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小儿肥胖

>

断定是否为小儿肥胖的标准

断定是否为小儿肥胖的标准

  小儿肥胖的标准是什么?

  1、1—6个月:标准体重(克)=出生体重(克)+月龄×600

  7—12个月:标准体重(克)=出生体重(克)+6×600+(月龄-6)×500

  2、1—2岁的体重:标准体重(千克)=年龄(岁)×2+8


断定是否为小儿肥胖的标准

  3、计算标准体重的一般公式:标准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05

  具体而言,儿童的体重超过身高标准体重的 10~19% 为超重,超过 20~29% 为轻度肥胖,超过 30~49% 为中度肥胖,超过 50% 为重度肥胖。

  小儿肥胖的种类有哪些?

  1、单纯性肥胖。这一类肥胖主要是由于环境因素及营养过度造成的,孩子每天摄取的能量超过了其所消耗的能量,从而导致了大量的脂肪堆积在体内,引起肥胖。这种类型的肥胖占儿童肥胖的99%。

  2、药物性肥胖。在治疗哮喘、肾病等过敏性和免疫性疾病时,由于服用了大量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孩子会发胖,一般在停药后会恢复正常体重。>>>相关推荐:四种准确诊断小儿肥胖的方法

  3、继发性肥胖。这一类肥胖是由内分泌紊乱或代谢障碍而导致的,发生率低,约占1%。造成继发性肥胖的病因有胰岛素瘤、甲状腺机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增生症、颅咽管瘤、肥胖性生殖无能综合症等。这一类的肥胖需经医生治疗。[page]

  小儿肥胖的危害有哪些?

  1、很多肥胖的孩子特别是小年龄的孩子很容易患呼吸道感染,抵抗力比较差,容易疲劳;对骨关节的影响,因为很重,下肢容易变形。还有肥胖容易有皮肤的感染。


断定是否为小儿肥胖的标准

  2、小儿肥胖为孩子成长埋下疾病的祸根。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II型糖尿病,这些都跟肥胖直接相关。目前我国青少年高血压、二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比十年前增长了很多。这些健康问题可能在儿童期并不突出表现,在表面上看不见,所以并没有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

  3、对发育的影响。因为胖的孩子性发育提前,性早熟也会影响身高,男孩到青春期影响生殖器的发育。还有骨骼系统,现在研究认为,胖的孩子影响骨代谢,骨健康也受到影响。

小儿肥胖在线咨询

更多

小儿肥胖?需要减肥吗?

小孩子胖许多,不要太过的忧心,也不需要有意的去实施节食,而且孩子的这个个子和体重稍微有一些胖了,在日常的饮食当中要留意压制几下,留意不要给孩子吃过多的甜食,零食,垃圾食品以及高热量的食物,抱括薯条汉堡包,鸡腿,这样的食物对身体是没什么好处的,还是要少吃许多,而且容易发胖。特别声明适当的要让孩子运动,不要让孩子暴饮暴食,健康的饮食最重要。

1个回答

小儿肥胖通气不良怎么办?

孩子过胖就会致使呼吸道狭窄,再次出现呼吸困难,呛水的情况,严重会致使孩子再次出现哮喘。平时必须压制孩子的饮食,不要吃许多高脂肪,高蛋白,油腻油炸类的食物,适当的实施体育运动,能有效的增加脂肪的堆叠。平时多喝水,多吃许多新鲜的水果蔬菜,消化身体维生素能有效的减低体重环节呼吸困难的症状。需要声明注意要增强抵抗力,多食营养价值高的食物,适当的给孩子做做按摩。

1个回答

小儿肥胖型生殖无能综合征注意什么啊?

你好,小儿肥胖性愚昧昏庸综合症,需要有留意的事项是在日常的饮食当中,还是要办到饮食的营养全面均衡,不要缺肉,少吃许多零食,而且要办到荤素配搭,好惯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方式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建议还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实施有关的救治特别声明让孩子少食多餐,让孩子有个正确的作息时间,不要剧烈运动。

1个回答

小儿肥胖看什么科

可以到医院的小儿内科或者是消化内科去做有关的仔细检查,或者是救治都是可以的,孩子的肥胖绝大多数是因为在饮食方面不加压制所引发的,所以说还是要在饮食方面实施有关的压制,要办到少吃多餐,细嚼慢咽,特别孩子在小的时候是没饥饱感的,所以说可能会越吃越想吃,把胃给撑大了。特别声明适当的带孩子走一些户外运动,多带孩子晒太阳。

1个回答

小儿肥胖的推拿方法

加减取穴手法,有补脾经、运内八卦、按揉足三里、推拿腹部、捏脊,对于肥胖,除了灵活运用针灸手法以外,要留意平时压制饮食摄入量,饮食要留意营养配搭平衡,可以适当的多吃许多蛋白和纤维含量高的食物。另外,平时也要增强体育锻炼,这样不仅能节食,还能增加身体素质。需要声明注意孩子这种情况应该慢慢的调养,找到适合的方案,及时的治疗。

1个回答

发生幼儿肥胖会发生什么临床症状

如果孩子确实患上了肥胖症,那么其首发症状就是体重突然增加,还能看到孩子吃饭的时候只吃肉不吃蔬菜,并且孩子运动的时候流汗多,身体乏力,而且你能看到孩子四肢比较粗壮,而且臀部跟胳膊最明显,还有就是孩子肥胖严重的话会影响孩子的心理的孩子方面比如说在跟其他孩子交流的时候会出现消极的情况,如果孩子的有配胖症的情况,那么还是建议家长不要耽误了,尽早带孩子去治疗。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