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咽炎

>

咽炎的常见治疗方法总结

咽炎的常见治疗方法总结

  咽炎是一种咽喉疾病,嗓子内总有脓性分泌物质,时间久了很容易引起细菌感染,长时间的炎症刺激黏膜会引起一些胃肠到疾病的出现,偶尔会引起呼吸受阻,早上起床还容易出现迷糊和头疼等危害,所以建议大家不好不把这个当回事,需要我们治疗。常见的治疗咽炎的方法有哪些呢?

  1、药物治疗

  治疗慢性咽炎你是否还在使用药物治疗疾病?如果你还在使用药物治疗,那么现在就应该立刻停止,因为药物对一般的前期炎症有一定的遏制作用,但是对于这样的慢性炎症疾病其实没有什么治疗效果的,已经存在了药物的抗性,所以治疗疾病使用药物治疗并没有一个良好的效果。

  2、激光治疗

  传统的激光手术治疗慢性咽炎,主要是通过产生的高温对病灶进行照射,这样达到病灶组织的死亡,但是因为产生了高温,所以在治疗的同时还会对大家的正常组织造成创伤,治疗疾病会让大家感受到巨大的疼痛感,术后这样的伤口也会影响疾病的康复情况。

  3、冷冻治疗

  所谓的冷冻治疗,是将病灶组织冻结,血管的供应不上,从而让个病灶组织坏死,但是因为治疗上不能全面化,所以这样的治疗风险高,创伤大,而且不能全面的清除病灶组织,使得残留的病原易出现疾病复发。

  4、饮食疗法

  饮食疗法仅仅是辅助疗法,咽炎患者的饮食也十分重要,饮食方面得不到注意也会前功尽弃。慢性咽炎的患者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多食用一些去火的食物,比如:鸭梨、苹果、菠萝、甘蔗、橘子等水果,或者多喝水。忌食烟酒,以及辛辣之物。

  5、茶饮疗法

  此疗法也是辅助疗法,慢性咽炎的患者可以用中药来泡茶治疗,比如:胖大海,罗汉果,甘草等。用开水泡服。

  6、外用药治疗

  用2%~5%硝酸银涂擦咽部,每日1次,每周2—3次,有消炎、收敛作用。亦可用中药珍珠层粉、双料喉风散,少量,均匀的喷于咽部,每日2~3次。

  7、冷冻或电烙法

  对于咽后壁增生较大的淋巴滤泡,可进行冷冻或电烙法,使其缩小或消失,减轻对咽部的刺激。

  8、雾化疗法

  可用沙参30克、麦冬15克、桔梗10克、生甘草10克,加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滤净药渣,取药液做雾化吸人(放人雾化吸人器内),每次用药30毫升。

  9、中医药治疗

  慢性咽炎相当于中医的虚火喉痹病,属肺肾阴虚,虚火上升,咽喉失养。治法:滋养肺肾,清利咽喉。

  方药:沙参10克、玄参10克、麦冬10克、盐黄柏6克、桔梗10克、生甘草6克。如大便干,咽部干痛者,可服用知柏地黄丸。如为盆血等全身虚症病所致者,应在上方中加当归10克、首乌10克、太子参10克。如干咳少痰,咽干不适者,可服养阴清肺糖浆。

  求医网温馨提示:慢性咽炎的治疗还要做到保持室内合适的温度和湿度,居室空气干燥及过冷、过热、过湿都可影响咽部粘膜的防御机能,造成功能障碍,咽部感觉异常。早晨、饭后及睡觉前漱口、刷牙,咽炎患者可以保持口腔清洁。同时,防治口鼻疾病,消除炎性病灶,对防治咽炎也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咽炎防治问答》《专家解答咽喉炎》】

咽炎在线咨询

更多

宝宝慢性咽炎怎么办

宝宝一般是不应该患有咽炎的,宝宝有咽炎多是出现以下这些情况:宝宝太过顽皮,经常哭闹,说话较多,声音太大,上学后大声朗读课文,在班级内担任职务,如喊操等;平时喝水减少,吃带辣的食物,不喜欢吃蔬菜水果,吃...

1个回答

治疗方法咽炎

咽炎的治疗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如果你想尽快治愈它,你可以吃西瓜霜。同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和睡眠不足,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每天至少喝800毫升热水润喉。在饮食方面,患者还应尽量保持饮食清...

1个回答

宝宝得咽炎的症状

婴儿咽炎区首先要分一下小儿咽炎的种类,可以分为急性咽炎和慢性咽炎,急性咽炎主要表现为为发热、咽喉疼痛、咽喉的痰多、咳嗽,甚至会出现呼吸急促的症状,如果是慢性的咽炎只要平时多喝水,好好休息就可以恢复了,...

1个回答

一岁宝宝咽炎怎么办

喉炎是一种由病毒或细菌侵入喉咙引起的疾病。咽炎,无论是由病毒还是细菌引起的,都会导致喉咙痛和吞咽困难,甚至在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呼吸困难。在大多数情况下,急性咽喉炎可以通过治疗在几天内治愈。如果您吸烟,...

1个回答

慢性咽炎怎么治疗

出现慢性咽炎可以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只是不同的病症情况使用药物的方式会有所差异。如果是比较轻微的炎症,服用一些消炎治疗慢性咽炎进行治疗就可以。如果自身病症持续的时间已经比较久,只是服用药物见效会比较慢,...

1个回答

咽炎会引起扁桃体炎

扁桃体炎是会引起咽喉炎的。扁桃体和咽喉部紧密相连,两者发生炎症时会相互影响,扁桃体的急性炎症多是由于细菌感染所引起,也会引起咽喉部的黏膜急性充血、肿胀,咽喉后壁的淋巴滤泡增生。尤其是在扁桃体出现化脓性...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