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的夏季,中暑是最常见的疾病,人们往往忽视中暑所引起的症状,但严重的中暑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伤害,另外,人类是恒温动物,所以必须把体温维持在37摄氏度左右才可以防止引起中暑。
要维持体温,身体就必须源源不断地产生热量。在安静状态时,体热主要是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在你进行锻炼或从事体力劳动时,体热则主要是肌肉运动产生的。在大脑中一个叫视丘下部的区域有体温调控中心,时刻监控着体温的变化情况,发出升温或降温的命令,让体温保持恒定。例如,当天气寒冷,体内产热不足以维持体温时,视丘下部就会命令肌肉不由自主地运动起来补充产热,也就是寒颤。
体内产生的热量不断地通过皮肤散发出去(呼气也能带走一部分热量)。热量的传递是从高温区向低温区转移的,有辐射、对流和传导三种方式。在环境温度比皮肤温度(32~35摄氏度)低得多时,体热能很快地通过热量传递散发出去,主要是通过热辐射,一小部分通过热对流(取决于空气的流速),还有一点点是通过与空气直接接触的热传导。但是如果体热在大量地产生(例如在做剧烈运动),或者环境温度接近皮肤温度,就要尽快把体热散发出去。这时体温调控中心就会发出降温命令,让皮肤血管扩张,增加流经皮肤的血流量,通过血液把体内的热量带走。但是这时光靠热量传递来散热就不够了,所以体温调控中心还会命令皮肤出汗,靠汗液的蒸发把热量带走。在环境温度超过皮肤温度时,就没法靠热量传递来散热了,蒸发成了单独的散热方式。
出汗是很高效的散热方式,每蒸发1克水就可带走2.43千焦的热量。但是并不是汗流出来就就一定能马上蒸发掉的,它能否有效地蒸发,取决于周围空气的湿度。相对湿度大于75%时,就没法有效地蒸发。这时如果周围温度又很高的话,体热就没法有效地散发出去,身体散热机制开始超速运转,努力想把热散发出去:呼吸变得急促,心脏快速跳动,大量地出汗。人会觉得很不舒服,出现了头晕、头疼、身体虚弱、肌肉痉挛、恶心、呕吐等症状,医学上称为热衰竭。
热衰竭如果没有进行治疗,就有可能出现更严重的后果:体温调控出现障碍,反而不再出汗了,皮肤变得干燥,体热在体内急剧积蓄。平均来说人体每公斤体重积蓄3.49千焦热量,就足以提高体温1摄氏度。也就是说,一个体重70公斤的人,只要少蒸发100克汗液,就能让体温提高1摄氏度。在这种情况下,短短的十几分钟内,就能让体温急剧超过41摄氏度,同时出现了神志障碍,意识模糊或昏迷,医学上称为热射病。如果不及时救治的话,会使内脏器官受到损伤,乃至死亡。
热衰竭、热射病以及其他几种与热有关的疾病通称热病,也就是俗称的“中暑”。轻度的中暑(热衰竭)只要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较好有空调),脱掉衣服休息一会儿,喝不含酒精的冷饮,很快就能恢复正常,并不需要吃药也没有有效的非处方药可用。这时如果吃某种中成药或进行某种民间疗法(例如刮痧),也会觉得非常有效,而其实是身体自己恢复的,并不是这些药物、疗法真正有效。
所谓刮痧是用外力让皮下毛细血管破裂、淤血,“痧点”就是皮下淤血,并不是排出的毒。中暑也跟毒素没有任何关系。
如果出现了热射病症状,就不能掉以轻心了,在叫救护车的同时,把患者转移到阴凉地方,并采取措施立即让体温降下来,例如用凉水浸泡患者,用水龙头朝患者冲凉水,或者用浸了凉水的海绵、毛巾给患者擦身。但是水温也不能太冷,不要冷到让患者寒颤,那样反而增加了体热的产生。
这是医学界建议并实施的治疗热病的有效方法,国外普遍使用,在许多国内人看来却很恐怖。因为按国内民间的说法,在人体发热、出汗时(不管是因为中暑还是因为激烈运动)是不能冲、泡凉水的,据说这样会给身体造成伤害,甚至还会死人。有人给出解释,说是在发热、出汗时皮肤上的毛孔张开,凉水会从毛孔进入体内。这种说法很荒唐。人的皮肤并不是筛子,水是不可能通过毛孔进入体内的。在皮肤没有受破坏时,水也不可能透过皮肤进入体内,否则浸泡在水中就相当于喝水可以解渴了。
还有人说,中暑时洗凉水澡会让毛孔收缩,汗流不出来,热反而散不出去。这种说法同样荒唐。出汗能够散热的原因是水分的蒸发,而一旦浸泡在水中,汗液没法蒸发,出汗起不到散热作用,汗还能不能流出来就无关紧要了。人在水中时主要是通过皮肤与水直接接触的热传导来散热的。
在高温的天气采取一些措施可以预防中暑,例如多喝水(不要等口渴了再喝),少运动,少穿衣服,避免阳光直射,在阳光下活动要涂防晒霜等。在周围温度接近体温时,风扇已起不到预防中暑的作用。预防中暑的较好办法是使用空调。如果由于担心“着凉”大热天也不敢开空调,就会冒着中暑的危险,老人和小孩尤其如此。
求医网温馨提示:中暑者头痛、发高烧、呕吐或昏倒,有时会造成死亡,因此野外活动者不可不注意防范及急救建议戴上遮阳帽,并防止曝露在阳光下太久。
【参考文献:《中暑》《怎样防止中暑》】
中暑在线咨询
更多
中暑呼吸急促
中暑后呼吸急促,说明身体已经出现严重不适。这时候要立刻找个阴凉的地方休息,脱掉多余的衣物,让身体散热。可以用湿毛巾敷在额头或者脖子上,帮助降温。如果还能喝水,就小口喝些凉的淡盐水或运动饮料,补充电解质...
