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三叉神经痛

>

三叉神经痛的具体特点

三叉神经痛的具体特点

  三叉神经痛最大的特点是剧烈的疼痛,很多人对三叉神经痛的表述不清楚,就会说成是下巴以及整个面部都会觉得非常痛。三叉神经痛多限于三叉神经分布区内,以第2,第3支的发生率最多见,双侧同时发病的比较少见。其特点是疼痛突然发作,没有任何的预兆。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症状:

  疼痛发作常无预兆,每次发作时间由数秒钟至一二分钟而骤然停止,部分病例发作与气候有关,一般冬、春季发作较多。疼痛的性质多种多样,可呈撕裂样、电灼样、刀割样或针刺样等。病程可呈周期性发作,每次发作期可持续数周或数月。很少自愈。

  间歇期无任何疼痛,经一段时间后又可再发。发病初期发作次数较少,间歇期也较长,但病情大多逐渐加重,以后疼痛发作亦愈来愈剧烈,间歇期亦愈来愈缩短,以致终日不止。发作严重者常伴有面部肌肉反射性抽搐,口角牵向一侧,并有面部发红,眼结合膜充血、流泪、流涎等症状。

  疼痛常先起始于三叉神经的一个分支,以后逐渐扩展。如疼痛起于眶下神经时,则向下眼险、鼻翼及上唇部放散;起于三叉神经第二支时,则向下颜、下唇部、额部放散;起于眶上神经时则向同侧额部及上险部放散。少数病例疼痛蔓延至三叉神经的三个分支,有时甚至向对侧蔓延。

  发病特点:

  1.疼痛的性质

  突发性的阵痛,表现为面部,口腔及下颌部位的某一点,突然发生剧烈性的闪电式短暂的抽痛,犹如刀割样,火烧样,针刺样或电击撕裂样痛,多在谈话,进餐或洗脸时发生,每次历经数秒或数十秒至1~2min,疼痛立即向三叉神经的一支或几支区域的范围扩散,疼痛常达到如此剧烈,以至于病人要停止谈话,停止饮食,停止行走,以双手掩住面部,严重者咬牙,用力揉搓面部,并且躲避开谈话的人,颜面发红,咀嚼肌和面肌痉挛,故称单面肌痛性肌痉挛现象或称痛性抽搐,疼痛可骤然消失,在2次发作期间完全无痛,如同正常人。

  在患者发病初期,疼痛发作次数较少,常在受凉感冒后出现,间歇期长达数月或几年,自行停止自愈的病例很少,以后发作逐渐频繁,疼痛加重,病程可几年或数十年不一,严重者发作日夜不分,每天可达几十次,甚至数百次,不能进食喝水,体质消瘦,患者终日处于疼痛难耐状态,表情沮丧痛苦,乃至失去生活信心而轻生,有些患者早期,呈季节性发作,疼痛在每年的春天或秋天的一定时间,呈周期性发作,而且每次发作持续时间1~3个月不等,然后无任何原因的自然消失,直到下一年的同一季节开始发作。

  2.疼痛部位

  疼痛发作仅限于三叉神经分布区,多为单侧,右侧较多,双侧少见,后者也常从一侧开始,而后累及对侧,且两侧疼痛发作区不一定对称,以一侧为主,发病初期,可先集中某一支分布区,长时间不变,多在一侧的第2支或第3支或第2,3支两支内的区域,而后可逐渐扩散到其他支,但不扩散越过中线而至对侧,如第1支的疼痛在上睑和前额;第2支的疼痛在上唇,齿龈及颊部,亦有硬腭疼痛者;第3支的疼痛在下唇,齿龈及下颌部,涉及到舌部痛较少,偶见双侧性的各自发作。

  3.触发点(扳机点)

  50%以上患者,在颜面部某一区域内有特别的皮肤敏感区,有轻微的触动,面部肌肉的牵拉及震动便可引起发作,这样敏感的区域范围局限,集中在一点或两点,称之为“触发点”或“扳机点”,一个病人可有数个触发点,部位常见于患侧上下唇,口角,鼻翼,颊部或齿龈等,凡是刺激和牵动此点便引起发作,从此点开始,立即放射到其他部位,面部刺激包括谈话,唱歌,进食,洗脸,剃须,刷牙及风吹等。

  4.其他症状

  由于疼痛并面部肌肉痉挛性抽搐,口角可向患侧歪,发病初期,面部,眼结合膜充血发红,流泪,流涕等,发病后期,可能出现结合膜发炎,口腔炎等,有的病人在疼痛发作时,用手掌握住面颊并用力地搓揉,以期缓解疼痛,久而久之使患侧面部皮肤变粗糙,增厚,眉毛稀少甚至脱落。

  5.神经系统体征

  神经系统查体,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除有部分病人角膜反射减弱或消失之外,均无阳性体征发现,少数病人,发病后期,多因采用过酒精封闭及射频治疗后,患侧疼痛区域内感觉减退,以致部分麻木,对于这种情况应作详细神经系统查体,以除外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求医网温馨提示:三叉神经痛的病因、触发点、程度都有所不同。经调查研究表明,饮食、吹风都会影响三叉神经痛的疼痛程度。但其共同点是三叉神经痛的发病率逐渐加重。所以随着冬季的来临大家除了做好保暖之外还要注意饮食,避免引起三叉神经痛。

