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食物中毒

>

治疗食物中毒最普遍的几种方法 你了解吗

治疗食物中毒最普遍的几种方法 你了解吗

  现在正值夏季,正是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人们常因对食物的储存不当,或因吃了某种有毒食物而导致食物中毒,不同的病因有不同的症状,当然治疗方法也会不同,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治疗食物中毒最普遍的几种方法。

  治疗食物中毒最普遍的几种方法:

  催吐

  如果服用时间在1~2小时内,可使用催吐的方法。立即取食盐20g加开水200ml溶化,冷却后一次喝下,如果不吐,可多喝几次,迅速促进呕吐。亦可用鲜生 姜100g捣碎取汁用200ml温水冲服。如果吃下去的是变质的荤食品,则可服用十滴水来促使迅速呕吐。有的患者还可用筷子、手指或鹅毛等刺激咽喉,引发 呕吐。

  导泻

  如果病人服用食物时间较长,一般已超过2~3小时,而且精神较好,则可服用些泻药,促使中毒食物尽快排出体外。一般用大黄30g一次煎服,老年患者可选用元 明粉20g,用开水冲服,即可缓泻。对老年体质较好者,也可采用番泻叶15g一次煎服,或用开水冲服,也能达到导泻的目的。

  解毒

  如果是吃了变质的鱼、虾、蟹等引起的食物中毒,可取食醋100ml加水200ml,稀释后一次服下。此外,还可采用紫苏30g、生甘草10g一次煎服。若是误食了变质的饮料或防腐剂,最好的急救方法是用鲜牛奶或其他含蛋白的饮料灌服。

  食物中毒的食疗偏方:

  民间治疗食物中毒的偏方你知多少,食物中毒多是因为人们把食物放冰箱存储结果发生变质,最终导致了食物中毒,那么,食物中毒后该怎么治疗呢,看看民间的偏方治疗法。

  偏方一、

  生白萝卜500克,捣汁每次服100克,每日2次。

  偏方二、

  生甘草100克,绿豆100克,水煎,每日1剂,分两次服,至愈。

  偏方三、

  食盐100克炒焦,泡汤,尽量灌饮,并用鸡毛扫喉咙催吐,吐后再灌饮,至吐尽为止。

  偏方四、

  甜瓜蒂5克研成细末,用开水冲服后灌饮,每隔15 分钟用鸡毛扫喉咙催吐1次。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治疗食物中毒最普遍的几种方法,你了解吗的相关内容,人们应该及时了解食物中毒的治疗方法,以便于在食物中毒时能过从容面对,夏季食物中毒比较常见,大家应提高警惕,不靠谱的食物尽量别吃,以避免食物中毒的中毒的发生。

食物中毒在线咨询

更多

什么食品容易引起食物中毒

食源性的食物中毒实际上是分好多类,一种是细菌性的食物中毒如说高蛋白的,如海鲜时间稍微长一点,就容易滋生细菌。还有密闭时可能会产生一些细菌的污染引起中毒,如密封的海带丝,吃完以后可能出现肉毒杆菌引起的中毒。二种是化学性的食物中毒如亚硝酸盐中毒引起来的,大豆煮豆浆没有煮熟引起的。简单来说所有通过食物吃进去,得到的各种病症都可以称为食源性食物中毒。

1个回答

什么东西容易引起食物中毒

食源性的食物中毒实际上是分好多类,一种是细菌性的食物中毒如说高蛋白的,如海鲜时间稍微长一点,就容易滋生细菌。还有密闭时可能会产生一些细菌的污染引起中毒,如密封的海带丝,吃完以后可能出现肉毒杆菌引起的中毒。二种是化学性的食物中毒如亚硝酸盐中毒引起来的,大豆煮豆浆没有煮熟引起的。简单来说所有通过食物吃进去,得到的各种病症都可以称为食源性食物中毒。

1个回答

患马桑果中毒并且流涎怎么办

马桑果中毒应及时到当地正规医院就诊,采取催吐、洗胃、肠胃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清除残留在胃肠道的毒物,并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进行补液等处理。马桑果中毒患者会出现抽搐、惊厥、呕吐、乏力、头晕、出汗等症状,所以也需要根据不同的症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尽量减轻毒素对机体正常功能的影响,平时也要注意不要随便吃野果。

1个回答

马桑果中毒并且头晕怎么办

马桑果中毒应及时到当地正规医院就诊,采取催吐、洗胃、肠胃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清除残留在胃肠道的毒物,并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进行补液等处理。马桑果中毒患者会出现抽搐、惊厥、呕吐、乏力、头晕、出汗等症状,所以也需要根据不同的症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尽量减轻毒素对机体正常功能的影响,平时也要注意不要随便吃野果。

1个回答

上个月13号来的月经,26号食物中毒,6号有性生活但是是体外

你好,[title]射精,到现在也没来月经已经延后5天,如果性生活中没作好避孕措施的话,都是不能够完全剔除有怀上的可能性的。目前您应仔细观察,可以通过B超,尿检,或血HCG确认如何怀上。需要强调的是要注意休息,饮食要清淡,情绪要平稳,不能喝酒。

1个回答

平菇不能和什么一起吃啊?我听说平菇乱搭配会造成食物中毒的是...

平菇性味甘、温;具备追风散寒、舒筋活络的功效;用来治腰腿疼痛、手足麻木、筋络不通等病症。平菇发球中型食物,性温和,绝不会与其他产生化学反应,但是驴肉不能够一同吃,容易引起心绞痛。特别声明平时注意个人卫生,多休息,加强锻炼。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