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对人的危害很大,是由心脏病变或长期心室负荷过重导致的心脏疾病,患上疾病后最重要的就是做好治疗,因此掌握心衰的治疗方法就显得相当重要了。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心衰的中医治疗方法。
虽然西医治疗心衰已取得可喜的进展,但依旧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现归纳如下:
(1)不能完全改善症状:心衰患者除气促、肢肿等症状外,常伴有心悸、咳嗽、咯痰、口渴、失眠、纳差、腹胀、怕冷等不适,单纯抗心衰药物无法解决。
(2)副作用使药物应用受限:如服用β受体阻滞剂容易疲倦、使用ACEI(ACEI【译】:血管紧张素转化酶遏制剂)容易出现咳嗽、应用利尿剂导致电解质紊乱等副作用,上述情况常导致药物使用受限。
(3)存在较多用药禁区:如伴有肾功能不全或低血压时,ACEI药受到用药限制;伴支气管哮喘或有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者,β-受体阻滞剂受到限制。
(4)对于合并利尿剂抵抗、低血压状态、心律失常等,西药治疗效果差。
纵观目前文献及我科既往研究,中医药治疗可能在以下几方面存在一定优势:
1.整体思维,平衡脏腑阴阳
心衰是由于心脏收缩功能或舒张功能减退导致的临床综合征,与心脏、肺、肝脏、肾脏、内分泌、免疫等全身多个器官及系统相互影响,而这些关系往往表现得相当复杂,如何协调心脏与其他器官及系统的关系,是临床经常遇到的难题,此时便常常需要运用整体观念。而在运用整体思维方面,中医药有一定优势。国内优秀老中医邓铁涛教授根据其“五脏相关”的学术思想,认为心衰病位在心,但“五脏相关”,他脏与心互相制约、互相影响,既可成为心衰的诱发或加重因素,反之又可因心衰致他脏功能失调或损害。邓老认为治疗心衰必须调补五脏之气血阴阳,不可局限于治心。我们前期研究初步表明,对心衰合并胃肠功能紊乱者采用调脾护心法治疗,具有较好疗效;对心衰合并低血压、肾脏灌注不佳者,采用温肾健脾法,有一定作用;对容易外感的心衰患者,采用补肺益卫法调理,有一定帮助;对心衰缓解期适当运用补肾护心法,对促进组织修复,减少心衰复发初显成效。
2. 因人制宜,注重个体差异
心衰成因及诱因多样,个体差异非常大,常需要评估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个体化治疗;即便是同一个患者,在不同时期,其治疗方案也常常需要改变。这种趋势,实质上正朝着中医辨证论治的方向靠拢。然而,由于西医一贯强调事物的一般性,略于事物的特殊性,故而,在临床实际中,往往忽略了个体差异的存在。并且,在评估患者状态时,西医往往须借助各种检查,一方面造成费用上升,另一方面也存在诸多不便。况且,在我国基层地区,设备配置及人员技术条件又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更使得定期评估患者的存在困难。而中医采用望闻问切,结合天时地气,动态地对每个心衰患者进行评估,因人制宜,采用汤、膏、丸、散等不同剂型进行治疗,还可指导患者采用食疗、外治、艾疗等方法减轻症状、改善体质,存在一定优势。
3.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西医和中医在缓解心衰患者气促、水肿等主要症状效果都很明显。但心衰常常伴有诸多其他症状,如口干口苦、头晕、心悸、乏力、胸闷、腹胀、腰膝酸软等,西药根本无能为力;同时许多心衰患者因忧虑病情而导致抑郁焦虑,出现失眠、精神压抑、出汗等,这些又严重影响了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而若以中医药辨治处置,往往更为有效。
4.增强体质,预防心衰复发
感染是心衰复发的最常见诱因,如何预防感染发生,是一个困难而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心衰患者多数年龄较大,生病后容易情绪低落,不敢进行身体锻炼,消化功能减退等等原因,体质弱,抵抗力较差,容易感染。中医历来在调理身体,增强体质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中医认为心病日久,脏腑之气渐衰。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易受邪侵。肺主皮毛,而皮毛又是防御外邪的主要屏障。肺气虚,不能宣发卫气外达以卫外,则抵抗差,每易招致外邪而致病。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通过健运脾气,扶正气,能抗御和清除外邪,同时也可调节和维持机体阴阳平衡以清除内邪,从而消除心衰发作的诱因,调整病人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各脏器之功能恢复,预防心衰复发,减少再住院率。难能可贵的是,除了常规的汤药外,中医还可根据不同的季节,教导患者采用食疗、导引、艾灸等多种方法来改善机体的状态。从目前文献来看,补肺益卫、健脾实卫、培元固本等等治法,均有改善人体体质的作用。
5.减少药毒,降低患者死亡
心衰合并利尿剂抵抗、心律失常、低血压状态、肺部感染等,由于米力农等血管活性药物增加死亡率、抗生素滥用增加细菌耐药性、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导致西医治疗效果较差。通过中医药的早期介入,可减少或不用多巴胺、米力农等血管活性药物、抗生素、抗心律失常药物,提高治疗效果。
