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黄疸

>

治疗黄疸的食疗药膳盘点

治疗黄疸的食疗药膳盘点

  黄疸是小儿先天性疾病之一,黄疸变得越来越普遍,男婴等都是黄疸的高危对象,胎儿及新生儿的低氧血症及酸中毒,可遏制肝酶的活性,降低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转化及结合功能,并能引起溶血,形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出现母乳性黄疸后,一般不会影响小儿的健康,也无发烧和食欲不好的症状。如及时停止喂母奶,黄疸大约在2—4天内减弱,6—10天内全部消失。

  治疗黄疸的食疗配方

  1、茯苓粉粥

  原料:茯苓、白术各30克,红枣20枚。

  制法:将茯苓、白术、红枣洗净,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煎煮至红枣熟即可。

  吃法:当点心食用。

  功效:温补脾胃,利胆消黄。

  2、黄瓜薏米粥

  原料:黄瓜1条,薏米30克,粳米50克。

  制法:将黄瓜洗净,切片。薏米、粳米淘洗干净,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煮至粥将熟时,放入黄瓜片,小火煮3分钟即可。

  吃法:分次食用。

  功效:补脾和胃,利湿退黄。

  3、泥鳅炖豆腐

  原料:泥鳅250克,豆腐100克,精盐少许。

  制法:将泥鳅去鳃和内脏,洗净后放入锅中,加精盐、水适量,清炖至5成熟,加入豆腐,再炖至泥鳅熟烂即可。

  吃法:吃泥鳅和豆腐喝汤,分2次服食。

  功效:补脾和胃,利湿退黄。

  4、桂苓粥

  原料:桂心15克,茯苓15克,粳米30克。

  制法:将桂心、茯苓洗净,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煎煮后去渣取汁;将粳米淘洗后,与药汁同煮成粥即可。

  吃法:温热服食,作早餐用。

  功效:温补脾胃,利胆消黄。

  5、茵陈干姜饮

  原料:茵陈10克,干姜3克,红糖适量。

  制法:将茵陈、干姜洗净,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煎煮后去渣取汁,放入红糖即可。

  吃法:代茶饮用。

  功效:补脾暖胃,利胆消黄。

  6、鸡骨草红枣汤

  原料:鸡骨草30克,红枣8枚。

  制法:将鸡骨草、红枣洗净,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煎煮后去渣取汁即可。

  吃法:每天2次,温热饮用。

  功效:补脾和胃,利湿退黄。

  求医网温馨提示:目前普遍认为血清胆红素主要来源于红细胞的破坏,男婴红细胞数量多于女婴,因此,破坏相对较多,黄疸程度较重,发生率也相对较高。

  【参考文献:《新生儿临床决策手册》《新生儿疾病速查》】

黄疸在线咨询

更多

小孩连续发烧三天怎么办

当四岁的孩子再次出现连续发烧三天,这种症状的时候应当及时的带孩子到医院实施复诊,再次出现这种情况,绝大多数都是因为细菌病毒,支原体等这些情况致使再次出现传染的现象再次发生,以免因为孩子高烧过度而坏掉孩...

1个回答

小孩连续发烧6天怎么办?

孩子现在体温比较高,主要应当留意可有支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等疾病建议要检查一下血常规,胸片等项目看一看,还要让面诊医生看几下扁桃体,再考量合适的救治措施;体温这么高的话,通常需要有动用降烧药救治才行...

1个回答

小孩连续发烧四天怎么办?

你好朋友,你孩子这种情况刚刚4岁,您好你给他去医院仔细检查了没?孩子高烧的原因是什么?一般如果孩子高烧,可能会是由于感冒引来的,也就是说由于细菌或者是病毒感染,建议给孩子验尿看几下,如果是细菌感染的话...

1个回答

小孩连续发烧怎么办

如果再次出现有小孩连续发烧的情况,建议你可以在这段时间内先适当的服食许多退热的药物来纾解目前的症状,或者是也可以在这段时间内实施物理的降温。并且建议你可以在这段时间内留意防寒。并且能及时的实施体温的监...

1个回答

宝宝50天了屁股不停的有屎

刚出生的新生儿很容易再次出现漏屎的现象,主要是由于新生儿的胃肠道还没有完全的彻底恢复,很容易再次出现这种现象,但是也可能会是胃肠道紊乱致使的恶心呕吐所引来的症状,在这期间如果是母乳喂养的话,宝妈一定也...

1个回答

宝宝头发遗传谁?

,宝宝的头发考量隔代遗传父亲的可能性更多一点,头发的数量色泽弹性与隔代遗传因素关于也与个体的营养状况有直接关系。建议给宝宝购买均衡的营养,同时也需要有做个微量元素的测得,剔除微量元素缺少致使的可能会。...

1个回答

三个月的宝宝有鞘膜积液怎么办

三个月的宝宝患有鞘膜积液,如果积液量不大的话,可以先进行观察,不要进行特殊的处理,但是如果积液比较严重的话,一定要到医院考虑手术治疗。翘膜级也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有增加,有可能以后两岁以后不能完全吸收...

1个回答

小孩被烫伤了要怎样办

亲爱的家长朋友你好。非常高兴为你解答。如果烫伤不是特别严重。但局部皮肤发红。可以用冷水敷。在没有疼痛或疼痛缓解时停止。然后敷烫伤膏等。如果烫伤严重。有水泡。建议到三级以上正规医院烧伤科清创。周围用75...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