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小儿腹泻

>

治疗小儿腹泻病常用的食疗方

治疗小儿腹泻病常用的食疗方

  小儿腹泻病是一种急性胃肠道功能紊乱的疾病,患者不宜喝糖分较多的糖水、果汁、饮料,以免加重脱水,不满6个月者,如为母乳喂养,可继续用母乳;如有暂时性糖源性腹泻,可改用豆奶喂养,但泻止或好转后应恢复母乳,家长千万不可忽视预防小儿腹泻病的工作的重要性。

  治疗小儿腹泻常用的食疗方:

  一、胡萝卜汤

  【做法】将500克胡萝卜剁碎,加1500克水煮沸45分钟,用细筛过滤,滤浮渣取滤液,加5%糖。

  【功效】其富含碱质和果胶,能吸附细菌及毒素,并有助于大便成形。

  二、稀释奶

  【做法】在3份鲜牛奶中加入1份米汤,另加5%白糖便成为稀释奶,其凝块柔软而疏松,易被消化又可防止溢乳。

  【功效】其中既有乳糖和蔗糖,又有米汤中的淀粉等多糖,因此不易引起胀气。

  三、熟苹果泥

  【做法】将苹果隔水蒸或煮,去皮、去芯后加少量水煮烂,便成为苹果泥。

  【功效】其对消化道的刺激小,而其中的果胶能吸附细菌和毒素,所含的甘鞣酸具有收敛止泻的作用。

  四、焦米汤

  【做法】将米粉放在锅内用文火炒到焦黄,加少量糖和水煮沸后服用。

  【功效】焦米汤有一定的能量,米粉炒热后可使部分淀粉转变成糊精,利于消化吸收;炒焦后的米粉还有吸附肠内细菌、毒素及气体的作用。

  五、姜茶饮

  【做法】干姜3克、绿茶6克,研成细末后加少量白砂糖,用开水冲服。

  【功效】干姜所含姜辣素会促进消化液分泌,有健胃作用;绿茶有抑菌和收敛的作用。

  六、鸡蛋黄油

  【做法】把鸡蛋煮熟,取出蛋黄,用手按扁,放入锅内用温火焙烤约10分钟,然后再翻过来,如此几次,蛋黄由黄变褐,黄油同时析出,装入瓶中待用。单服蛋黄油3~4毫克(一个鸡蛋的含油量),早晚各服一次,连服三次。

  【功效】可治小儿腹泻。此方适用于6月龄以上的小儿,有补脾益胃和止泻作用。

  求医网温馨提示:母乳含有小儿所需要的多种消化酶和抗体,各种营养成分都非常适合儿童的消化和吸收,比牛乳及一切母乳代用品优越得多,而且卫生、经济、服务方便。母乳喟养可预防小儿腹泻。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若广泛宣传母乳喟养,全世界每年可100万婴儿免于死亡。

  【参考文献:《小儿病毒性腹泻的防治》《腹泻食疗主食》】

小儿腹泻在线咨询

更多

小儿腹泻细菌感染

严重腹泻(有时伴随有呕吐),同时有腹痛、血便、发烧,往往是病毒或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导致的。这种感染某些是可以自我愈合的,但某些也可能非常严重(例如由半生不熟的肉类里含有的大肠杆菌导致的感染)。因此,如果你的宝宝有上述症状,就应该带他去看医生。做大便培养来看一看是否是由细菌感染导致的。

1个回答

引起夏季小儿腹泻的原因

引起夏季腹泻的病原体一种是产毒性细菌,第二个是侵袭性细菌,产毒性细菌引起潜伏期通常是一天到两天比较急,一般白细胞低于五个或者是没有白细胞。主要是改变就是胃肠道症状为主,它可以引起腹泻的频繁,量比较多,大便呈水样或者蛋花样混有黏液。它一般都是自限性的疾病,自然病程得一周左右,主要是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即可。

1个回答

小儿腹泻吃什么食物好

小儿腹泻后可以适当吃些清淡类的食物,比如小米粥以及白粥之类的,才能够避免增加肠胃的负担。如果小孩出现了腹泻的情况,一般是由于病毒感染的原因,还有可能是因为吃了一些生冷的食物,所引发的常见的症状是会导致腹泻以及腹痛,还会出现肛门疼痛的情况。

1个回答

小儿腹泻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在临床上常用的检查项目有血常规、大便常规、生化检查、x光线ct检查以及化学物质测定等,孩子出现腹泻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为消化不良,或者是受到病菌感染引起,如果孩子体内严重缺乏微量元素,也可能会引起腹泻的现象发生,所以具体的原因需要通过相关检查诊断治疗。

1个回答

问小儿腹泻该吃什么好啊

可以吃许多儿童专用止泻的药物,孩子腹泻可能会是由于受凉引来的,平时要留意宝宝的腹部防寒,不要吃许多凉性极冷的食物,多吃许多清淡容易吸收的食物。也有可能是吃了不洁食物引来的恶心呕吐,孩子的饮食需要有干净卫生,如果食物解决不到的,也会致使细菌病毒踏入孩子的肠道,肠道炼化没法,就容易再次发生恶心呕吐的情况。特别声明孩子饮食要清淡,不要让孩子吸二手烟,注意屋内清洁。

1个回答

小儿腹泻重症区别于轻症的要点是

婴幼儿腹泻如果再次出现有精神异常,眼窝深凹,皮肤干燥的话,一般考量和严重的恶心呕吐有很大的关系,产生了失水,就要采取输液的办法来消化人体内的水分,如果轻微恶心呕吐的话,一般绝不会容易产生皮肤干燥的症状,可以采取口服救治肠炎的药物来实施用药治疗。需要强调的是不要给孩子食过咸、辛辣的食物、饮食要易消化,多食维生素。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