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烧伤

>

烫伤后的饮食保健

烫伤后的饮食保健

  受伤后初期,因体内处于高代谢速率的情况下,对热量及蛋白质需求量较高,因此患者食量可以比平常再多一些,特别是增加奶类制品,蛋豆肉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补充富含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C及维生素B群食物,有益伤口愈合.维生素A含量丰富的食物为牛奶,甘薯,深绿色及深黄色的蔬菜,肝脏;而维生素C广泛存在蔬果中,特别是橘子,橙子,柚子,番石榴。

  一、饮食的重要性:

  1.饮食是补充营养物质的最主要途径;

  2.饮食补充的营养物质较全面,且经济方便;

  3.合理的饮食,有利于创面修复,改善全身状况,缩短住院时间。

  二、饮食的搭配时间分配:

  1.早,中,晚三餐主食由米饭和面食,蔬菜和肉类(包括鱼,鸡,鸭,兔,牛,猪肉等)组成。每餐均应有荤有素,保证人体每日所需大部分营养物质的补充。

  2.三餐之间及睡前可加牛奶,豆浆,鸡蛋,藕粉,糕点等。

  3.餐前餐后辅以水果,以刺激食欲,帮助消化,补充多种维生素。

  4.①伤后1-2天禁食或少进食,第3天开始以少量试餐开始,如米汤,安素等,3-6次/日,每次50-100ml,以后逐步增加牛奶,肉汤等,每日可进3-8餐,以清谈,易消化饮食为宜。②1周后可将流汁饮食改为半流汁饮食,进食肉末粥,鱼米粥,蒸蛋,面条等。③若病人消化功能良好,饮食可逐步恢复同一般病人。

  三、饮食的注意事项:

  1.多进食,尤其多食鸡蛋,豆类及其制品等易吸收的优质蛋白。

  2.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姜,蒜等。

  3 .如你不能自行进食,我们将给你从鼻腔中下胃管到胃内。

  四、烫伤患者保健方:

  方1

  〖组成〗红薯叶、车前草、米酒各适量。

  〖用法〗洗净前二味并焙于研细末,入米酒和匀,涂搽患处,每日数次,连用7~10日。

  〖主治〗烫伤。

  方2

  〖组成〗鸡蛋黄、白酒、蜜糖。

  〖用法〗调成膏状,敷患处。

  〖主治〗烧伤。

  方3

  〖组成〗鸡蛋1个、白酒15毫升。

  〖用法〗蛋清与酒同调匀,敷患处。每日3~4次。

  〖主治〗烫、烧伤。

  方4

  〖组成〗白酒。

  〖用法〗浸伤处,或用卫生纸浸酒覆盖伤面。

  〖主治〗小面积烫伤,有止痛治伤作用。

  方5

  〖组成〗茶叶5克。

  〖用法〗水煮成浓汁,快速冷却,浸泡伤处或喷洒于创面。

  〖主治〗烧伤、烫伤。

  〖说明〗本方能止痛并防止组织液渗出,促进伤口结痂。

  方6

  〖组成〗废茶渣、茶油。

  〖用法〗废茶渣焙干微焦,研细未,与适量茶油调成稀糊,涂擦于患处。

  〖主治〗烫、烧伤。

  〖说明〗本方有消肿止痛作用。

  方7

  〖组成〗蜂蜜适量。

  〖用法〗涂患处。

  〖主治〗烫、烙伤。

烧伤在线咨询

更多

烧伤后容易感染的原因是什么

烧伤感染的病因可能是因为没有及时的更换药物,也可能是没有按时服用消炎的药物,感染后要及时去医院进行二次治疗,避免病情出现加重的情况,严重的可以采用静脉滴注的方法,要定时给烧伤更换药物,也要及时更换纱布,能够促进病情的恢复。

1个回答

皮肤烫伤了怎么办比较好

当患者皮肤被烫伤后,首先要自行观察皮肤的抗伤严重程度。如果患者只是单纯的出现红肿或者有小水泡,可先用大量的清水对烫伤的皮肤进行局部降温,避免损伤深层组织。然后再到正规的医院就诊,并在医生的指导下涂抹烫伤膏进行治疗。

1个回答

脸部烧伤后为什么变黑

烧伤后皮肤变黑,可能是因为色素沉着引起的,属于一种正常的现象,不要过多的担心,结果一段时间,颜色变深的部位会慢慢变淡的。但是如果烧伤部位比较深,比较严重的话,可能会不容易去除,可以涂抹一些祛疤的药膏进行缓解症状。饮食方面不要吃颜色深的食物,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1个回答

特重烧伤应该如何诊断

特重烧伤的诊断是,烧伤表面可以发白、变软或者呈黑色、炭化皮革状。由于被烧皮肤变得苍白,在白皮肤人中常被误认为正常皮肤,但压迫时不再变色。破坏的红细胞可使烧伤局部皮肤呈鲜红色,偶尔有水疱,烧伤区的毛发很容易拔出,感觉减退。

1个回答

舌头烫伤后应该怎么办

舌头被烫伤后,首先您需要及时口含冰冷的食物,可以减轻疼痛的症状,另外可以使用生理盐水进行漱口,注意口腔的卫生,以免导致感染的症状出现。如果出现水泡,则需要在无菌的条件下及时抽出水泡中的液体。最近饮食要清淡,不要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1个回答

烫伤膏越涂水泡越多怎么回事

开水烫伤以后,需要注意及时处理,可以使用凉水反复清洗多次,局部降温,直到不疼痛为止,然后及时外用烫伤膏涂抹治疗。目前出现水泡,是正常现象,不要担心,注意水泡护理。水泡不大,不要刺破,避免感染,可以继续使用烫伤膏涂抹治疗,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