6.讲究配伍,化解西药困惑
中药处方历来讲究君臣佐使,药分四性五味,重视七情和合。一方面,可按照个体差异,尽可能地提高疗效;另一方面,则可以利用药性之间的制衡关系,减少药物毒副反应。对某些服用地高辛容易中毒出现恶心呕吐、服用ACEI容易出现咳嗽、使用利尿剂容易出现低钾低钠等副反应严重的患者,实践证明,有时候应用中医药可有效解决此类难题。
中医药对心衰的治疗有较明显的优势,如何体现中医药的优势,我们认为需从以下方面作为中医药治疗心衰的切入点:
1. 分期论治,多手段改善预后
由于心衰的各个阶段证候特征不同,对心衰患者应重视分期辨证论治。我们通过来自9个省市13家医院的20名心血管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专家两轮专家问卷调查,对心衰的辨证分期分型达到共识。专家共识认为:急性加重期予以温阳益气,活血利水,迅速缓解心衰症状,控制心衰发作;稳定期调理脏腑功能,平衡阴阳气血,以图增强患者抗病御邪能力,促进组织修复,改善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心衰复发。在心衰患者因急性加重住院时,通过辨证论治,可运用中药针剂和中药汤剂进行治疗。而治疗3~7天后,若患者气促肢肿缓解,进入稳定期,此时可通过辨证使用口服中成药和中药汤剂治疗。经10~12天治疗后,一般患者可缓解出院,此时即处于康复期,坚持服用中成药或中药汤剂,辅以中医食疗、中医养生等维持终生治疗,可提高生存质量,减少再住院率及死亡率。
2. 早期介入,解决心衰合并症
中医药在治疗心衰合并症方面优势突出。例如对于心衰合并利尿剂抵抗,大量利尿剂效果不佳,同时容易出现电解质失衡,通过中药治疗,效果显著。中医认为心衰合并利尿剂抵抗一般以阳虚水泛、瘀血内停较为常见。可维持原来心衰的辨证,在原方基础上加用温阳活血利水药物:猪苓、茯苓、葶苈子、车前子、桂枝等。对于心衰合并肺部感染,加中药可减轻症状、化痰,促进炎症吸收,减少抗生素使用。轻度肺部感染可以纯中医治疗,一般以夹痰证为主,在原方基础上加用化痰中药,痰热加黄芩、瓜蒌皮、桑白皮、鱼腥草、浙贝等,痰湿加杏仁、苏子、白芥子等。心衰合并低血压状态,因心衰患者需要长期服用ACEI、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均有降压作用,心衰合并低血压西药使用受限,可加强回阳救逆、益气固脱中药:红参、熟附子、黄芪、枳壳、山萸肉等。心衰合并胃肠道症状,因心衰患者胃肠淤血,西药效果不佳,予以中药治疗改善症状。维持原来心衰的辨证,在原方基础上加用降气止逆类中药:川朴、法半夏、生姜、木香、旋复花、代赭石。心衰合并心律失常,西药抗心律失常副作用大,予以中药治疗可减轻症心律失常,改善症状。当心衰患者出现非致命性心律失常时,维持原来心衰的辨证,在原方基础上加减:快速性心律失常加养阴镇静药物:珍珠母、黄连、苦参、酸枣仁、柏子仁;缓慢性心律失常加温阳药物:炙麻黄、熟附子、细辛。
求医网温馨提示:对于心衰患者出现利尿剂抵抗、肺部感染、低血压状态、胃肠功能紊乱、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应重视中医药的早期介入,重视中医特色治疗,效果理想。
【参考文献:《心力衰竭的管理》《心力衰竭诊疗新理念》《心力衰竭》】
心衰在线咨询
更多
老年人心脏病的治疗
心脏病是发生与心脏部位病变的总称,有很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心脏病治疗方法不同。老年人心脏病主要考虑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导致的,如果症状不是很严重,可以暂时服用药物缓解症状,如硝酸甘油、美托洛尔等,...
1个回答
宝宝有心脏病怎么办
宝宝有心脏病,需要根据引起发病的原因,积极的进行治疗,由于每个宝宝的身体状况是不同的疾病的情况不同,所以所治疗的方法以及后期的用药都会有所差异,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避免擅自使用药物。平时可以根...
1个回答
突发心脏病什么引起的
有些突发心脏病的病因种类其实有很多,因为心脏病有很多种,比如心肌缺血,心功能不全,或者心律不齐等。但突发的心脏病比较常见,一般都有心绞痛,这是一种在活动时突然导致发作的感觉性胸痛,胸闷的症状。而且有些...
1个回答
宝宝先天性心脏病怎么办
宝宝先天性心脏病应当根据病情轻重,疾病的类型决定采用保守或手术等方法救治。如果病情比较轻,可以先采用保守的方法救治,平时增强护理和调理,防止着凉感冒和哭啼以及操劳,按时复查。如果病情比较严重擅长手术救...
1个回答
心脏病引起小腿肿吗
首先应知道任何心脏病如肺心病,高心病,冠心病等,发展至一定程度导致心衰,均可引起水肿,尤以下肢为重,治疗首先需注意饮食,如低脂低盐,忌食辛辣肥腻,注意休息,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控制血压,手术治疗冠心病等...
1个回答
肺性心脏病是什么引起的
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生要是由各种原因造成的肺血管阻力增加,导致肺动脉压力增加,从而引起右心室后负荷过重,超过机体代偿能力出现右心衰竭的表现。造成肺血管阻力增加的病因包括:胸廓解剖结构的异常,使肺部活动受限...
1个回答
健康资讯
更多
推荐医生
更多
最新医院
更多
可能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