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童小雯独自到哥哥书房里玩,见桌面上有几张卡片就拿来摆弄。当她打开其中一个封面发着荧光的卡片时,卡中突然弹出一个恐怖的骷髅头直向小雯扑面而来,本来就胆小的小雯当即吓得惊魂失措两眼发直。据她的母亲说,当她闻声冲进去抱起三岁的女儿时,可怜的孩子全身发抖竟说不出话来,当晚睡觉时连发噩梦,到下半夜还发起了高烧。
第二天,母亲带女儿到医院求诊,医生说是惊吓所致,服了两剂中药才于第三天中午烧退病好。像小雯这样的现象,来就医的还真不少,只是出现的症状各异。有的孩子昏迷不醒、有的发高 烧、有的说胡话“怕!怕!怕!”、有的哭闹不停、有的眼神发呆等。孩子发生这种情况多般是因孩子突然看到恐怖之物,或接触可怕之物,引起恐惧而感到惊阙心悸,而后出现各种症状。三到六岁的幼小孩子是多发群体,尤其平时胆量小的孩子更易出现这种情况。过去有人被吓破胆无法医治而导致死亡,这一点也不假。若没有找到问题的症结,单凭打针吃药是无济于事的。现在有神经医学和心理学的结合,对这类症状基本上可以查明原因而对症下药,及时进行治疗,问题很快就能得到解决。
★作为孩子的父母和看护人,应该注意孩子在家里或外面尽量不要接触可怕的恐怖物,虽然有些可怕的东西是难以避免的,但大人要让孩子有心理上的防备。
★当幼小的孩子被什么可怕的东西惊吓之后,父母要立即安慰他,解释所谓可怕的东西并不可怕,有爸爸妈妈在,完全能够保护宝宝,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伤害宝宝。
★孩子在白天受了惊吓,晚上睡觉时会做噩梦或说梦话,甚至大声哭叫,父母要把孩子叫醒,抱着孩子,让他有安全感,孩子清醒之后,可以问问发生的情况,不管是遇到了什么,教孩子不用怕,有爸爸妈妈在身边陪伴他,可以安心睡觉。
★孩子调皮不听话,有些父母总是喜欢对婴幼儿说一些可怕动物或幽灵鬼怪,让孩子完全顺从父母,不然就有这些怪物来“吃”他,结果导致孩子一听到这些怪东西的名字就害怕,也使孩子变得很胆怯。
★有的父母自己喜欢看恐怖的电视,尤其是现在的一些科幻片,充满了各种各样恐怖的镜头,令人毛骨悚然。大人的心理也许能承受,但幼小的孩子是经不起这种恐怖的刺激,对幼小心灵的摧残极深。大人在看恐怖片时,一定要避开孩子,千万别给孩子留下后患。
一旦孩子真被什么东西吓得比较严重的时候,就要立即送孩子看医生,尤其是要看心理医生,通过大夫的安慰诱导启发调理,减缓心理恐惧感,增强孩子的胆量,症状基本可以控制,孩子的心理很快会康复。
恐惧症在线咨询
更多
恐惧症的中医治疗
治疗恐惧症,这个通常选择心理治疗,或者一些抗恐惧情绪的西药,治疗效果比较显著,中药来治疗恐惧症的话,通常就是服用一些补气血的,补心气虚的中药来调节,像是天王补心丹等,中药调理,这个见效比较慢一些,因为恐惧症本身是一种心理问题,最好是进行心理治疗为主。也可以使用推拿或者按摩的方式来治疗恐惧症,推拿按摩能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缓解疲劳避免胡思乱想而恐惧。
1个回答
严重恐惧症怎么治疗
经过临床研究,多认为恐惧症与遗传因素、患病前的性格以及既往经历的事情等因素有关。恐惧症患者的治疗,多为以下几个方面:1、药物治疗:常用的为苯二氮卓类药物、抗抑郁剂等药物。2、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极其重要的。可以通过心理治疗是治疗该病的重要方法,可以通过系统脱敏疗法、暴露疗法、认知行为治疗、社交技能训练等帮助患者摆脱恐惧的情绪。
1个回答
恐惧症是怎样一种病
恐惧症就是恐怖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经症,患者对某些特定的对象或处境产生强烈和不必要的恐惧情绪,而且伴有明显的焦虑及自主神经症状,并主动采取回避的方式来解除这种不安。患者明知恐惧情绪不合理、不必要,但却无法控制,以致影响其正常活动。恐惧症目前临床上主要以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为主,药物主要是抗焦虑药物和心境稳定剂,建议你去正规的精神科就诊,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1个回答
面红和面红恐惧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喝啤酒脸红,这个证明体内缺少一种压缩酶致使再次出现酒精过敏,这个只要留意不要再饮酒就可以防止的,但是你再次出现了面红恐惧症,这个就要去心理科复诊,面红恐惧症的特点是一种心理内部非常争执,自己难过脸红反而会严重脸红,难以压制,这个是直接干扰你的社交情况的,要尽早的理解系统的心理治疗。需要声明注意多喝水,多运动,要忌烟酒,保证睡眠质量,提高身体免疫力。
1个回答
儿童恐惧症能自愈吗
小孩有恐惧症的症状,一般情况下不能够自愈,最好是能去医院的精神病科实施救治,可以通过心理方面的疏通,以及教导和特训来纾解症状。在平时必须对于儿童多留意关怀,平时要多留意营养,患者可以与同龄的人一同实施练习,可以纾解症状。需要声明注意要增强抵抗力,多食营养价值高的食物,适当的给孩子做做按摩。
1个回答
心理恐惧症怎么治疗?
恐惧症也是比较常见的心理疾病,需要及时治疗,可以适当的服食抗抑郁的药物治疗缓解症状,最好互相配合做个心理治疗,绝大部分患者都是可以获得稳定的,平时要增强护理,劳逸结合,始终保持生活规律,防止过度劳累,及时的重新调整好心态,经常和身边的人交流,适当膳食。
1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