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针灸推拿

>

针灸治疗的原理了解

针灸治疗的原理了解

  针灸治疗原则就是运用针灸治疗疾病必须遵循规蹈矩的基本法则,是确立治疗方法的基础,可概括为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病求本和三因制宜。

  针灸的治疗作用原理

  1、调和阴阳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保持着阴阳相对平衡的状态。如果因七情六淫以及跌仆损伤等因素使阴阳的平衡遭到破坏时,就会导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等病理变化,而产生“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等临床证候。针炙治病的关键就在于根据证候的属性来调节阴阳的偏盛偏衰,使机体转归于“阴平阳秘”,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针炙调和阴阳的作用,基本上是通过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来完成的。例如:由肾阴不足,肝阳上亢而引起的头痛,治当育阴潜阳,可取足少阴经穴针以补法,配足厥阴经穴针以泻法。

  2、扶正祛邪

  扶正,就是扶助抗病能力;祛邪,就是祛除致病因素。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过程,即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

  《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既病之后,机体仍然会不断地产生相应的抗病能力,与致病因素作斗争。若正能胜邪,则邪退而病向愈;若正不敌邪,则邪进而病恶化。因此,扶正祛邪是保证疾病趋向良性转归的基本法则。针炙治病,就在于能够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大凡针刺补法和艾炙有扶正的作用;针刺泻法和放血有祛邪的作用,但在具体运用时必须结合腧穴的特殊性来考虑。例如:膏育、气海、命门等穴,多在扶正时用之;而十宣、中极、人中等穴,多于祛邪时用之。

  3、疏通经络

  人体的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十二经脉的分布,阳经在四肢之表,属于六腑;阴经在四肢之里,属于五脏。并通过十五络的联系,沟通表里,组成了气血循环的通路,它们“内溉脏腑,外濡腠理”,维持着正常的生理功能。

  就病理而言,经络与脏腑之间也是息息相关的。病起于外者,经络先病而后可传于脏腑;病生于内者,脏腑先病而后可反映于经络。例如,太阳伤寒,首先出现头项腰背疼痛的经络证候,然后出现脏腑证候。

  针炙治病,就是根据经络与脏腑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的机理,在腧穴部位进行针刺或艾炙,取得“通其经脉,调其血气”的作用,从而排队病理因素,治愈疾病

  1、 补虚与泻实

  补虚,就是扶助正气;.泻实,就是祛除邪气。在疾病过程中,正气不足则表现为虚证,治宜补法;邪气亢盛则表现为实证,治宜泻法。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灵枢·经脉》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这是针炙补泻实的基本原则。如果违反了这个原则,犯了虚虚实实之戒,就会造成“补泻反则病益笃”的不良后果。

  本经补泻。在一般情况下,凡属某一经络、脏腑的病变,而未涉及其他经络脏腑者,即可在该经取穴补泻之。这就是“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的本经补泻法。

  异经补泻。假使经络发生了彼虚此实,或彼实此的病理变化,那末,针炙处方就不局限于采用某一经的穴位。例如,合谷配复溜不仅是两经同用的处方,而且手不示同,效果亦异,用泻法可治感冒无汗,用补法可治阴虚盗汗。

  2、 清热与温寒

  清热,指热证用“清”法。温寒,指寒证用“温”法。这与治寒以热、治热以寒的意义是一致的。

  《灵枢·经脉》说:“热则疾之,寒则留之”。《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疾之”和“如以手探汤”,是指治热病宜浅刺而疾出“留之”和“如人不欲行”,是指治寒病宜深刺而留针。

  凡热邪在表,或热闭清窍而臻神昏不省人事等,针刺应浅而疾出,如用三棱针在大椎或井穴点刺出血少许,确有清热泄毒,桓神开窍之效。假使热邪入里,即“阴有阳疾”,亦可采用深刺久留的方法,直到热退为止,如热未退,还可反复施术。凡寒邪入里,或寒邪内生之疾,针刺应深而留针,并可酌加艾炙以扶正壮阳,温散寒邪。 假使寒邪在表,壅遏络脉而肢体痹痛,亦可浅刺疾出,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此外,热证可用“透天凉”法;寒证可用“烧山火”法。

