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哮喘

>

确诊过敏性哮喘需做6项检查

确诊过敏性哮喘需做6项检查

  许多呼吸道疾病的症状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所以在诊断某种呼吸道疾病的时候,并不能只依靠临床症状表现确诊,还需要做一些具体的检查,特别是过敏性哮喘疾病,此病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所以更要通过详细的检查来确诊,那么,确诊过敏性哮喘需要做哪些检查呢?

  1、肺功能检查

  发作时各项有关呼气流速的指标均下降,主要有用力第一秒呼气量(FEVl)、秒率(FRv1%)及最大呼气流速(PEF)等,可用于病情程度判断治疗及预屑的评估。

  2、血常规

  发作时有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正常值及临床意义】)增多;合并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3、x线检查

  缓解期可无异常。哮喘疾病发作时,可见两肺透亮度增加,呈过度充气状态。合并肺部感染或继发肺气肿疾病、气胸、纵隔气肿有相应X线表现。

  4、痰液检查

  多为黏稠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退化形成的夏科雷登结晶可在陈旧痰中查到;部分忠者可见库什曼螺旋体。可能为细小支气管的管理。

  5、血气分析

  轻度发作者,Pao2多正常,中度及以上发作时则有不同程度下降,可出现呼吸衰竭。Pa02小于60mmHg伴有过度通气时,则会导致Paco2下降,而出现呼吸性碱中毒;伴有气道阻塞时,通气不足则会导致Paco2上升而出现呼吸性酸中毒和(或)代谢性酸中毒。

  6、其他检查

  ①致敏原皮肤试验,用可疑的过敏原进行皮内试验。对确定过敏原有价值。②血清[BE及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含量的测定等有助于哮喘疾病的诊断。

  求医网温馨提示:春季气候干燥,患者常常会有口干、皮肤干燥及大便干结等燥热表现。应多吃润燥食品,对过敏性哮喘有预防作用。另外,注意不要多吃高蛋白食物。平时要养成不挑食、平衡饮食的好习惯。居住的室内要经常开窗,保持空气流通、干燥。

  【参考文献:《哮喘手册》《儿童哮喘诊疗手册》《专家答疑解惑哮喘》】

哮喘在线咨询

更多

宝宝 哮喘怎么办

宝宝哮喘的治疗方法有:1.宝宝哮喘可以用负离子进行治疗,这种治疗方法对于哮喘的作用是特别显著的,而且对人体没有伤害性。2.负氧离子是通过调节身体力的免疫力细胞,让身体里的免疫力细胞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是免疫力细胞达到一个正常化,消除机体的一些变态反应,从而达到治疗哮喘的目的。

1个回答

怎么治疗和预防哮喘

哮喘多是由过敏因素诱发的,所以预防哮喘最好的方法就是避免接触过敏原,呼吸道感染也会导致哮喘的发作,故平时要注意预防感冒。平时生活中患者要加强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哮喘发作时要给予抗过敏的药物和平喘的药物治疗,同时要注意避免进食各种海产品,以免导致哮喘症状加重。哮喘症状偏重的患者,需要静脉给予平喘抗过敏的药物,特别严重的患者需要进行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1个回答

哮喘能引起咳嗽吗

通常这类患者,一般在早期时会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随着病变逐渐加重,或者是因为变异性哮喘早期症状比较轻,没有给予处理,后期会随着症状慢慢加重,咳嗽的频率会逐渐增多。所以针对这类患者,往往是因为接触空气中一些过敏原,或者是因为本身遗传因素存在的现象,都可能会引起变异性哮喘。有的患者后期可能会出现有胸闷、气短,甚至有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的发生。

1个回答

哮喘病的治疗方法

支气管哮喘属于典型的呼吸道过敏性疾病,是由于患者在呼吸过程中吸入过敏性颗粒物导致发病。治疗中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避免患者接触和吸入过敏性物质,主要是由佩戴口罩而实现的。如果在佩戴口罩,避免吸入过敏性颗粒物的基础上,患者仍反复出现病情加重,则需要给予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降低气道反应性,并规律口服抗白三烯药物治疗,如孟鲁斯特。

1个回答

治疗变异性哮喘医院

治疗变异性哮喘,最好去当地的正规三甲医院来进行治疗,变异性哮喘会出现呼吸不规律,特别是天气寒冷的时候会加重,心慌心悸,呼吸异常严重还会引起心塞,可以服用一些消炎药或者是抗生素的药物来进行治疗,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是有利于病情的恢复,不要有负面的情绪。在治疗期间一定要多喝一些温开水,不要吃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一定要合理膳食,营养均衡荤素搭配,多注意保暖。

1个回答

神经性哮喘是怎么回事

神经性哮喘发作反复无常,神经性哮喘可能是家族遗传所导致的,如果家中的父母或祖父母患有哮喘,那么下一代人发展成哮喘的可能性将非常高。也可能是因为环境因素而导致的过敏性反应,比如空气污染,以及汽车排放的尾气等污染。另外,室内空气污染,如螨虫和其它寄生虫也能引起神经哮喘。患者日常应注意休息,不要做剧烈运动。注意平时也要注意饮食。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