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黄疸

>

黄疸怎么治疗好 中医偏方来帮你

黄疸怎么治疗好 中医偏方来帮你

  黄疸属于生活中比较多见的疾病,此病给患者带来的伤害比较大,除了皮肤发黄外,还会引起多种并发症,例如胆囊肿大、脾肿大等等。对于患者来说,及时治疗是很关键的。由于黄疸的类型比较多,患者在治疗上一定要对症治疗。那么,黄疸怎么治疗好?不妨尝试中医偏方疗法,下面就让小编为大家介绍吧。

  黄疸是新生儿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先天性疾病,患有黄疸的小孩子,通常伴有全身俱黄的症状,而且不欲吮乳、口渴便秘、发热,或精神萎靡、肢凉纳呆、大便溏薄,肚腹膨胀,青筋显露。但是并不是只有小孩子才会患有黄疸疾病的,成年人也会患上黄疸。

  1、湿热蕴郁中焦,发为阳黄

  【症状】黄疸患者精神倦怠,饮食不佳,身热,头痛厌食,恶心呕吐,胃脘不适,大便白如陶土,小便深黄,眼睛及周身发黄。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茵陈10克,栀子6克,犬黄6克,黄柏6克,郁金6克,砂仁2.4克,滑石12 克,苡仁10克,青皮6~11克,炒三仙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两次分服。

  【按语】本方症为黄疸,属于急性传染性肝炎。黄疸治疗以清热利湿退黄为主,同时注意护脾胃之气,升发胃气。方以生麦芽配伍茵陈既是此理;金钱草、穿肠草、通草、黄柏均为通利之品。对于黄疸较重或日久不愈者,考虑湿热夹杂,内蕴与血分。血瘀不行则黄疸日深,可用活血化瘀之品,加丹参、血竭、广角之类,多可获效。

  2、湿邪内蕴,肝脾失和

  【症状】黄疸皮肤、巩膜发黄,色泽晦暗,尿黄染尿布,大便色浅黄,稀粘不成形,食纳不佳,舌质淡,苔白微腻。

  【治法】健脾化湿,利胆退黄。

  【方药】生麦芽9克,茵陈15克,金钱草9克,穿肠草6 克,通草3克,黄柏3克。

  【用法】水煎服,茵陈后下,每日一剂,早晚三次分服。

  【按语】黄疸治疗以清热利湿退黄为主,同时注意护脾胃之气,升发胃气。方以生麦芽配伍茵陈既是此理;金钱草、穿肠草、通草、黄柏均为通利之品。对于黄疸较重或日久不愈者,考虑湿热夹杂,内蕴与血分。血瘀不行则黄疸日深,可用活血化瘀之品,加丹参、血竭、广角之类,多可获效。

  3、湿热内蕴,气滞血瘀

  【症状】黄疸患儿神疲易倦,食少恶心,舌质微红,苔薄白,上腭乳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调气活血。

  【方药】青黛3克,紫草 9克,乳香6克,白芷6克,焦楂9克,茜草9克,绿茶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两次分服。

  【按语】本方症为黄疸性肝炎,实热型,湿热郁于肌肤,气不得运,血不得行,胆汁外溢,以致皮肤巩膜发黄。对于此类黄疸,医生除常用青黛、紫草、乳香等清解热毒,活血化瘀药退黄外,还常用绿茶来降转氨酶。名老中医认为,绿茶主治肝胆湿热,有清肝、醒脑、祛湿、利水、退黄之功。

  温馨提示:黄疸的类型比较多,患者们一定要根据自身的对症治疗,提醒患者们不得随意使用药物治疗,希望上述的文章可以帮助到患者们。

黄疸在线咨询

更多

是什么原因导致小孩连续发烧五天?

小孩连续发烧跟很多种不同疾病关于,比如说细菌病毒感染引来的机体确认反映,或者是许多血液系统疾病,小儿连续发烧要戒备脓毒症。建议及时去医院仔细检查血常规,血细菌培育,C反应蛋白,心肌酶,微量元素测得。根...

1个回答

小孩连续发烧三天怎么办

当四岁的孩子再次出现连续发烧三天,这种症状的时候应当及时的带孩子到医院实施复诊,再次出现这种情况,绝大多数都是因为细菌病毒,支原体等这些情况致使再次出现传染的现象再次发生,以免因为孩子高烧过度而坏掉孩...

1个回答

小孩连续发烧6天怎么办?

孩子现在体温比较高,主要应当留意可有支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等疾病建议要检查一下血常规,胸片等项目看一看,还要让面诊医生看几下扁桃体,再考量合适的救治措施;体温这么高的话,通常需要有动用降烧药救治才行...

1个回答

小孩连续发烧四天怎么办?

你好朋友,你孩子这种情况刚刚4岁,您好你给他去医院仔细检查了没?孩子高烧的原因是什么?一般如果孩子高烧,可能会是由于感冒引来的,也就是说由于细菌或者是病毒感染,建议给孩子验尿看几下,如果是细菌感染的话...

1个回答

小孩连续发烧怎么办

如果再次出现有小孩连续发烧的情况,建议你可以在这段时间内先适当的服食许多退热的药物来纾解目前的症状,或者是也可以在这段时间内实施物理的降温。并且建议你可以在这段时间内留意防寒。并且能及时的实施体温的监...

1个回答

宝宝50天了屁股不停的有屎

刚出生的新生儿很容易再次出现漏屎的现象,主要是由于新生儿的胃肠道还没有完全的彻底恢复,很容易再次出现这种现象,但是也可能会是胃肠道紊乱致使的恶心呕吐所引来的症状,在这期间如果是母乳喂养的话,宝妈一定也...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