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泪囊炎

>

慢性泪囊炎鼻腔泪囊吻合术后护理

慢性泪囊炎鼻腔泪囊吻合术后护理

  泪囊炎是泪囊粘膜的卡他性或化脓性炎症,可分为慢性、急性和新生儿性泪囊炎。慢性泪囊炎最常见于中老年女性,多数继发于鼻腔狭窄或阻塞,少数由沙眼、泪道外伤、鼻炎、鼻中隔偏曲等引起。泪溢是慢性泪囊炎的主要症状。长期的慢性炎症有引起角膜感染,全眼球炎甚至脑膜炎等严重威胁的可能。控制局部炎症,恢复鼻泪管通畅,减轻和消除泪溢症状是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的主要目标。

  治疗是关键,护理也很重要。那么都需要哪些护理呢?

  一、一般护理:1.做好卫生宣教,保持眼部卫生。嘱病人勿用脏手或不洁之物擦拭眼部分泌物,有眼部瘙痒不适时,勿用力揉擦眼球,以免擦伤角膜、结膜造成眼部感染。2.教会病人正确点滴眼药水。指导病人用手指轻压泪囊区,使泪囊里粘液或泪液排尽后,再滴抗生素眼药水,每天3-5次,以减轻或者消除炎症。3.有效点滴眼药水的基础上,每天用生理盐水或抗生素溶液进行泪道冲洗,促使炎症消散,控制感染。4.向病人讲解治疗方案,告知慢性泪囊炎对眼球危害的严重性及手术治疗是消除病灶的根本方法,使其理解手术治疗的必要性,能积极配合治疗。

  三、术后护理1.术后病人取半卧位,以减轻切口周围积血,有利于伤口渗血的引流,减少术后出血,2.注意观察病人伤口渗血的情况,告知病人手术后鼻腔有少量渗血是正常现象,不要紧张,放松心情有助于恢复。3.告知病人手术中鼻腔放置填塞物是为了压迫止血,请勿用手牵扯,适当时候由医生取出,不可用力捻鼻。4.若病人渗血量较多时及时报告医生,严密观察,必要时遵医嘱给予呋麻滴鼻剂以收缩鼻粘膜血管或者用止血药以减少出血。

  慢性泪囊炎是临床比较常见的眼科疾病,泪溢,积脓、充血、红肿。湿疹等局部炎性症状体征让病人痛苦异常,且长期慢性炎症对眼部造成威胁,严重者可导致匍行性角膜溃疡,全眼球炎而至视力下降甚至视功能丧失,因此,慢性泪囊炎应及时治疗,避免拖延。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科学的方法加上有效的护理配合,是使病人康复的有力保证。


【本文由邯郸爱眼医院供稿】

泪囊炎在线咨询

更多

泪囊炎引起的原因

泪囊炎常由于泪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感染引起,常见于沙眼,慢性结膜炎,鼻骨骨折,泪道外伤,鼻旁窦炎,鼻中隔偏曲,下鼻甲肥大等原因导致的鼻泪管阻塞,继发感染后,引起的泪囊的急性或慢性炎症。建议在临床上治疗泪囊炎的同时,还需要查找导致泪囊炎的病因,并且进行积极的治疗,否则病因的存在还会导致泪囊炎的反复发作。

1个回答

新生儿泪囊炎怎么治疗

新生儿泪囊炎,最常见的病因是由于鼻泪管不通畅导致的,由于鼻泪管不通畅,泪囊容易发生细菌炎症感染,所以会导致新生儿泪囊炎,需要看医生做局部检查,如果确定鼻泪管不通,临时可以给予泪囊冲洗术,可以改善泪囊炎的症状,等到小宝宝大一些,身体免疫功能较好,可以做鼻泪管手术,只要比泪管通畅,泪囊分泌的泪液可以及时通过鼻泪管进入鼻腔内,引流通畅,泪囊炎就可以彻底治疗好的。

1个回答

新生儿泪囊炎的按摩方法是什么?

新生儿泪囊炎的话,如果有脓性分泌物的话,可以就是用拇指或者食指预付呀,累呢,然后可以就是带宝宝的那次重要的部位是真的方向推挤脓液,这样的话,眼角就会有脓液流出的。淌出的脓液应当及时的为宝宝擦干净,可以配置用上许多眼药水。需要强调的是建议要增强孩子的免疫力,注意个人卫生,家长不要过分的紧张。

1个回答

患有2个月急性泪囊炎已经有化脓了,该怎么办好呢?

您说的情况属于急性泪囊炎。这种情况的病因不太明确,可能会与结膜炎症有一定的关系,局部发炎后会再次出现鼻梁根部红肿疼痛,并且可能会构成瘘管。首先要在医生指导下运用抗生素类药物救治,可以运用消炎的眼药水,口服消炎药物,应当慢慢可以稳定,如果长时间不能彻底恢复,可以考量手术。需要声明注意平时注意休息,注意多喝水,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最好注意自己卫生,避免细菌感染。

1个回答

急性泪囊炎治疗方法有哪些?

你好,如果患者的泪囊炎病情比较轻微,那么患者是可以采用磺胺或抗生素等药物实施救治的。如果患者采用药物治疗效果比较差或者是患者的病情再次出现继续恶化的情况,患者则需要有采用吻合术、擦洗泪道、插管术、割除手术等外科手术的方式实施救治的。需要声明注意平时多食新鲜的瓜果蔬菜,避免用眼过度,加强户外锻炼。

1个回答

我家宝贝是新生儿泪囊炎,应该怎么治疗?

你好,孩子需要有及时住院消炎救治,可以输液救治,需要有在医生的指导下恰当动用药物,拥有这样泪囊炎容易引来阻塞,神经调整的问题,需要有及时实施修补救治,以免引来其他的问题,建议以后需要有不定期作好仔细检查,需要有留意好孩子的饮食合理性,祝健康特别声明少吃一些垃圾食品,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饮食要清淡。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