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蛔虫病

>

寄生虫病的诊断检查和鉴别

寄生虫病的诊断检查和鉴别

  寄生虫病发病主要取决于侵入体内的寄生虫数量和毒力以及寄主的免疫力。侵入的虫体数量愈多、毒力愈强,发病的机会就愈多,病情也较重。寄主的抵抗力愈强,感染后发病的机会就愈小,即使发病,病情也较轻;寄生虫病发病的过程是寄主与虫体相互斗争的结果。

  一、寄生虫病的诊断与检查

  (一)病原学诊断

  在体液或分泌物中查找虫体,如粪便涂片或集聚法检查肠道原虫滋养体、包囊或蠕虫卵,末梢血液涂片找疟原虫等,寄主组织内的寄生虫则可通过活体组织检查或穿刺检查而确诊。

  (二)免疫学诊断

  目前常用的方法有皮内试验和血清免疫试验。皮内试验又可分为即刻反应和迟缓反应,肺吸虫皮试等属前者,可作为临床过筛或流行学调查。利什曼素皮试等属于后者,只在疾病恢复期出现阳性反应,仅能用作流行学调查,了解该病过去在该地的流行情况。

  目前常用的血清免疫学试验有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 (IHA)、间接荧光抗体技术(IFT)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前者灵敏度较高,后两者灵敏度及特异性均较高。这些方法主要用于检测寄主的特异性抗体,目前也已建立检测虫体循环抗原或排泄抗原的方法,以作早期诊断及疗效的考核。

  (三)流行学史

  来自疫区,如血吸虫病有疫水接触史、肺吸虫病有吃不熟的石蟹史等。

  (四)临床表现

  各有其临床特征,末梢血液嗜酸粒细胞往往增高。

  (五)其他检查

  如超声检查、CT检查等。

  鉴别诊断

  与蛔虫病、蛲虫病相鉴别。

  二、寄生虫病的鉴别

  (一)带虫者、慢性感染与隐性感染。

  1.带虫者:

  感染寄生虫后不出现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的人。

  2.慢性感染:

  一种病毒能在宿主或细胞培养上继续复制而不杀死宿主或整个细胞培养。经急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持续存在于机体血液或组织中,经常或间断地排出体外;发病进展缓慢。

  3.隐性感染:

  人体感染寄生虫以后,没有出现明显临床表现,也不能用常规方法检获病原体的寄生现象。

  (二)幼虫移行症和异位寄生。

  1.幼虫移行症:

  一些蠕虫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后,不能发育为成虫,但能长期存活和移行引起局部或全身性病变,称幼虫移行症。根据幼虫侵犯的部位不同,分为皮肤幼虫移行症和内脏幼虫移行症。

  2.异位寄生:

  有些寄生虫在常见寄生部位以外的器官或组织内寄生并引起异位病变的现象。

蛔虫病在线咨询

更多

蛔虫感染检查方式是

蛔虫是人体内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成虫寄生在小肠内,就会引起蛔虫病。临床可见脐周疼痛、腹泻、便秘、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容易饥饿等表现。主要的检查方法就是病原学检查,就是采用粪便涂片,观察有无虫卵;血常规,蛔虫病并发感染时可见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增多;B超和逆行胰胆管造影,有助于蛔虫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1个回答

宝宝能吃能睡就不长肉是不是有蛔虫

有蛔虫的表现出为孩子经常脐周围或脐稍上方有隐痛感,有时在饿的状态下,孩子腹痛明显些,晚上睡觉时有磨牙、流口水现象,除了部分孩子,再次出现精神萎靡或激动不安、头痛、易怒、睡眠不佳、磨牙、易惊这些症状,孩子经常吃得多还容易饥饿,爱吃零食,吃得多也总胖不下来,你可根据以上推测孩子是不是有蛔虫,如果有及时去医院诊病。

1个回答

怎么样处理肚子里的蛔虫和寄生虫

正常成年人再次出现吸血肠道寄生虫感染的情况,可能会与经常排便生冷食物和当地的水源工业污染等有关系,救治肌酸痛传染,主要是动用驱虫药物,可以间断动用,也可以连续动用,最好是到医院的消化科先去诊病,化验大便查寻虫卵,诊断以后再考量用药,用药治疗后留意仔细观察大便情况,看如何有寄生虫排出来。

1个回答

上厕所排除一条类似蛔虫的东西有影响吗

有一定干扰的,可能会是有肠道激生中传染,需要有及时去医院做几下大便寄生虫检验,如果诊断的话,可以遵医嘱适当服食许多驱肠虫的药物,不然会干扰吸收和炼化,时间长了会直接危害到身体健康。平时要留意饮食要健康和卫生,饭前便后要洗脸,不要喝生水,少吃路边摊等不卫生的食物。

1个回答

儿童几岁开始打蛔虫最合适

一般在孩子两岁约莫的时候,需要有给孩子做个驱虫救治,也需要有留意带孩子去医院做个有关的仔细检查,在仔细检查出的腹部有虫的时候,对症的动用药物救治,这样彻底恢复下来比较的快,平时的时候需要有留意作好孩子的饮食,始终保持孩子饮食清洁卫生的比较好,定期检查孩子的身体状态。

1个回答

儿童蛔虫怎么办?

孩子屁股痒,尤其睡觉时比较明显,有可能是蛲虫传染的可能性比较大,建议,可以动用驱虫的药物,对症救治,平时必须留意饮食的卫生,尤其是生冷食物,直接食用时需要有擦洗干净,救治期间,衣物被褥也是需要有动用热水烫洗,防止重复传染。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