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产后咨询

>

妈妈产后瘦身怎么吃

妈妈产后瘦身怎么吃

  很多产后妈妈都有同样一个困扰:生了孩子就胖了,之后就再也不瘦了。其实,生孩子不是女人发胖的理由,女人一两次的妊娠是不会有促进肥胖的作用的。只是咱们国内有个传统,就是坐月子要大补。在过去那个年代,很多女性身体虚弱,营养不良,坐月子大补对身体还是有益的,甚至是女性少有的进补和休养机会,但如今若再遵照这种方式和饮食习惯,恐怕就会促进肥胖。其实,妈妈们只要在孕期合理地饮食,保证所需营养充足,产后两个月后开始做适量的运动,不大吃特吃,是完全可以恢复到原有的身材的。

  产后第一个月

  在产后第一个月里,不提倡妈妈们减肥,相反需要补充营养,通过补充营养而不增加多余脂肪的方式及产后的正常恢复,完全可以减掉5千克左右的体重。

  1.首先需要补充的就是富含蛋白质和铁的食物,如鱼类,蛋类,家禽类,豆制品,奶制品等。补铁是为了要补充分娩中的失血,还要补恶露的失血,另外,喂奶的母亲还需要补充大量的水分和蛋白质,以促进乳汁分泌,蛋白质中的氨基酸还可以促进生产时所造成的伤口尽速愈合,并尽快恢复体力,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蛋白质的食物不仅不会使人发胖,还可很好的控制食欲,又有很强的饱腹感,还会增加能量从而加快脂肪的燃烧。多喝些汤品为主,但需注意,撇掉漂浮在汤上面的一层油脂,尤其是排骨汤,猪脚汤,这是至关重要的。另外每天一到两个**,产后一周,每天补充奶制品,豆制品。

  2.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蔬菜和水果是较好的来源,含有恢复健康所必需的多种维生素,也是婴儿摄取维生素的单独渠道,所以一定要补充,还可避免产褥期便秘的发生,帮助排除体内多余的垃圾和油脂,调节酸碱平衡,避免脂肪摄入过多导致发胖。另外蔬菜和水果内富含维生素C可帮助促进铁的吸收。推荐:蔬菜每天300~400克左右,水果100~200克。考虑到产后身体虚弱,蔬菜水果不宜生吃,可以稍微加热,煮熟食用。

  3.粗粮的摄入。粗粮可供应大量的维生素B族,是精白米白面的几倍,每天的主食当中穿插一些,如小米粥,玉米粥,燕麦粥,绿豆面条,混合面馒头等。因为粗粮中的纤维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食量,消化比较缓慢,帮助产妇预防肥胖,消除腹部脂肪,B族还具有神经系统和加强血液循环的功效,对于产后器官功能恢复是很有帮助的。所以经常给新妈咪喝点杂粮粥和全麦食品都有是益无害的。建议:每天50克~100克。

  4.每周有3次左右的菌藻类。尤其是海带,所含的热量几乎为零,含矿物质较高,且富含可溶性纤维,比一般纤维更容易消化吸收,可帮助排便顺畅,吃了后不用担心发胖,还可抗老化。更重要的是海带中含有丰富的碘、钙、铁等,是产后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是产后很适合吃的食物之一。另外,各种蘑菇也是不错的选择。

  5.补充钙质。产后恢复和瘦身离不开钙质,需要从奶制品,豆制品,蔬菜,肉类中补充,补钙一方面能满足产妇和婴儿的身体所需,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排出一同吃进去的脂肪。因为钙质的又一个功能就是使同吃进去的脂肪只从人体经过,而不被吸收。

产后咨询在线咨询

更多

产后老是想哭怎么办

产后老是想哭,可能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及时的和老公进行沟通,及时解决问题,消除负面情绪,以免长时间的负面情绪可能会引起回奶或者乳汁分泌少的现象发生,不利于宝宝的生长发育需求。...

1个回答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堵奶

哺乳期堵奶的症状,首先表现为乳房胀痛,可触及乳房表面凹凸不平,似有结节感,乳汁减少。其次从婴儿方面讲,宝宝不喜欢吸吮母亲乳头,或者是吸吮过程中突然中断吸奶,吐出乳头,随后就哭闹,由于母亲胀奶乳腺管阻塞...

1个回答

生完孩子后有血栓严重吗

产后血栓是产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主要是由于产妇的高凝状态加上产后卧床休息时血流淤滞引起的。血栓严重程度主要依据血栓部位及范围来划分。一般而言,腓肠肌静脉丛血栓属于最轻微的,而累计腔静脉的下肢静脉全程血...

1个回答

生完孩子静脉血栓怎么治疗

产后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属于产后并发症之一,这主要是由于患者进行剖腹产手术后体内有血栓形成,在血液循环中血栓被带至下肢静脉。出现这种情况,如果通过下肢血管彩超检查,血栓体积比较小,并且位置比较浅,可以考虑...

1个回答

坐小月子的食谱一般有什么

一般女性在坐月子期间的饮食食谱,主要包括米粥、面食、**、鱼肉、牛奶、果汁、汤水类食物等,产妇可以食用鱼汤、鸡汤、排骨汤、红豆粥、红枣粥、燕麦粥等,食物中含有较为丰富的营养物质,食用后能够为产妇补充营...

1个回答

现挤的母乳需要加热吗

刚挤出来的母乳一般是不需要加热的,母乳刚挤出来的温度大概是在30度左右,正好适合孩子直接饮用。一般挤出的母乳在室温下最多能够保持4~6小时,若是放置的时间比较长,那么可能会引起细菌感染,母乳没有吃完的...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