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恐惧症

>

专家点评如何避免怯场现象产生

专家点评如何避免怯场现象产生

  我是一名高三学生,今年六月就要参加高考。我感觉高考就像一枚即将爆炸的定时炸弹,既害怕又担心。尤其看到其他同学全力投入、信心百倍的样子,我更是感到压力很大。我担心考试失败!以前,我在小学升初中的考试以及初中升高中的考试,都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水平。正是有着这些惨痛的教训,我害怕自己又会在高考中重蹈覆辙。如果那样,我不仅对不起自己十多年来的辛勤苦读,更对不起养育我和关心我的父母、老师们。真是越想越担心、越想越害怕!

  专家分析

  只要有学习就会有考试,而且各种考试的成绩,常常是评价学生学习成效以及毕业、升学的重要依据。因此,考试对于每一个力求上进的青少年学生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既不可能取消,也无法回避。

  “怯场现象”具有普遍性

  专家介绍说:在一些重要考试中,由于考场环境的变化,考试的气氛十分紧张、严肃,这往往会引起考生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焦虑,特别是遇到那些关系到个人前途得失的重大考试时,不少人都会出现小林所描述的应激反映症状,严重的还会出现心慌意乱、手足无措、焦躁易怒,或者头昏脑胀、思维迟缓等,最终使考试者“大失水准”,不能充分发挥自己原有的水平。这种考试中出现的一系列反常表现,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怯场现象”。

  考试怯场是青少年遇到的一种比较普遍的学习心理问题,考试怯场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了不少的烦恼。纪汉平主任分析说,考试中出现的怯场心理,与学习在大脑皮层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的牢固程度有关,也和应试者的心理状态、应试动机、临场的情绪以及情感状态都有密切关系。为了在考试中能充分发挥应试者原有的学识能力,就需要考生、教师和家长,根据考试中青少年心理状态的变化规律,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应试氛围。

  平常心对待“重大考试”

  那么,怎样才能预防和克服考试怯场呢?专家建议,参加考试的青少年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强度适中的学习和应试动机。“中等强度的动机是最利于解决问题的心理状态。”纪主任强调说:“欲速则不达,过强的动机,会把考试看成是决定自己命运前途的关键,从而背上了非考好不可的思想包袱,不利于心理状态的调整。”其次,考生们还要注意系统地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由于平时的认真学习和考前的系统复习,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以后,就可以满怀信心地去应考。即使开始有些紧张,但随着考试进展的顺利就会使心情逐渐平静下来。当遇到难题的时候,不应自暴自弃地认为“我注定失败了”,而应想到“我难,别人也不见得容易”。充分相信自己能战胜困难,使自己情绪稳定,最大程度上避免怯场现象的发生。

  要积累考场经验,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变化。考试条件、环境的变化,是引起怯场的心理刺激条件之一。例如:新换考场,不熟悉的监考人,甚至试卷的纸张、印刷形式方面的变化,都会在应试者的大脑皮层引起干扰正常思维的优势兴奋灶。因此,在平时的测验与考试时都要认真对待,并想像成重大考试的情境。临到重大考试时,又要当做平时的测验或考试一样,不要过多地去注意考场的变化,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变化。 

恐惧症在线咨询

更多

得了恐惧症能治疗么

心理分析:您好,恐惧症是患者对于某些特定环境或者对象产生强烈的不必要的恐惧情绪,患者采取回避的行为,但是患者知道这种恐惧是不必要的,但是无法控制。心理指导:一般恐惧症是由于心理原因引起的,建议去当地正...

1个回答

恐惧症的中医治疗

治疗恐惧症,这个通常选择心理治疗,或者一些抗恐惧情绪的西药,治疗效果比较显著,中药来治疗恐惧症的话,通常就是服用一些补气血的,补心气虚的中药来调节,像是天王补心丹等,中药调理,这个见效比较慢一些,因为...

1个回答

恐惧症是怎样一种病

恐惧症就是恐怖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经症,患者对某些特定的对象或处境产生强烈和不必要的恐惧情绪,而且伴有明显的焦虑及自主神经症状,并主动采取回避的方式来解除这种不安。患者明知恐惧情绪不...

1个回答

儿童恐惧症的表现及干预

儿童恐惧症主要的表现出是会对客观上并不危险的事物或场景产生过分的恐惧反映,日常的表现出会再次出现忸怩害羞,容易社会退却焦虑等表现出,孩子再次出现恐惧症多与小时候的许多被吓到的经历有关系,也与婴儿期父母...

1个回答

面红和面红恐惧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喝啤酒脸红,这个证明体内缺少一种压缩酶致使再次出现酒精过敏,这个只要留意不要再饮酒就可以防止的,但是你再次出现了面红恐惧症,这个就要去心理科复诊,面红恐惧症的特点是一种心理内部非常争执,自己难过脸红反...

1个回答

心理恐惧症怎么治疗?

恐惧症也是比较常见的心理疾病,需要及时治疗,可以适当的服食抗抑郁的药物治疗缓解症状建议互相配合做个心理治疗,绝大部分患者都是可以获得稳定的,平时要增强护理,劳逸结合,始终保持生活规律,防止过度劳累,...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