  【参考文献:《三叉神经痛 》】

三叉神经痛在线咨询

更多

引起疱疹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怎么治疗

三叉神经痛可以是继发性的。部分患者出现带状疱疹神经痛,因三叉神经病变区,故会继发三叉神经痛。作为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药物,也可作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微创治疗方法。 事实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和三叉神经痛是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比较复杂,对于带状疱疹神经痛需要分期处理,三叉神经痛的常规治疗包括抗病毒治疗,神经营养疗法以及特殊处理。神经营养药物包括二磷酸酯;特殊处理如臭氧处理,主要通过使用药物,可以治疗患者,同时提高免疫力,另外,对于疾病的特异性和靶向的治疗,例如使用抗感染治疗和臭氧,即臭氧注射,急性神经月阻断治疗。与此同时,中国传统医学对本病有特殊的治疗,如放血,拔罐,中药,外敷,中药外等,常可合并取得更好的成绩。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神经病变患者的变化与无水肿,神经病变往往会长期存在,所以修复非常困难。一般通过药物治疗不能修复神经损伤。

1个回答

三叉神经痛治疗方法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其他治疗,具体如下:1、药物治疗:如卡马西平、奥卡西平、加巴喷丁、拉莫三嗪等药物,适用于不能耐受手术的老年患者;2、手术治疗: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手术方法,有效率可达90%以上。如术后症状未完全缓解,可以行二次手术; 3、其他治疗:药物治疗无效,且不能耐受手术患者,可进行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毁损术,但该手术可能造成面部的感觉障碍。另外,痛点注射麻醉剂或肉毒素也有一定效果。

1个回答

三叉神经痛治疗手段有什么方式的?

三叉神经痛多再次发生于中老年人,右侧多于左侧。该病的特点是:在头面部三叉神经排列区域内,病发骤发,骤停、黑色闪电样、刀割样、灼烧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答话、洗脸、洗脸或微风拂面,甚至走路时都会致使阵发性时的剧烈疼痛。三叉神经痛的复发常无预兆,而疼痛复发一般有规律。每次疼痛复发时间仅不间断数秒到数分钟骤然停止下来。初期起病时复发回数较少,间歇期亦长,数分钟、数小时不等,随病情扩张,复发逐渐频频,间歇期逐渐延长,疼痛亦逐渐严重而剧烈。三叉神经痛的患者建议积极救治,最好是采取中医救治,中医中药救治三叉神经痛是通过配方药物调养,以搜风通络、通经活血为救治法则,不仅使三叉神经痛的疼痛症状慢慢的消失,还能同时打通面部的经脉,使三叉神经的生理功能慢慢恢复正常,从而超越了标本兼治的目的。建议中医救治,互相配合中药调理全身,效果较好。必须强调声明适当参加体育运动,增强身体抵抗力。

1个回答

脸部总觉得神经跳,三叉神经痛该怎么办呢?

三叉神经痛多再次发生于中老年人,右侧多于左侧。该病的特点是:在头面部三叉神经排列区域内,病发骤发,骤停、黑色闪电样、刀割样、灼烧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答话、洗脸、洗脸或微风拂面,甚至走路时都会致使阵发性时的剧烈疼痛。三叉神经痛的复发常无预兆,而疼痛复发一般有规律。每次疼痛复发时间仅不间断数秒到数分钟骤然停止下来。初期起病时复发回数较少,间歇期亦长,数分钟、数小时不等,随病情扩张,复发逐渐频频,间歇期逐渐延长,疼痛亦逐渐严重而剧烈。三叉神经痛的患者建议积极救治,最好是采取中医救治,中医中药救治三叉神经痛是通过配方药物调养,以搜风通络、通经活血为救治法则,不仅使三叉神经痛的疼痛症状慢慢的消失,还能同时打通面部的经脉,使三叉神经的生理功能慢慢恢复正常,从而超越了标本兼治的目的。建议中医救治,互相配合中药调理全身,效果较好。需要强调的是平时一定要注意休息,全面营养,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1个回答

三叉神经痛好几年了,怎么治疗好?

三叉神经痛多再次发生于中老年人,右侧多于左侧。该病的特点是:在头面部三叉神经排列区域内,病发骤发,骤停、黑色闪电样、刀割样、灼烧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三叉神经痛的患者建议积极救治,最好是采取中医救治,中医中药救治三叉神经痛是通过配方药物调养,以搜风通络、通经活血为救治法则,不仅使三叉神经痛的疼痛症状慢慢的消失,还能同时打通面部的经脉,使三叉神经的生理功能慢慢恢复正常,从而超越了标本兼治的目的。建议中医救治,互相配合中药调理全身,效果较好。特别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戒烟限酒。

1个回答

三叉神经痛有什么好的方法能治好这个病?

三叉神经痛多再次发生于中老年人,右侧多于左侧。该病的特点是:在头面部三叉神经排列区域内,病发骤发,骤停、黑色闪电样、刀割样、灼烧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答话、洗脸、洗脸或微风拂面,甚至走路时都会致使阵发性时的剧烈疼痛。三叉神经痛的复发常无预兆,而疼痛复发一般有规律。每次疼痛复发时间仅不间断数秒到数分钟骤然停止下来。初期起病时复发回数较少,间歇期亦长,数分钟、数小时不等,随病情扩张,复发逐渐频频,间歇期逐渐延长,疼痛亦逐渐严重而剧烈。三叉神经痛的患者建议积极救治,最好是采取中医救治,中医中药救治三叉神经痛是通过配方药物调养,以搜风通络、通经活血为救治法则,不仅使三叉神经痛的疼痛症状慢慢的消失,还能同时打通面部的经脉,使三叉神经的生理功能慢慢恢复正常,从而超越了标本兼治的目的。建议中医救治,互相配合中药调理全身,效果较好。需求注意在饮食方面要多注意休息,避免劳累过度。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