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表皮样囊肿患者大多无临床症状,常因健康体检或在其他疾病进行检查时偶然发现。少数患者就诊时发现腹部肿块,触之紧张,可有痛感,略有弹性,可活动,吸气时也可移位。专家提示:一旦发现患有脾囊肿需尽早去医院检查诊断。
脾囊肿的临床诊断要点:
寄生虫脾囊肿以中青年多见,非寄生虫性脾囊肿以青少年多见;小的囊肿可无临床症状,常在体检B超时发现,但囊肿块增大压迫和刺激邻近脏器时,才产生器官受压症状,以左上腹不适或隐痛最多见,有时亦可累及脐周或放射至右肩及左腰背部;如果压迫胃肠道,可有腹胀或消化不良、便秘等。
检查诊断:
脾囊肿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因为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且与囊肿的大小、部位、类型及增长速度有很大关系,不同脾囊肿患者,临床表现可相差甚远。囊肿较小时,可无任何表现,在常规体检或因其他疾病住院做术前检查而发现。囊肿较大时可压迫周围脏器而出现恶心、呕吐、上腹不适、疼痛、腹泻等;脾上极囊肿可致膈肌上升,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心动过速等。
多数脾囊肿患者以左上腹或肋下囊性包块为主要表现。囊肿若合并感染可出现畏寒、发热、左上腹痛等类似脾周围炎表现。
实验室检查可见嗜酸粒细胞明显增加。包虫囊液皮内试验(Casioni皮肤敏感试验)呈阳性反应。B超系无创伤性检查,应作为首选,可见脾肿大,内有液性改变;若B超未能明确诊断,可选用CT或MRI检查。
CT、MRI等对进一步了解脾脏囊肿形态、大小、数目和囊腔与囊壁的特点,以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等有重要价值。对诸如脾脏皮样囊肿(畸胎瘤)、内皮细胞性或间皮细胞性囊肿等极为罕见的脾脏囊肿,必要时可通过动脉造影等协助诊断。目前认为,CT检查对于鉴别脾脏良、恶性病变的价值优于其他检查。
鉴别诊断:
1、脾脓肿脾囊肿的诊断通常有发热、腹痛、脾大等典型的临床表现。
2、脾脏肿瘤良性肿瘤中以血管瘤和错构瘤较为多见,恶性肿瘤中以恶性淋巴瘤、恶性内皮细胞瘤和转移性肿瘤较为多见。临床上可出现左上腹胀痛以及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如为转移性肿瘤,还可出现原发肿瘤的症状及脾亢。
脾大在线咨询
更多
脾大中医治疗方法
脾脏肿大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肿大。对于脾脏轻中度肿大,多见发热畏寒、头晕头痛、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等症状,多口服归脾汤和五味消毒饮加竹茹、犀角等,如果伴有出血较为明显者,上方基础加三七、茜草、血余炭、白芨等;具体的还需要根据症状辩证治疗。另外,还会出现脾脏重度肿大,比如血小板减少症、肝硬化、肿瘤等疾病引起的治疗予大黄蛰虫丸;但是重度肿大属于重症,所以建议去医院具体治疗。
1个回答
脾大怎么办治疗
对于脾脏增大的治疗,要根据不同的原因,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另外脾脏增大的程度不同,治疗方案也是不相同的,如果是基础的肝脏疾病所造成的脾脏增大,在没有很严重的脾功能亢进,没有明显的出血倾向的时候,是不需要特殊治疗的,如果脾功能亢进危害比较大,大多数选择手术治疗,脾脏切除,或者使用脾栓塞术,局部的将脾脏进行栓塞,减少脾功能亢进的表现,如果是白血病等特殊疾病所造成的脾脏增大,只需要进行原发病治疗就可以了,一般不针对于脾脏增大进行治疗。
1个回答
脾大怎么引起的
脾脏增大的原因很多,首先常见于肝脏系统的疾病,比如长期的饮酒、急慢性乙肝及丙肝病毒感染、长期口服药物、肝脏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肝脏反复受损,出现门静脉高压,可以造成可逆的脾脏增大。还有一部分患者来自于血液系统的疾病,比如白血病、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可以造成免疫系统机制出现问题,引起脾脏增生肥大。还有寄生虫感染、心衰引起淤血性脾大,还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脾脏的肿瘤等均可引起脾脏增大。关于脾脏增大问题,要针对病因的治疗,多数的脾脏是可以恢复的。必要时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切除脾脏。
1个回答
什么食物补脾最好最快
脾虚的人免疫能力比较差,可能会出现脸色萎黄的症状,长时间处于亚健康状态下,因此在平时的时候可以多吃些补脾的食物,如多吃些性温、甘平的食物,多吃些容易消化的温热食品。常见的最好最快补脾的食物有糯米、红薯、粳米、薏苡仁、白扁豆、莲子、牛肉等。此外也可以多喝些莲子山药粥、红枣小米粥、麦冬沙参扁豆粥等。
1个回答
补脾养脾的10种食物
补脾的食物有多种,只要是容易消化,其营养价值比较高者,对于胃肠道没有刺激的那种,就是有补脾之作用。如山药、枸杞子、糯米、韭菜、菠菜、栗子、黑芝麻、龙眼肉、胡桃肉、桑葚、乌骨鸡、鸡肉、猪肉、猪肝、牛肉、羊肉等。除此之外,因脾胃主土,其色主黄,因此黄色食物最先入脾养脾,如小米、地瓜、玉米、黄豆、莲子、南瓜、胡萝卜、黄豆芽、芒果、菠萝、枇杷、橘子、橙子、柚子、柠檬、沙棘果等色黄的食物等。
1个回答
女人补脾的最佳方法
女人脾虚吃山药和薏米以及香菇等补得快,山药具有补气健脾的作用,薏米具有消水肿和健脾祛湿的效果,香菇具有补气养血和开胃的作用,对抗肿瘤还有一定的功效,并且薏米嘌呤非常的低,可以降低血压中的胆固醇,还可以有效的预防血管硬化。
1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