  3、 治标与治本

  标本的含义颇广。要之,内为本,外为标;正气为本,邪气为标;病因为本,证状为标;先病为本,后病为标。《素问·标本病传论》说:“知标本者,尤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这是强调标本在辨证论治中的重要性。应用治标与治本的原则是: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和标本兼治。

  针灸的治疗原则

  缓则治本。在一般情况下,病在内者治其内,病在外者治其外。正气虚者扶正,邪气盛者祛邪。治其病因,证状自解。治其先病,后病可除。这与“伏其所主,先其所因”、“治病必求其本”的道理是一致的。

  急则治标。在特殊情况下,标与本在病机上往往是相互夹杂的,因此,论治时必须随机应变,即根据标本证候的缓急,来决定施治的先后步骤。当标病急于本病时,则可先治标病,后治本病。例如,由于 些疾病引起的大小便不通,则当先通其大小便,然后治其本病。张景岳说: “盖二便不通,乃危急之候,虽为标病,必先治之。此所谓急则治其标也”。

  标本兼治。当标病与本病处于俱缓或俱急的状态时,均可采用标本兼治法。例如,由肝病引起的脾胃不和,可在治肝的同时兼调脾胃。又如,正虚邪实的鼓胀病,单纯扶正或单纯祛邪是片面的,惟有攻补兼施,才有可能获得比较理想的疗效。

  4、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即同一疾病用不同的方法治疗。异病同治,即不同疾病用同一的方法治疗。这一原则是病机的异同为依据的,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之意。

  同病异治。某些疾,受病部位和证状虽然相同,但因其具体的病机不同,所以在治法上亦因之而异。例如,同是胃病,有属肝气犯胃者,治宜疏肝和胃,行气止痛,取足厥阴、足阳明经穴和有关募穴组成处方,针用泻法,亦可少炙。有属脾胃虚寒者,治宜补脾健胃,温中散寒,取足太阴、足阳明经穴和有关背俞组成处方,针用补法,并可多炙。

  异病同治。许多疾病,受病部位和症状虽然不同,但因其主要的病机相同,所以可以采用同一的方法治疗。例如,肝胆之火上逆的头痛,和肝胆之气郁结的胁痛,都可以取足厥阴、足少阳的经穴和有关俞募穴治疗。又如直肠、子宫、胃等内脏下垂病变,尽管它们的发病部位和具体证状迥然不同,但它们的病机均属中气虚陷,因而在治法上都可以针炙百会、中脘、气海等穴,以益气升陷。

  5、 局部与整体

  A、局部治疗:一般指针对局部证状的治疗而言。例如,口噤取地仓、颊车,鼻寒取迎香、巨髎。口噤、鼻塞可见于多种全身性疾患,解除这些证状,将有助于全身性疾患的治疗。

  B、整体治疗:一般指针对某一疾病的原因疗法。例如,肝阳上亢的眩晕,取太冲、照海滋肾平肝,肝风平熄则头晕目眩等证自可向愈。风寒外束的感冒头痛,取合谷、外关发汗解表,表邪得解则头痛恶寒等证可除。

  C、局部与整体兼治,即既重视原因治疗,又重视证状治疗,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则有利于提高疗效。例如,脾虚泄泻,既取天枢、足三里制泻,又取三阴交、脾俞补脾,等等。

  单从穴位的主治作用来看,有些穴位只主治局部病证,例如承泣治目疾,颧髎治面痛等是。有些穴位不仅能治局部病,而且能治全身疾病,例如气海治少腹痛,大椎治项背痛,但它们对全身性疾病亦有主治作用。 因此,针炙治病,要善于掌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从辨证论治的整体观念出发,选配穴位,进行治疗,才能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性。

  针灸的配穴原则

  针炙处方,是针对病情需要,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腧穴和刺炙方法,加以配伍组合而成。处方是否得当,关系治疗效果的优劣。因此,学习针炙必须讲究针炙处方。

