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胃食管反流病

>

胃酸过多的食疗方

胃酸过多的食疗方

  中医认为胃酸过多时可以适当的吃些碱性食物,避免食用酸性及刺激胃酸分泌的食物。具体胃酸过多的食疗方如下:

  一、七物鸡汤

  食材:党参15克、制半夏10克、生姜10克、黄连5克、干姜10克、甘草5克、大枣10克、鸡肉500克、料酒10克、葱15克、胡椒粉3克、盐6克、鸡精6克

  做法:

  1.准备好的所有药材都清洗干净,放入盆中备用;鸡肉清洗干净,切成块状备用;

  2.清洗干净的七味药用纱布袋装好,然后与鸡肉同放炖锅内,同时放入适量的清水、料酒、葱、胡椒粉等。用大火烧开后再用文火炖40分钟时间即可食用。

  二、地黄甜鸡

  食材:生地黄250克、龙眼肉30克、红枣5个、母鸡1只、饴糖150克

  做法:

  1.母鸡去毛去内脏后清洗干净,备用;红枣去核,清洗干净备用;龙眼肉清洗干净,备用;

  2.将母鸡放入沸水锅中,煮3分钟后捞起;然后再将生地黄切成0。5厘米见方的颗粒,而龙眼肉则撕碎后与生地黄混合均匀同时再掺入饴糖调理后。将这些都塞入鸡腹内,将鸡腹部向下放入蒸盆中。

  3.将红枣放在鸡身上,然后注入米汤上笼用武火蒸2小时,熟后即可食用。

  三、冰糖蒸莲子

  食材:干莲子300克、冰糖150克、猪网油1张(约200平方厘米)、棉纸1张

  做法:

  1.干莲子浸泡二十分钟,备用。

  2.将莲子把反复搓刷待莲衣脱尽后后再用温水清洗干净,切去两头后用牙签捅出莲心。然后再将莲子放入蒸盆内,放入适量的清水后大火蒸1小时取出。

  3.在碗中铺上猪网油,接着把莲子整齐地码在网油上,把冰糖捣碎后撒在上面。再用温纸封口同时放入笼蒸烂莲子,最后蘸上汁即可食用。

  胃酸过多饮食原则:

  1.胃酸过多宜食含碱成分的食物,如乳类、血、酱油,菠菜、油菜、关头卷心菜等新鲜蔬菜与水果;而少食含酸的食物,如豆类、花生、醋、油脂食品等。

  2.宜食低脂、低糖食物,而高脂和甜食均能引起胃酸分泌增加。避免摄入刺激胃酸增加的调味品,如辣椒、咖啡、芥末等。

  3.胃酸过多应以面食为主,面食能稀释胃酸,其中的碱还能中和胃酸。豆浆、粥类等,能稀释胃酸、保护胃粘膜

  4.定时进餐,零食可刺激胃酸增加;不易过饱,以免刺激胃窦引起胃酸分泌增多。

  胃酸过多饮食禁忌:

  胃酸过多的患者在平时生活中还应该注意诸多方面的饮食禁忌,这样才可以更好的抑制胃酸过量分泌。首先应该尽量少吃些冰冻和过热的食物,日常饮食最好是以温度适中为主,而饮茶、汤不宜过热。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少吃些味精、酸辣及过咸的食物,以免刺激胃酸分泌。

胃食管反流病在线咨询

更多

幼儿胃反流咳怎么办

孩子胃食道反流咳,先做个详细的仔细检查,需要有动用药物实施救治,需注意孩子的身体,再次出现这样的情况孩子会再次出现反酸及恶心想吐,还会引发吃晚饭困难及哮喘的现象,可以少吃多餐来增加肠胃压力,不要让孩子吃极冷以及闹肚子的食物,平时让孩子喝水消化身体水分,起些清肺的效用。

1个回答

儿童胃反流能自愈吗

胃食管反流是指胃或者是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向食管,目前并不能完全的自愈,没重新调整饮食结构,饮食上多吃许多清淡温和容易吸收的食物,而且一次不要吃得太多,因为长期的暴饮暴食就有可能会再次出现这种情况 ,多吃蔬菜和水果,这样的食物十有八九都是容易吸收的。

1个回答

胃反流胃痛打嗝返气烧心怎么办?

你好,就你所叙述的这种情况,再次出现胃反流,局部疼痛,打嗝,烧心等现象,多是由于长时间紧时所引来的,已经再次出现了胃溃疡胃炎等不适现象,还需要有留意,尽量决定少吃多餐,不建议长时间的排便,否则很容易再次出现食管,甚至是胆汁反流等一连串现象

1个回答

胃反流有什么症状

胃反流一般是指胃部及十指肠内容物流踏入食管,其中反流物中的消化液会对食管黏膜引发浸染伤损有可能会引来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在症状表现出上为恶心、干呕、反酸、嗳气、胸骨后灼烧痛、吞咽困难、食欲不振等。反流性食管炎要特别注意防止继发吸入性肺炎。

1个回答

胃反流症状有哪些

泛酸水提示音有返流性胃病或者胃酸排泄过多的情况,胃部的消化液及食物反流到食道,致使食道粘膜受损,可以再次出现胃疼,胸骨后烧灼感,疼痛等症状,建议复诊医院消化内科看一看,可以让大夫动用守护食管黏膜及稳定胃动力的药物救治,可以纾解症状,留意清淡饮食,不要吃难吸收的食物。

1个回答

胃反流能吃桃

最好少吃桃,桃子是一种很不容易吸收的食物,容易影响到胃的吸收功能,有可能严重胃食管的返流,最好不要经常吃桃子。有胃病的话,饮食要清淡,忌辛辣刺激油腻性食物,不要喝啤酒,可以多吃蔬菜、水果等含有维生素类的食物,水果的话,可以适当吃苹果、香蕉等。同时要积极的服食药物救治。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