1个回答
冬天睡醒中暑
冬天睡醒怎么会中暑?听起来奇怪,但其实有可能。冬天天气寒冷,但屋里可能太热。尤其是开了暖气或者电热毯,温度一高,空气干燥,人睡着时不容易察觉身体变化。醒来时,可能已经出汗过多,头晕、恶心,甚至心跳加快...
1个回答
中暑没有食欲
中暑以后,很多人会没有胃口。这是因为身体在高温下出现不适,消化系统也受到影响。胃动力减弱,吃不下东西,甚至看到食物就烦。这时候不要强迫自己吃太多,但也不能完全不吃。可以准备一些清淡的食物,比如稀饭、面...
1个回答
中暑脑脊液检查
中暑是高温环境下身体调节失常引起的一种急性疾病。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意识障碍、抽搐,甚至影响到大脑和脊髓。医生为了排除其他疾病,可能会建议做脑脊液检查。脑脊液检查是通过腰椎穿刺取出少量脑脊液进行...
1个回答
孩子中暑感冒
孩子中暑感冒,家长要特别注意。天气热的时候,孩子容易中暑。如果再吹空调或吃冷饮,就可能感冒。中暑加感冒,会出现发烧、头痛、恶心、流鼻涕等症状。这时候,先让孩子休息,找个阴凉的地方躺下。脱掉多余的衣服,...
1个回答
中暑药物总结
中暑是夏天常见的健康问题,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应对中暑,除了及时降温、补水外,也可以使用一些常见药物来缓解症状。藿香正气水是常用的中暑药物,适用于头晕、恶心、肚子不舒服的情况。服用后有助于缓解肠胃不适...
1个回答
中暑身体没劲
中暑之后,身体会特别没劲,整个人像被掏空了一样。这是因为高温下身体大量出汗,水分和盐分流失太多,导致体力严重透支。中暑时,身体调节体温的功能会变差,心跳加快,头晕眼花,恶心呕吐,甚至站都站不稳。就算中...
1个回答
中暑降温输液
中暑后身体温度过高,需要及时降温。输液是常见治疗方法之一,可以帮助身体快速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中暑时,人体会大量出汗,水分和盐分流失严重。输液可以迅速补充这些流失的物质,让身体恢复正常代谢。输液过程中,...
1个回答
夏天烧菜中暑
那天中午,太阳晒得人发晕。我在厨房里准备午饭,锅一热,整个屋子就像蒸笼一样。菜刚下锅,油星子噼里啪啦地溅出来。我一边翻炒一边擦汗,脑袋越来越沉,像是灌了铅。心跳也快得不行,胸口闷得慌。没炒完一道菜,我...
1个回答
职业健康中暑
天气一热,很多人容易中暑。尤其是从事户外工作的人,比如建筑工人、快递员、环卫工等,更要特别注意。中暑是因为身体太热,无法正常散热,导致体温升高。轻的会头晕、恶心、乏力,严重的可能会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1个回答
夏天情绪中暑
天气一热,人就容易烦躁。太阳晒得厉害,汗水不停流,连呼吸都变得急促。坐在空调房里不想动,可一出门,整个人就像进了蒸笼。情绪也跟着燥起来。排队等个公交都能急得冒火,别人一句话听着都觉得刺耳。心里像压了块...
1个回答
中暑可否发汗
中暑后能不能发汗,要看具体情况。中暑是因为身体太热,散热不及时,导致体温升高。这个时候,身体本来就在努力出汗降温。如果中暑的人还能出汗,说明身体还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时候要赶紧把他带到阴凉地方,脱掉多余...
1个回答
中暑脑袋胀痛
中暑后脑袋胀痛,是因为身体太热,血管扩张,颅内压力升高。这时候,整个人会感觉头晕、恶心,甚至站不稳。遇到这种情况,第一件事是赶紧找个阴凉的地方休息。脱掉多余的衣服,让身体散热。如果有风扇或空调,打开。...
1个回答
春天中暑可以
春天中暑可以吗?其实春天也有可能中暑,尤其是气温突然升高、阳光强烈的时候。中暑不只发生在夏天,只要天气热、湿度大,身体散热不畅,就可能中暑。春天中暑的症状和夏天差不多,比如头晕、恶心、乏力、出汗多、心...
1个回答
中暑后手发麻
中暑后手发麻,可能是身体发出的警告信号。中暑是身体过热、调节功能失常的表现,严重时会影响神经系统,导致手脚发麻、无力,甚至意识模糊。中暑后手麻,可能是因为高温影响了神经功能,也可能是体内电解质失衡造成...
1个回答
儿童中暑38.4
孩子中暑了,体温38.4℃,这个时候家长要冷静处理。先把他带到阴凉的地方,脱掉多余的衣物,让他躺下休息。用湿毛巾擦擦孩子的额头、脖子、腋下和手脚,帮助降温。也可以用风扇轻轻吹,但不要直接对着孩子吹。给...
1个回答
健康资讯
更多
推荐医生
更多
可能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