  1、选穴原则

  (1) 近部选穴 即在受病的脏腑、五官、肢体掊位,就近选取腧穴进行针炙。例如:胃病取中脘、梁门病取肾俞、志室;肩病取肩髃、臑俞;此法在临床上应用较广,既可单取一经,亦可数经同用,旨在就近调整受病经络、器官的阴阳气血,使之平衡。

  A) 远部选穴 亦称远道取穴,即在受病部位的远距离取穴治疗。例如:《针炙聚英·肘后歌》说:“头面之疾寻至阴,腿脚有疾风府寻,心胸有疾少府泻,脐腹有疾曲泉针。”这就是远部选穴的范例。此法在具体应用时,有本经取穴和异经取穴之分。 配穴方法,是在上述经穴主治纲要和选穴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各种不同症证的治疗需要,选择具有协调作用的两上以上的穴位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

  B)本经取穴:当诊断病变属于何脏何经之后,即可选该经有关穴位治疗。例如,肺病取太渊、鱼际。

  C)异经取穴:许多疾病的病理变化,在脏腑与脏腑之间,往往是彼此关联,相互影响的。因此治疗必须统筹兼顾。例如,呕吐属胃病,当取中脘、足三里。若由肝气上逆导致胃气不降而呕吐者,则当同时取太冲、肝俞平肝降逆,使胃不受侮,而呕吐可平。

  D)对症选穴 是针对个别症状的治疗措施,一般属于治标的范畴。例如大椎退热,人中苏厥,神门安神,关元温阳等等。

  2、配穴方法

  例如,胃病取中脘、胃俞等是近取法,取内关、足三里、公孙等是远取法。   A、前后配穴法 在《灵枢·官针》中称为“偶刺”。应用时先以手在胸腹部探明痛点,然后向背腰部划一平行弧线直对痛点,前后各斜刺一针。前指胸腹,后指背腰。

  B、上下配穴法 上,指上肢和腰部以上,指下肢和腰部以下。上下配穴法在临床上应用最广。 例如胃病,上肢取内关,下肢取足三里;

  C、左右配穴法 这是以经络循行交叉的特点为取穴依据的,《内经》中的“巨刺”、“缪刺”,就是左右配穴法的运用。此法多用于头面部疾患,例如:左侧面竣取右侧的合谷,右侧面竣取左侧的合谷;

  D、表里配穴法 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的关系为配穴依据的。即阴经的病变,可同时在其相表里的阳经取穴,阳经的病变,可同时在其相表里的阴经取穴。

  E、远近配穴法 即选穴原则中的“近部选穴”与“远部选穴”配合使用的方法。

  3、特定穴的应用

  特定穴的涵义,主要具有内容系统,形式固定,寓意深,法度谨严等特点。这些穴位,在临床应用时,与其它配穴方法相互配合,疗效较好,故分别介绍如下。

  1、五输穴 是指十二经的井、荥、输、经、合等穴。是人体经络之气出入之所。因此,各脏腑经络有病,都可取用五输穴。 由于春夏阳气在上,人体之气行于浅表,刺宜较浅;秋冬阳气在下,人体之气潜伏于里,刺宜较深。而五输穴的分布,是井、荥所在部位的肌肉较浅薄,经、合所在部位的肌肉较深厚,故亦可春夏取井、荥。   

                                               

  五输穴又可根据其主病而应用。如取井穴治心下满;取荥穴治身热;取输穴治体重节痛经穴治喘咳寒热;取合穴治逆气而泄等。也可按五脏五输与五行的关系而应用。如肝经属木,肝实证泻行间,行间为荥火,是实则泻其子虚证补曲泉,曲泉为合水,是虚则补其母。这是本经子母补泻法。又如肝实证还可泻心经荥穴少府,肝虚证补肾经合穴阴谷,这是异经子母补泻法。其余各经,以此类推。

