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红斑狼疮

>

治疗红斑狼疮的方法介绍

治疗红斑狼疮的方法介绍

  红斑狼疮是一种风湿免疫性疾病,主要的症状是水肿、肌痛、食欲不振、丘疹、红斑结节、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对于这样的疾病,可以采用哪些具体的治疗方法?

  红斑狼疮的患病人数有100多万,发病率为0.003%--0.008%,其中女性的患病率为1/1000,尤其是20--40 岁的女性患者,其发病率占到病人总数的 47%。在红斑狼疮的诊断和检查中,患者需要做的是抗核抗体(ANA)、红斑狼疮细胞(LEC)、血清触珠蛋白(Hp)、抗血小板抗体(APA)、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淋巴细胞转换试验(LTT)等项目的检查。该病有可能引发的疾病有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狼疮性肾炎、肾功能衰竭等。

  红斑狼疮不具备传染性,目前医学上主要采用药物治疗的方法,治愈率是60%,治疗的时间因人而异,和患者病情程度有密切的关系,通常是在3到6个月。红斑狼疮分为盘状红斑狼疮(DLE)、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深在性红斑狼疮(LEP)、新生儿红斑狼疮(NLE)、药物性红斑狼疮(DIL)等。

  在红斑狼疮的治疗开始之前,需要对SLE病人的病情活动进行评估,如抗核抗体、抗DNA抗体和低补体血症及脏器受损程度的评估,再进行治疗。目前多采用“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指数”(SLEDAI)来对红斑狼疮患者做测定评估。如果患者的SLEDAI>12分时,可使用原双倍的糖皮质激素的剂量,或者住院治疗。

  对于盘状红斑狼疮患者,可以服用抗疟药如氯喹(0.25~0.5g/d),也可以适当地外用一些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以达到缓解病症的效果。而病情不太严重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可以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水杨酸类、吲哚美辛(消炎痛)等。如果皮疹较为明显,可用氯喹或小剂量的皮质激素,如泼尼松15~20mg/d等。病情较为严重的,使用皮质激素是目前治疗的优选药物,也可以使用抗疟药,如羟氯喹,待病情好转后减为半量,一般总疗程为2~3年。

  如果红斑狼疮患者的病情为急性或亚急性发作,而且有严重的“中毒症状”如高热、关节痛、无力等,可以使用泼尼松。其剂量为每日每千克体重0.5~1.5mg,轻型病例可用泼尼松15~20mg/d,严重的患者可用泼尼松40~60mg/d,少数病情更为严重的,可用泼尼松60~80mg/d,甚至120mg/d。如果初期的用量已够,则在12~36小时内退热,1~2天内关节痛消失,一些毒性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如果2天内没有好转,就要将原剂量再增加25%~100%,直至症状减轻。一旦病情有所好转,就可以逐步减量,最终的维持量为5~15mg/d。

  红斑狼疮的病情得到确诊后,应立即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免延误治疗的较好时机,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当然,对于红斑狼疮的治疗方法,要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情和自身的体质来决定,不是每个人都会使用统一的治疗。不管使用何种治疗方法,收获健康才最重要。

  【本文由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 王士鹏供稿】

红斑狼疮在线咨询

更多

红斑狼疮这个病是什么引起的

你好,根据你的描述,考虑是皮肤过敏,建议服用扑尔敏,赛庚啶或氯雷他定,局部可用炉甘石洗剂涂摸,注意休息,多喝水,保证每天喝水在2000毫升以上,可加速体内代谢产物的排泄,勿抓挠,以免引起皮肤感染。红斑...

1个回答

盘状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症状

盘状红斑狼疮主要侵害的是皮肤,皮肤的危害初起时为一片或者数片鲜红的色斑,有绿豆至黄豆般大小,表面会有粘着的鳞屑,它会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扩展,会略高于皮肤的中心。盘状红斑狼疮中央颜色比较淡,会呈膨...

1个回答

嘴唇盘状红斑狼疮怎么治疗?

您好,系统性红斑狼疮效用机制是开启自身免疫系统,再次出现自身细胞被抗体自动免疫的情况,可以干扰皮肤再次出现盘状红斑,可以再次发生在嘴唇等部位,此病需要有针对再次发生机制,可以运用抗自动免疫的药物救治,...

1个回答

盘状红斑狼疮严重吗?

你好,盘状红斑是红斑狼疮的一种皮疹表现出。就像红斑狼疮,有的人会再次出现,结节性红斑,和蝴蝶红斑等等。如果只是再次出现了盘状红斑,没拆分其他疾病的话,这种是比较轻的。因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疾...

1个回答

盘状红斑狼疮会长在嘴唇上吗?

你好,从临床诊断来看,盘状红斑狼疮会长在嘴唇上及周围,你这种情况单纯从表面来诊断是不科学 的,要通过做局部皮肤组织的病理切片仔细检查以进一步理解情况,如是盘状红斑狼疮,多因机体免疫功能的原因所致,需要...

1个回答

盘状红斑狼疮该怎么治疗

盘状红斑狼疮对人体的干扰是比较大的,诊断病情之后,必须及时救治,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动用抗炎症的药物来救治,要留意仔细观察身体情况,盘状红斑狼疮对个人的情绪会有一定的干扰,所以应当重新调整个人的情绪,可...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