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胸膜疾病

>

深入了解胸膜炎的诊治标准

深入了解胸膜炎的诊治标准

  对于胸膜炎认识的不全面,致使很多朋友在患者之后不知道如何准确详细的进行诊断,导致病情的不断恶化,给患者健康带来严重影响。因此,患者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诊断,下面求医专家就为大家讲解一下胸膜炎的诊断方法。

  胸膜炎的西医诊断标准

  1、急性化脓性胸膜炎诊断标准

  (1)胸腔穿刺液混浊或呈脓性,白细胞数>5×103/L(5000/mm3),中性粒细胞>0.70(70%)。

  (2)大多继发于肺炎、胸部外伤或胸内手术后,或有脓毒血症者。

  (3)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

  (4)发热、胸痛伴胸腔积液征象(包括胸腔积液体征、胸片证实;有积液阴影,超声波检查显示液平段)。


胸膜疾病的治疗导航地图

  2、结核性胸膜炎诊断标准

  (1)胸腔穿刺为渗出液,其中细胞以淋巴细胞为主。乳酸脱氢酶常增高。胸液中不易找到结核菌,结核菌培养有时阳性。

  (2)胸部X线检查可见胸腔积液的影像。

  (3)应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胸膜炎,如癌性胸腔积液和胸腔间皮瘤等。

  (4)超声探查患侧可见液平段。

  (5)发病急,全身不适、胸痛、干咳等症状。大量胸腔积液时有呼吸困难。

  (6)胸腔积液少时无明显体征。积液较多时患侧胸部饱满,呼吸动度减弱。叩诊呈实音。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大量积液时气管和心脏向健侧移位。

  3.血液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略增多,血沉增快,结核菌素试验多呈阳性。

  中医如何辩证诊断胸膜炎

  1、阴虚邪恋

  主要症状:午后身热,颧红盗汗,口于咽燥,手足心热,干咳少痰,胸胁闷痛,舌红少苔,脉象细数(多见于胸膜炎病后体虚者)。

  分析:痰热留恋,日久伤阴,阴虚火旺故午后身热,颧红盗汗,手足心热:津亏不润则口干咽燥;余邪未清故干咳少痰、胸胁闷痛;舌红少苔,脉象细数为阴虚邪恋之象。

  2、痰瘀互结

  主要症状:胸胁疼痛,胀闷不舒,呼吸不畅,间有闷咳,甚至经久不愈,天阴时疼痛加剧。舌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常见于渗出性胸膜炎积液吸收后胸膜粘连者)。

  分析:气机郁结,痰瘀互结,久痛入络故胸痛胀闷,经久不愈;气机升降失调故呼吸不畅,间有闷咳、阴天痛剧为病延血分;舌暗有瘀,脉弦皆血瘀之征。

  3、邪犯胸肺

  主要症状:寒热往来,身热起伏不退,汗出不解,干咳少痰,胸胁胀痛,呼吸转侧疼痛加剧,口苦咽干,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数(见于干性胸膜炎或渗出性胸膜炎早期)。

  分析:表卫不固,外邪犯肺,肺气失宣则干咳少痰;邪入少阳,枢机不利则寒热往来,身热而汗出不解;痰热蕴结胸胁,络道被阻,气血不通故胸胁胀痛,呼吸转侧加剧。口苦、咽干、苔白、脉弦数为邪郁少阳之象。

  相关文章:如何诊断及治疗胸膜炎疾病

  4、脾肾两虚

  主要症状:气短乏力,神疲纳差,腰酸膝软,面浮肢肿,呼吸困难,胸闷咳嗽,舌质胖淡,脉象细弱。

  分析:肺病日久,下损脾肾,阴损及阳故见气短乏力、神疲纳差之脾虚及腰酸膝软、面浮肢肿之肾虚见证;呼吸困难、胸闷咳嗽乃肺气不足;舌胖淡、脉细弱主脾肾两虚。[page]

