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眼肌疾病

>

有效诊治眼肌麻痹的方法

有效诊治眼肌麻痹的方法

  眼肌麻痹是常见眼肌疾病之一,但是至今仍然有很多人对眼肌麻痹的治疗并不了解,无法快速有效的采用适合的治疗方式,治疗不彻底而导致病情加重。那么,治疗眼肌麻痹的方法都有哪些?应该如选择治疗方法呢?下面小编为您详细讲解。

  中药联合针刺治疗外伤性眼肌麻痹

  1、诊治原则

  眼位偏斜,患眼向麻痹肌作用的相反方向偏斜;②眼球活动障碍,患眼向麻痹肌作用方向活动受限;③第二斜视角大于第一斜视角;④代偿头位,头向麻痹肌方向偏斜;⑤复视,双眼视一为二;⑥头晕目眩或有恶心呕吐。


有效诊治眼肌麻痹的方法

  2、治疗方法

  (1)中药治疗

  中医辩证:外伤性眼外肌麻痹多为外伤后导致血溢脉外,血不循经,肌肉失养而致眼球活动受限,视物重影。

  治疗原则:活血行气,通经活络为法。

  中药处方: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10天为一个疗程。

  (2)针刺取穴

  主穴:球后、睛明、攒竹、丝竹空、太阳、风池、合谷、三阴交、光明。

  配穴:鱼腰、阳白、头维、迎香、外关、阳陵泉,太冲。相关文章:眼肌疾病的病因及治疗方法

  具体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局部消毒后,用0.35×35寸毫针刺入穴位:鱼腰、头维、迎香、阳白、攒竹、太阳、四神聪、丝竹空斜刺进针,睛明、外关、阳陵泉、太冲、光明、球后、风池、合谷、三阴交,均为直刺进针,球后、睛明、攒竹进针后不行手法,其余各穴行平补平泄,以麻胀感为度,得气后留针30min,每次取头部4~5穴及肢体部1~2穴。[page]

  眼肌麻痹的中医辨别诊治

  中医认为眼肌麻痹多因体虚,风邪外侵,或肾阴亏虚,肝风内动,亦或外伤,气血瘀滞,经筋弛缓,目珠维系失衡而致。

  外伤瘀滞:由于枪弹金刃,跌打损伤,造成头眼外伤,气血瘀滞,经筋受损。

  风邪袭络:由于卫外失固,风邪乘虚袭络,气血不和,经筋纵缓而致。

  肝风内动:由于劳累太过,将息失宜,肾元不固,虚风内动,或五志过极,或肾阴不足,肝阳偏亢,肝风内动而发。


有效诊治眼肌麻痹的方法

  痛性眼肌麻痹的西医诊断依据

  主要症状为额颞部及眼球后疼痛,眼睑下垂,眼球活动受限或复视。可有程度不同的突眼,轻度视乳头水肿,面部痛觉减退,角膜反射迟钝。不发热亦无其他感染病征。眼球,眶部无血管杂音,颈动脉造影和脑脊液检查无明显异常,CT眼眶扫描常可见一或数块眼外肌变粗,因此被称作“眶内肌炎”。

  1、影像诊断

  颈动脉造影和脑脊液检查无明显异常,CT眼眶扫描常可见一或数块眼外肌变粗,因此被称作“眶内肌炎”。

  2、西医鉴别诊断

  本症应与海绵窦血栓,颈动脉海绵窦瘘,颈内动脉床突下动脉瘤鉴别。推荐阅读:眼肌疾病的病因和治疗

  痛性眼肌麻痹的西医治疗

  疼痛性眼肌麻痹的治疗主要应用大剂量皮质类固醇药物,一般每天可给60~80mg,症状消失后逐渐减量。同时应用抗生素和维生素。对疼痛明显者给予镇痛剂和镇静剂。由于本病对皮质类固醇特别敏感,用药后48h内症状缓解,1周左右症状完全消失。个别病例遗留眼外肌不全麻痹或视神经萎缩,视力受到严重损害。皮质类固醇的早期及彻底应用对促使炎症改善及减少后遗症有重要意义。

眼肌疾病在线咨询

更多

什么能缓解眼疲劳比较好

眼睛疲劳的话,建议使用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来缓解,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眼睛休息,不要长时间的用眼睛,也不要熬夜,平时得空的时候做个眼部推拿,有利于缓解症状。不要有任何的心理压力,保持愉快的心情,而且期...

1个回答

缓解眼疲劳热敷还是冷敷

缓解眼疲劳首先是要让眼睛休息,另外可以通过冷敷与冰敷交错来缓解疲劳,防止熬夜,确保充足的深度睡眠,另外可以做眼保健操,去正规的医院出售许多缓解眼疲劳的眼药水使用。不要有任何的心理压力,保持愉快的心情,...

1个回答

缓解眼疲劳的眼罩有哪些

缓解眼疲劳的话,可以决定许多有发烫作用的眼罩,目前市面上许多品牌的、安全有基本保障的眼罩是可以决定的,另外患者还需要注意多让眼睛休息,防止眼部太过疲劳了。不要有任何的心理压力,保持愉快的心情,而且期间...

1个回答

眼皮跳怎么缓解?

如果眼皮颤动一般又称眼睑痉挛,眼睑痉挛有许多因素,有些是由于歇息不好,用眼过度,也有些是因为神经性的,建议可以先用毛巾冷敷仔细观察几下,不行了的话就服食许多营养神经的药物。患者需要根据自身病情尽快到正...

1个回答

请问眼睛长息肉怎么治疗

奴状翼肉, 可以通过手术的方法治疗。 可以先外用金牛眼药, 涂抹, 治疗。 ...

2个回答

对于眼睛干涩怎么回事

您好, 可能是结膜炎引起的,治疗主要是采取氧氟沙星滴眼液等药物治疗,建议您及时眼科检查确诊,平时注意眼部卫生,不吃辛辣刺激食物...

3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