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哮喘

>

浅谈精神心理因素与哮喘的关系

浅谈精神心理因素与哮喘的关系

  众所周知,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研究发现精神心理因素在哮喘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起着重要作用。精神因素可以诱发、加重哮喘,有时也可缓解哮喘。强烈的精神刺激和焦虑、恐惧、愤怒、激动都可以激发和加重哮喘。然而也有的患者发现,出现哮喘先兆时如果充分放松,安静休息,情绪稳定也可避免发作。有的哮喘患者平时随身携带β2受体激动剂的定量雾化器如喘康速,感到心里很踏实,然而如果突然发现忘带药物,即可突发哮喘。诱发哮喘发作的精神心理因素中以焦虑最明显,其次为愤怒、抑郁、恐惧、兴奋。

  哮喘患者情绪不稳定的比例明显高于健康人,他们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情绪反应强烈而不稳定,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因此认为哮喘患者个性特征是哮喘发病的素质基础。生活事件中对患者影响最大的是人际关系紧张,包括家庭内部关系。另一方面,诱发哮喘病的上述各种心理障碍不仅可以影响哮喘病患者病情、病程及预后和转归,还会影响到患者生活质量以及家庭和社会。医学心理学研究结果揭示,哮喘患者具有某些特殊的性格特征,如以自我为中心、依赖性强、希望别人同情、过分要求别人照顾和注意、幼稚、情绪不稳定、焦虑、烦躁、恐惧、过于敏感、欲望过高、内向、郁闷、自卑、暗示性高等。这些特殊的性格本身可能就是哮喘的易感因素。哮喘病也可以诱发出一些心理障碍,诸如恐惧、焦虑、抑郁、敌对、偏执等。另外上述心理异常又可成为诱发哮喘发作的重要因素,两者之间形成恶性循环。目前研究认为,心理精神因素可能通过以下机制诱发哮喘:强烈的情绪变化作用于大脑皮层,大脑皮层兴奋作用于下丘脑,通过迷走神经,促进乙酰胆碱释放,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黏膜水肿;不良的精神刺激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下丘脑干扰机体的正常免疫功能和影响机体对外界各种不良刺激反应的敏感性。

  俗话说“心病还须心药医”。医学心理学无疑对纠正哮喘患者的心理障碍十分重要。对哮喘患者而言,应接受哮喘防治新观念,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哮喘防治方案规范治疗,接受哮喘管理教育,与哮喘专科医生结成伙伴式关系,主动接受心理疏导,减少情绪波动,防止哮喘发作。 

哮喘在线咨询

更多

六岁宝宝哮喘

6岁小孩哮喘病的话,一般是需要有采用输液药物的治疗方式,但是如果比较严重的话,则需要有实施手术救治的哮喘病,是一种比较难以自愈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就是由于隔代遗传或者是感冒发烧期间刺激致使的一种病根现象,需要有及时的给孩子做几下相关检查,或者是先采用雾化救治的,平时必须吃许多清淡的食物。需要声明注意注意身体保暖,饮食清淡,多喝水。

1个回答

宝宝 哮喘怎么办

宝宝哮喘的治疗方法有:1.宝宝哮喘可以用负离子进行治疗,这种治疗方法对于哮喘的作用是特别显著的,而且对人体没有伤害性。2.负氧离子是通过调节身体力的免疫力细胞,让身体里的免疫力细胞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是免疫力细胞达到一个正常化,消除机体的一些变态反应,从而达到治疗哮喘的目的。

1个回答

怎么治疗和预防哮喘

哮喘多是由过敏因素诱发的,所以预防哮喘最好的方法就是避免接触过敏原,呼吸道感染也会导致哮喘的发作,故平时要注意预防感冒。平时生活中患者要加强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哮喘发作时要给予抗过敏的药物和平喘的药物治疗,同时要注意避免进食各种海产品,以免导致哮喘症状加重。哮喘症状偏重的患者,需要静脉给予平喘抗过敏的药物,特别严重的患者需要进行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1个回答

宝宝运动型哮喘

患有哮喘这个疾病的患者在平时要多加注意休息,尽量少进行一些激烈的运动,同事饮食也要注意清淡而非是辛辣刺激食物以及油腻高热的食物。除了注意饮食,还要注意休息。治疗哮喘当以发作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原则。主要以消炎为主,辅以解痉、止咳、平喘药物。因为运动可能诱发哮喘,

1个回答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治疗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首先要缓解症状,可以采取雾化吸入或者口服扩张气管的药物,例如选择应用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也可以应用茶碱类的药物或者抗胆碱的药物进行治疗。开放通畅气道,并且持续吸氧的方法进行治疗。也需要消除引起哮喘的诱因。可以选择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静脉点滴的方法治疗。如果普通的吸氧法不能够缓解缺氧的症状,可以采取机械通气的方法治疗。

1个回答

哮喘能引起咳嗽吗

通常这类患者,一般在早期时会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随着病变逐渐加重,或者是因为变异性哮喘早期症状比较轻,没有给予处理,后期会随着症状慢慢加重,咳嗽的频率会逐渐增多。所以针对这类患者,往往是因为接触空气中一些过敏原,或者是因为本身遗传因素存在的现象,都可能会引起变异性哮喘。有的患者后期可能会出现有胸闷、气短,甚至有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的发生。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