时送医院进行诊治,多例手足口病病例发生时应立即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农村学校向乡镇卫生院防保组)报告,同时向属地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报告。
保育员、教师要保持手部清洁,并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活动室、教室、宿舍等地面每天湿式拖扫,每周末用含有效氯500毫克/升消毒液拖地一次。门把手、桌、椅等各种物体表面每天用清水擦拭,每周末用含有效氯500毫克/升消毒液擦拭消毒一次。 一旦发现手足口病患儿,要立即对其所在班级物品进行消毒。例如,食、饮具、小毛巾要煮沸或流通蒸汽消毒;生活用具、玩具、桌椅等,用500毫克/升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书籍要拿到阳光下暴晒;衣、被单在阳光下暴晒或煮沸20分钟,或用500毫克/升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
一般饮食就可,不过要注意:
1、饮食宜清淡无刺激性,忌食辛辣、鱼、虾、肉类等易使病情加重的食物。
2、饮食温度不宜过高,食用过热的食物可以刺激破溃处引起疼痛,不利于病变愈合。
以上为大家介绍了手足口病的饮食知识,您了解了吗?祝您健康
手足口病在线咨询
更多
手足口和水痘的区别是什么
手足口和水痘二者主要区别是病原体、传播途径、流行季节、皮疹特点及抗病毒治疗均有所不同。 二者的主要区别有以下几点。病原体不同: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而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传播途...
1个回答
三岁宝宝手足口病怎么办
三周岁女宝是手足口病的好发年龄,由于家长的健康意识不强,很多时候就会给孩子带来口腔溃疡等迁延不愈的疾病。三周岁女宝因为年龄偏小,身体的免疫功能还没有发育完全,在手足口病的流行阶段就比较容易患有本病。日...
1个回答
手足口病再次感染
这个病绝不会有抗体,得了仍然有再传染的机会。手足口病分三种病毒,得过之后,只会对此种病毒有免疫力。对其它种病毒则没免疫力,也就是说不能够排除再次患手足口病。手足口病对孩子的干扰很大,宝妈一旦发觉孩子的...
1个回答
手足口细菌感染
手足口病属于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疾病,部分患儿在患病期间可能会合并细菌感染,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结合患儿的身体症状来进行对症治疗,可通过血常规等相关检查来找到具体的病原体,采取针对性用药进行对症治疗。患儿...
1个回答
手足口引起的原因
很有可能是患者饮用或者食用了被污染的食物。手足口病最常见的原因就是传染,尤其是在幼儿园小朋友特别多的场所,小朋友更容易被传染。引起手足口病的原因有很多有可能是自家的宝宝不注意自己的卫生。也有可能是在公...
1个回答
手足口 治疗
手足口病目前缺乏有效治疗药物,主要对症治疗。1.首先隔离患儿,接触者应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2.对症治疗。 3.可服用清热解毒中草药,补充维生素B、C等。本病如无并发症,预后一般良好,多在一周...
1个回答
宝宝得了手足口
手足口病(HFMD)是婴儿和儿童的一种常见疾病。1、急性起病,发热;2、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3、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4、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
1个回答
手足口怎么引起来的
手足口病主要是消化道或者呼吸道感染,引起的病毒。病毒进入孩子体内,最终引起一些皮肤粘膜的一些改变。或者接触到已经感染手足口病的儿童,也会引起手足口病发病。手足口病一般是肠道病毒,以柯萨奇病毒和肠道病毒...
1个回答
手足口病咋个引起的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及婴幼儿,引起手足口病主要有以下几点:1、病毒感染,常见的病毒感染是柯萨奇病毒,是肠道病毒的一种,其感染部是包括口腔在内的整个消化道,通过污染的食物、...
1个回答
成人能感染手足口病吗
大人也是可以得手足口病的。在手足口病的流行季节,或者是大人接触手足口病的病人以后,如果身体抵抗力较低,也会出现被感染的可能。同样会表现为发烧,周身出现疱疹,并且出现在手心脚心等典型部位。治疗主要是以抗...
1个回答
手足口病会引起什么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和皮疹传染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它的特点是发烧,疱疹或口腔溃疡的手足,其中大多数人愈合了大约一个星期没有治疗。少数儿童可引起以下并发症:病毒性脑膜炎、发热、...
1个回答
手足口病怎么样引起
手足口病是因为病毒感染引起的,这是一种流行的传染疾病,会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多种途径进行传播,一旦染病之后,通常会表现出身体发热、口腔和四肢的末端出现斑丘疹、疱疹,重症的手足口病人可能会出现...
1个回答
健康资讯
更多
可能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