  2、俞募穴 俞、募穴与各脏腑的病变有密切关系,脏腑发生病变时,每在俞、募穴查到反应,表现压痛或敏感等。五脏有病,多取背部俞穴,六腑有病,多取胸腹部募穴。这就是《难经》所说“阴病引阳,阳病引阴”的意义。

  3、原络穴 原穴在六阳经中,排列在五输穴的“输穴”后,而六阴经则以“输穴”为原穴。原穴与三焦有密切关系。三焦是元气的别使,它导源于脐下动气,而输布全身,和调内外,宣上导下,关系着整个人体的气化功能,特别对促进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有一定的意义。针刺原穴,能通达三焦原气,调整内脏功能。

  络穴除在十二经中各有一个外,还有任、督脉的络穴和脾之大络,合计为十五络穴。

针灸推拿在线咨询

更多

中医学和针灸推拿学哪个好

学中医学的学生是可以选修针灸推拿学的,同时可以考入这门学科的证书。而学针灸推拿学则偏向于康复救治,从而丧失练习系统中医的机会。但是如果对针灸针灸感兴趣,决定针灸推拿学可以更全面系统地练习,这一学科不被其他复杂的学业试验,所以干扰应当根据个人爱好实施填写。

1个回答

小儿推拿能不能增强抵抗力

小儿推拿的作用可以概括为:平衡阴阳、调和脏腑、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祛邪。小儿推拿具有调节气血的作用,并具有疏通经络的功效,有效改善孩子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孩子身体的抗病能力,孩子身体发育也能起到促进的作用,推拿具有养生保健的功效。小儿推拿治疗范围很广,可以对发热、感冒、咳嗽、哮喘、滞颐(流口水)、腹痛、腹泻、便秘、厌食、疳积(营养不良)、夜啼、遗尿、近视、小儿肌性斜颈等多种常见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1个回答

小儿推拿应该怎么做

一般肝火可引起头晕,疼痛,红脸,烦躁或侧腹灼热,或耳鸣和耳聋,或肿胀和脓液,失眠多梦,它容易出现眼睛症状,如眼睛发红,眼睛干涩,眼睑肿胀,视力模糊和分泌物增多,中医是基于中医内脏和经络理论,以及人体对体表的特殊作用。调整身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的方法实现了物理治疗的目的,根据你的描述,按摩主要用于痰,运输和摩擦,它适用于表面和点状针灸穴位,它向内旋转,向外旋转至腹泻,并在两个方向上旋转以平坦腹泻,一般来说,它可以用中药治疗,它可以用于儿童按摩疗法,它需要在正规的医院物理治疗部门进行治疗。

1个回答

到底什么叫做玄脉

所说的是弦脉,直而长,指下直,如压弦脉,是神经脉的表现,可见于肝胆疾病、疼痛、痰饮、胃气衰竭等。除了脉象外,中医的四种诊断方法也需要看、闻、问,治疗需要综合考虑。作为一个病人,不必太纠结于脉搏。除了弦和静脉,还有一个沉闷的肤色,头晕,呕吐,胃肠功能差等。按照医生的进行治疗。

1个回答

太阳穴位置长一个皮下包

太阳穴位置有一个柔软的皮下包感觉很柔软,它不疼也不痒,已经三、四年没理他了,可以去医院做B超,看看是不是皮脂囊肿,皮脂腺在皮肤中含量丰富,现在很多人的头皮、面部、胸部、背部和许多地方都有皮脂腺,如果皮脂腺出口堵塞,就不能一直拍照,堵塞物被塞进皮脂腺,易受细菌等感染,易产生皮脂腺囊肿,皮脂腺囊肿可在医院手术切除。

1个回答

按摩迎香对皮肤的好处

这个穴位对改善皮肤干燥没有什么效果的,按摩迎香穴主要对鼻炎 感冒等有一定的效果。如果想做按摩的话,还是去美容院做个皮肤护理,或者买一点橄榄油按摩一下。不过如果你女朋友如果有便秘的情况,倒可以通过按摩迎香穴,能够起到通便的作用。便秘也可以导致皮肤暗沉没有光泽,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