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儿童糖尿病

>

如何做好儿童糖尿病的护理

如何做好儿童糖尿病的护理

  如何做好儿童糖尿病的护理?儿童糖尿病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已经不是少见的病状了,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家长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旦出现这种病要及时到医院治疗,因为时间久了可能会引发糖尿病并发症,对于小儿糖尿病的护理更为重要,治疗小儿糖尿病的护理方法有什么哪些呢?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儿童糖尿病的护理方法如下:

  1、儿童糖尿病的护理之控制饮食:遵医嘱给低糖饮食或按营养师要求提供饮食。每日所需热卡=1000+(年龄×80~100)。热卡分配:碳水化合物占50%,蛋白质占20%,脂肪占30%。全日热量分3餐,分别为1/5、2/5、2/5,每餐留少量食物作为餐间点心。详细记录进食情况。饮食控制以能保持正常体重,减少血糖波动,维持血脂正常为原则。

  2.儿童糖尿病的护理之排尿异常的护理:详细记录出入水量。对遗尿小儿夜间定时唤醒排尿。每天清洗会阴2次,婴儿需及时更换尿布。对烦渴小儿提供足够的饮用水,防脱水发生。

  3.儿童糖尿病的护理之预防感染:经常洗头、洗澡,保持皮肤清洁。勤剪指甲,避免皮肤抓伤、刺伤和其他损伤。做好会阴部护理,防泌尿道感染。如已发生感染,需用抗生素治疗,以免感染促发或加重酮症酸中毒发生。小而糖尿病的护理家长们该注意哪些呢?

  4.儿童糖尿病的护理之心理护理与正确用药:糖尿病需终生用药、行为干预与饮食管理,给患儿及家长带来很大的精神负担。能否坚持并正确执行治疗方案,是治疗护理成败的关键。

  5.儿童糖尿病的护理之酮症酸中毒患儿的护理:一旦发生应立即进行高血糖、脱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和感染五个方面的救护。

  6.儿童糖尿病的护理之低血糖患儿的护理:注射胰岛素过量或注射后进食过少可引起低血糖,表现为突发饥饿感、心慌、软弱、脉速、多汗。严重者出现惊厥、昏迷、休克甚至死亡。低血糖多发生于胰岛素作用最强时,有时可出现苏木杰效应,即午夜至凌晨出现低血糖而清晨血糖又增高。应教会患儿及家长识别低血糖反应,一旦发生,立即平卧,进食糖水或糖块,必要时静脉注射50%葡萄糖液40ml。

  以上就是:“如何做好儿童糖尿病的护理”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治疗儿童糖尿病患者的护理首先要进行心理方面的治疗,给孩子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其次在饮食方面也要多加注意,只有这样对治疗效果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最后呢希望所有患有儿童糖尿病的儿童都能尽快康复,做一个健健康康的孩子。

相关阅读:
儿童糖尿病的治疗为什么要比成人难

儿童糖尿病在线咨询

更多

儿童糖尿病如何引起

儿童糖尿病是由于摄入果糖很容易导致肥胖、脂肪肝、高血压和胰岛素抵抗等,最终引发糖尿病。除了果糖外,不少奶茶、蛋糕和零食中还含有一定的氢化植物油,也就是反式脂肪酸,经常食用还会破坏心血管的,由于体重小孩过重,做运动不方便,就不想运动,从而导致恶性循环,这也是导致糖尿病的原因之一。饮食方面,不是去限制患儿不能吃什么东西,应该告诉他,合理控制总的卡路里。

1个回答

糖尿病要如何治比较好?

糖尿病的治疗办法主要是药物治疗,能够改善糖的代谢和降糖,配合运动治疗和饮食治疗的办法,能够控制病情发展。患者需要自我检测血糖,同时避免过度劳累。慢性病的治疗有个原则,必须长年盯住同一个医生看到底,不能老是换来换去,否则等于没看。建议日常多加注意饮食,不要吃糖分食物一般就可以

1个回答

糖尿病如何治比较好?

糖尿病的治疗办法主要是药物治疗,能够改善糖的代谢和降糖,配合运动治疗和饮食治疗的办法,能够控制病情发展。患者需要自我检测血糖,同时避免过度劳累。慢性病的治疗有个原则,必须长年盯住同一个医生看到底,不能老是换来换去,否则等于没看。建议日常多加注意饮食,不要吃糖分食物一般就可以

1个回答

小儿糖尿病的症状表现有哪些?

因在这种情况最好每天少但不要低于150克主食。然如果糖尿病没纾患者的食欲突然上应留意如何有并发如传染、酮症和其他并发症。具体表现如下:尿量过多、皮肤干燥、极度口渴、恶心、干呕、厌食、体重减轻、虚弱、心跳加快、呼息缓慢深呼吸、血糖检测值下降、尿糖检验呈阳性。

1个回答

小儿糖尿病护理方法是什么?

你进行咨询了儿童糖尿病的病因。现将以下观点做为参照:由于内分泌分解代谢疾病引来的胰岛素排泄不主要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分解代谢紊致使高血糖和尿儿童易再次发生酮症酸中毒、晚期血管疾病、眼和肾疾病。解决。5~6岁和10~14岁儿童多发5岁以下儿童少见。

1个回答

儿童糖尿病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现在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并且呈现出年龄降低的趋势,儿童糖尿病的早期症状往往容易被家长忽略,因此耽搁孩子的救治。有糖尿病的儿童常常表现出为经常口渴,频繁喝水及多尿,并且常常备感饥饿,虽然吃的多,但是体重不升或者是上升。此外,还会再次出现乏力、精神不振、体重上升等。

2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