  治疗结核性胸膜炎中存在的误区

  1、胸水吸收就是痊愈:一般来说结核性胸膜炎正规抗结核治疗1个月左右,大部分患者胸水可以吸收,但是胸水吸收只代表病情的好转,病情暂时得到控制,此时如果停药,病情就会复发,比较短的时间内会再次出现胸水,因此胸膜的治疗不但要胸水的吸收,同时必须完成疗程,这样可能达到真正的治愈。

  2、胸膜肥厚、粘连,能自行吸收:临床经验证实,肥厚、粘连的胸膜一般不会自行吸收,必须依靠特殊的药物,我院的经验是在服西药的同时配以适合的回生灵中药来治疗,则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大部分病人是可以减轻或完全吸收的。对于广泛肥厚的胸膜,已严重影响到呼吸功能者,则需要通过中西药结合治疗的同时配合手术治疗,则可以达到治愈。


胸膜疾病的治疗导航地图

  3、中药对包裹性胸腔积液及胸膜肥厚没有作用:这是完全错误的,我院是专业的中医结核病医院,几十年来通过回生灵中药内服外贴起到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帮助胸水吸收,减轻胸膜粘连、肥厚,效果非常好,对于较严重的肥厚,则在治疗的同时配合手术也可完全治愈。

  4、包裹性胸腔积液如果水不吸收就一直服用西药:错误,有的病人服药都2、3年甚至更长时间了,水还没有吸收,然而一直在服西药,结果水也一直不吸收,反而给身体带来了副作用,其实这种情况下结核病已经稳定,只是由于厚厚的一层膜将水包裹致使水无法吸收,此时服用抗结核西药对水的吸收和结核病的治疗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如果能对症配合中药内服外贴,通过扶正祛邪、软坚散结、活血化瘀,则能帮助胸水的吸收,减轻胸膜肥厚、粘连,大部分病人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也有一小部分病人效果不佳则要通过手术治疗,也是可以好的。

  5、认为中药不能治疗结核性胸膜炎:中药不但能促进胸水的吸收,有效预防胸膜的肥厚、粘连,而且还可以消失包裹的胸膜。结核性胸膜炎归属中医的胁痛、悬饮,二千年前《黄帝内经》中对其的治疗、病因就有详细的分述,《金匮要略》中更有宣肺利水的一直被人们延用至今的十枣汤。现代中医利用先进的科学手段对胸膜炎治疗做了深层次的研究,如回生灵二母散结丸、抗痨6号除了促进胸水吸收外,更因其强的穿透力、改善微循环作用,明显提高病灶处的药物浓度,消散包裹、肥厚胸膜病灶。大大避免了纤维板形成,减低了手术机率。

  6、患胸膜炎并胸腔积液只服药不去抽胸水:这是完全错误的,患了胸膜炎后,在正规治疗结核病的同时需要定期配合抽水,这样病情恢复快,效果好,如果胸水停留时间过长而不能吸收,则会有纤维蛋白等沉积而形成胸膜肥厚,给治疗上增加难度,如果能较快的将水抽净则能有效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因此有胸水时只要能抽出来,还是要考虑抽水的。

  7、胸膜炎必然会引起胸膜肥厚的后遗症,无法治疗:胸膜肥厚是胸膜炎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病灶,部分患者随着的治疗的继续进行,会逐渐消失,部分患者则不会吸收,其在天气变化、心情不适、劳累后会出现胸闷、胸痛的感觉,这种不适可能会伴随患者一辈子,在年龄逐渐增大时这种不适还会进一步加重。因此应预防这种病灶的出现或及早治疗。临床验证回生二母散结丸、抗痨6号对此有很好的疗效,越早加用效果越好。

