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恐惧症

>

如何克服飞机恐惧症

如何克服飞机恐惧症

  你有飞行恐惧症吗?如果你一想到登上飞机就紧张,呼吸困难,眩晕,那么你不是一个人在担忧着,每年有数百万人因为恐惧而取消飞行。不要让飞行恐惧症把你只限制在地面上,可以试试以下这七个小办法,或许你可以克服飞行恐惧症。

  接受自己的感觉,不要否认:克服恐惧的第一步是承认恐惧。不要抵触,承认自己有飞行恐惧症。如果你发现自己开始恐惧了,就对自己说:没关系的,恐惧没什么大不了,尽管我还是很不舒服。即便你否认恐惧的感觉,也无法躲开身体的内在报警系统。”通过暗示自己“我的确害怕了,但是我会努力克制”,你就会渐渐平静下来。结果就是你喉咙发紧,呼吸急促已经胃里翻江倒海的感觉就会减轻许多。

  避免紧张的思维方式。“人们倾向于紧张的思维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他们过分夸大自己所在处境的危险性,另一种是他们低估了自己抗恐惧的能力。他们一想到坐上飞机之后将要发生的,就会流汗,紧张和恐慌。”如果你在飞机上感到恐慌,就要不断地暗示自己你是安全的,不会有危险发生。“这些症状完全是身体对脑神经紧张信号的回应。”意识到自己是安全的才能更好地应对紧张。

  选择一种对你适用的镇静的方法:当你感到紧张的时候,没有什么一试就灵的方法会使你镇静。“选择一种最适合你的办法最重要。”有些人反复给自己积极的暗示很管用,而有些人则想象自己在沙滩上放松会很起作用。舒尔曼建议,“注意呼气和吸气,肚子随着气息起伏。如果你常常这样练习,你会发现可以使大脑不断受控,也就会渐渐平静下来。”

  不要依赖酒和药物:酗酒或者依赖药物可能会暂时缓解你的紧张情绪,但是仍存在很大的弊端。长时间的飞行,如果一直用酒和药物控制,会形成深静脉栓,在腿部形成血栓块儿。

  了解你体内的激素:有一种物质比任何抗恐惧的药物都更有效。“荷尔蒙是当你放松和感到安全的时候大脑产生的一种化学物质。当你喜欢的人牵你的手,或者你和你爱的人在一起的时候,大脑都会分泌出这种激素,让你感到愉快和放松。所以当你承受飞行恐惧症的时候,抓住爱人或好朋友的手,或许大脑分泌的“拥抱激素”会让你瞬间镇定下来。

  及时告知飞机乘务人员:不要羞于告诉飞机乘务人员你的恐慌,他们是经过训练的,可以帮助你缓解紧张。


【本文由广州协佳医院神经科供稿】

恐惧症在线咨询

更多

恐惧症的中医治疗

治疗恐惧症,这个通常选择心理治疗,或者一些抗恐惧情绪的西药,治疗效果比较显著,中药来治疗恐惧症的话,通常就是服用一些补气血的,补心气虚的中药来调节,像是天王补心丹等,中药调理,这个见效比较慢一些,因为恐惧症本身是一种心理问题,最好是进行心理治疗为主。也可以使用推拿或者按摩的方式来治疗恐惧症,推拿按摩能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缓解疲劳避免胡思乱想而恐惧。

1个回答

严重恐惧症怎么治疗

经过临床研究,多认为恐惧症与遗传因素、患病前的性格以及既往经历的事情等因素有关。恐惧症患者的治疗,多为以下几个方面:1、药物治疗:常用的为苯二氮卓类药物、抗抑郁剂等药物。2、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极其重要的。可以通过心理治疗是治疗该病的重要方法,可以通过系统脱敏疗法、暴露疗法、认知行为治疗、社交技能训练等帮助患者摆脱恐惧的情绪。

1个回答

恐惧症是怎样一种病

恐惧症就是恐怖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经症,患者对某些特定的对象或处境产生强烈和不必要的恐惧情绪,而且伴有明显的焦虑及自主神经症状,并主动采取回避的方式来解除这种不安。患者明知恐惧情绪不合理、不必要,但却无法控制,以致影响其正常活动。恐惧症目前临床上主要以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为主,药物主要是抗焦虑药物和心境稳定剂,建议你去正规的精神科就诊,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1个回答

面红和面红恐惧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喝啤酒脸红,这个证明体内缺少一种压缩酶致使再次出现酒精过敏,这个只要留意不要再饮酒就可以防止的,但是你再次出现了面红恐惧症,这个就要去心理科复诊,面红恐惧症的特点是一种心理内部非常争执,自己难过脸红反而会严重脸红,难以压制,这个是直接干扰你的社交情况的,要尽早的理解系统的心理治疗。需要声明注意多喝水,多运动,要忌烟酒,保证睡眠质量,提高身体免疫力。

1个回答

儿童恐惧症能自愈吗

小孩有恐惧症的症状,一般情况下不能够自愈,最好是能去医院的精神病科实施救治,可以通过心理方面的疏通,以及教导和特训来纾解症状。在平时必须对于儿童多留意关怀,平时要多留意营养,患者可以与同龄的人一同实施练习,可以纾解症状。需要声明注意要增强抵抗力,多食营养价值高的食物,适当的给孩子做做按摩。

1个回答

心理恐惧症怎么治疗?

恐惧症也是比较常见的心理疾病,需要及时治疗,可以适当的服食抗抑郁的药物治疗缓解症状,最好互相配合做个心理治疗,绝大部分患者都是可以获得稳定的,平时要增强护理,劳逸结合,始终保持生活规律,防止过度劳累,及时的重新调整好心态,经常和身边的人交流,适当膳食。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