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心脏瓣膜病

>

具体护理心脏瓣膜病的方法有哪些?

具体护理心脏瓣膜病的方法有哪些?

  心脏瓣膜替换手术成功后并不是治疗的完全结束,出院后的家庭护理是以使病人康复和获取自我保健知识及能力为目的,以下是心脏瓣膜病护理的介绍。

  服药要定时,常规每天一次口服抗凝药,每次服药时间应在医嘱时间先后2小时内;如漏服抗凝药,须补服。漏服1次,需用12天时间调整到原来服药的时间位置上。如原来18点钟服药,漏服,次日10点钟想起,补服如下:以推后2小时为例,第1、2、3天,均在10点钟服药,第4、5、6天,均在12点钟服药,第7、8、9天均在第14点钟服药,第10、11、12天均在16点服药,第13天后,将服药时间调回到原来的时间位置上(18点钟);1片药片分次服,大小相对均匀即可。

  服用抗凝药的问题:病人术后48-72小时,胸腔或纵隔引流管内无血性渗液(如有气管切开需在拔除气管插管后),可拔除引流管,此时应遵医嘱按时口服抗凝药物,剂量视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动度决定。每次服用后记录在保健手册上,以便复查时给医生作参考。

  陪病人去固定医院复查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以减少误差。使pt保持在18-24秒、活动度在35%左右。若抗凝药物改变剂量,3天后,需复查pt及活动度,直到接近所需指标。术后的前6个月应1-2周复查1次,6个月后必为2-3个月1次,1年以后可3个月复查1次,每次检验须有正常标本作对照。

  病人在家疗养要保持生活规律,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冷暖适宜;严防感冒,避免劳累,防止受伤、感染和传染性疾病。

  如凝血酶原检验值高于正常值需调整药物,以及如何减少或避免干扰抗凝作用应倾听医生意见行事。

  饮食须粗细荤素搭配,不可集中食用过多蔬菜或高脂食物,以免影响抗凝效果或增加心脏负担。服排钾利尿药者,应多食含钾的食物,如海产类、豆类、菌菇类和水果类,不要吃太咸的食物。温馨提示:心脏瓣膜病的治疗一定要及时,防止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以上文章就是有关这方面问题的介绍,相信读者和患者朋友一定有所了解,对您肯定也能有所帮助。在此,专家建议患者和家属,病发原因还是要去医院进行科学规范的检查之后才能确定,建议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以便查明原因后能够及时针对性的治疗,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给您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更大的影响。当然如果您还有其他想要了解的问题,可以点击我们的在线咨询专家。 

心脏瓣膜病在线咨询

更多

心脏换瓣膜手术术后食谱?

患者目前主要是拥有心脏瓣膜疾病,如果做完心脏瓣膜手术以后,建议需要有清淡饮食,不要吃特别油腻的东西,不要吃太过辛辣刺激,冰冷生硬的食物建议防止不太容易吸收食物,如果有感觉症状再次出现建议还是需要有及时改进磁共振心动图和心电图仔细检查,平时需要有防止加班。祝您健康。

1个回答

心脏置换瓣膜成功率有多少?

现在很难准确的解释您这个问题,这个还得看一看患者病情程度如何了,既然你自己说患者是准备实施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救治,那么初步考量可能会是心脏瓣膜的炎症,比方说瓣膜的狭窄或者是关闭不全等等,建议患者可以到上级的大医院挂心外科复诊,可以在实施心脏彩超等等仔细检查,没什么禁忌症的前提下,则可以考量手术实施救治了。

1个回答

心脏换瓣膜后存活几年?

一般来讲,风湿性心脏病引来的主动脉或者二尖瓣瓣膜有问题的话,或者本身心脏瓣膜病引来的瓣膜问题,一般都要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术后假如没并发症的话,没心脏功能不全,忍耐服药,那和一般人寿命没明显异常,假如瓣膜置换术后效果比较差,经常有心功能不全的话,那可能会较正常人寿命要短许多,有的时候再次出现猝死可能会。

1个回答

换瓣膜3个月后需要照一次彩超吗

一般是需要有复检的,看瓣膜手术如何成功,同时看下心脏彻底恢复的情况,同时根据仔细检查的结果重新调整用药。而有高血压病的话,要积极地服食降压的药物压制血压,不要随便停药,监测数据血压。留意歇息,不要操劳,清淡饮食,忌辛辣刺激油腻性食物,惯良好的深度睡眠习惯。防止情绪遭到刺激。

1个回答

老人患了心脏瓣膜病怎么办?

,老年人心脏瓣膜病的救治:老年人心脏瓣膜病中纤维化性主动脉瓣狭窄早期无症状者无须特殊救治。看重对共存基础病的救治。压制心绞痛。严重心动过缓引来昏厥者应植入起搏器等实施解决。二尖瓣环钙化有合并症者应做额外解决或外科手术救治。Lev病以对症救治为基础。需要强调的是避免着凉引起的发烧,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外伤。

1个回答

心脏瓣膜病怎么保养

心脏瓣膜病调理的方法是需要有不定期到医院做有关的复检,并且平时要防止情绪震荡过大,否则也有可能会致使心脏瓣膜病再次出现严重的情况,如果患上了心脏瓣膜病很有可能会致使心区再次出现不适的情况,并且也有可能会再次出现心颤以及心慌的状况。必须强调声明防寒避湿,保持房间内干燥,保持愉悦的心情。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