  8、胸膜肥厚需要做手术:早做晚做是一样的:好多病人都有这种想法,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确定要手术的患者,一般都是考虑内科治疗效果不佳,或者肥厚的胸膜已经影响到呼吸功能,这样如果手术时间太晚,致使肥厚的胸膜长时间压迫肺组织,导致肺组织纤维化,这时手术后肺组织也不能复张,如果早期手术则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效果更好

  9、裹性胸腔积液长时间服药也不见好也不见重,而不断的更换西药方案想取得更好疗效:这个也是错误的,是由于没有充分认识结核病而导致的,此时肥厚包裹以外的结核病灶已经稳定了,胸腔积液已厚层包裹致使西药无法直接作用于病灶处,因此效果不理想,所以不能就说耐药了或其它原因而去更换西药方案,其实即使更换了西药方案往往效果也不好。如果能中西药结合必要时配合手术,则效果更好。

  10、肥厚术后不抗结核治疗:由于结核病术后会残留有部分的结核菌在体内,结核病引起的炎性反应也不会因手术而消失,因此术后必需抗结核治疗,以免病情复发。

胸膜疾病在线咨询

更多

胸膜疾病有哪些

再次出现了胸口闷胀感,必须要留意实施仔细检查,尤其是再次出现了放射性刺痛考量还是有胸膜炎的可能性比较大,不能够剔除有胸膜炎,胸腔积液或者是有其他肺部疾病引来的现象,最好是实施胸部x光拍片仔细检查,确认如何有胸腔积液或者是胸膜肥厚,同时也需要有戒备是有结核性胸膜炎的症状。

1个回答

左胸膜增厚粘连有好的治疗方法么

胸膜增厚多数不需要治疗,有轻微的胸闷,会因逐渐代偿而减轻或者消失。加强锻炼,扩胸运动,深呼吸是最好的治疗方法。广泛性胸膜增厚影响肺的呼吸功能,胸膜粘连症状严重者,则应手术治疗,可做胸膜剥脱术。但手术治疗效果不能令医患双方满意,痛苦大,又容易造成新的胸膜粘连和胸膜钙化。

1个回答

乳房下面疼痛是什么症状

根据你所说的情况来看,你在咳时或大口呼息时会有疼痛感,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指导意见:这种情况应当考量是胸膜炎或者是肋间神经炎引来的症状。建议你去医院做个胸片,名诊断以后再对症救治。祝你早日康复面痛这种疾病不易纾解。患者朋友理应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用积极的心态去直面它,只有这样才能降低患者抗衡面痛的信心,认为这样一定能获得康复。

1个回答

胸膜疾病并发症会出现什么症状

剧烈胸痛、气促、消瘦等。患侧胸廓活动受限,饱满,叩诊浊音,呼吸音减低或消失。可有锁骨上窝及腋下淋巴结肿大。胸膜粘连胸膜粘连是本病最常见的并发症,由于患者胸水穿刺吸出后很快又会出现,用化学药剂注入胸膜腔内,造成胸膜粘连,大多数病人的胸水得到控制感染。横膈中央部的壁层胸膜由膈神经支配,这些部位炎症产生的疼痛可牵连到颈部和肩部。脏层胸膜无疼痛神经受体。

1个回答

右侧胸膜炎进行日常调理

症状是人会消瘦没食欲,面色没有光泽,引体向上会胸痛,后期胸水增多,发烧,咳嗽,拍片就发现了。最好是三五年内不要饮酒,吸烟,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定期复查胸片,注意别复发。洗手,通风,锻炼身体。如果严重的话或者有复发情况,一定要去医院进行治疗,不能耽误治疗时间。

1个回答

结核性胸膜炎是传染病吗?

您好,结核性胸膜炎本身来说绝不会通过空气等方式来进行感染,但是要知晓结核性胸膜炎是结核感染的一种类型,所以你得进行治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防御,那么除了一点儿就是除了胸膜炎之外,看一下可有一些开放性炎症,如果同时有肺部的开放性炎症,也要注意感染。

2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