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神经官能症是一种以更年期妇女为主要发病群体,发病原因为心血管系统紊乱、中枢遏制过程障碍的疾病。部分妇女常年过度劳累,日常又不参加体育活动,很容易因突然强烈运动而出现不适症状。心脏神经官能症症状有哪些?
心脏神经官能症典型症状:心慌、气短
心慌、气短的人不一定是心脏神经官能症,但心脏神经官能症的典型症状是心慌、气短。若一个人突然受刺激或者精神受创伤,很容易突然出现心慌、气短的症状。出现症状时,若不及时控制情况,则症状会随着病情发展而变得更明显。
心脏神经官能症其他症状:心前区不适
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症状多样,心前区不适是其常见症状。出现此症状,病人到医院就诊,医生会询问其有无焦虑、过度劳累等诱因,因为单凭此症状可能会误诊为心脏泵。若能查找出病因,则诊断的结果更为准确。
心脏神经官能症要与焦虑症、脑损伤综合征相鉴别
心脏神经官能症与焦虑症、脑损伤综合征的病因及临床表现都非常相似,但治疗方法有所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治疗效果也不一样。在治疗疾病前,要先与这两种疾病相鉴别。
1.焦虑症:很多中青年都曾有焦虑情绪,焦虑原因可能与工作不顺、情志不顺、疾病影响有关。焦虑症者经常会出现消化不良、腹胀便秘、冒冷汗的症状,较为严重者还会出现月经不调、阳痿、遗精症状。焦虑症者的症状与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症状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心脏神经官能症病人不会出现月经不调、阳痿症状,可以以此相鉴别。
2.脑损伤综合征:脑外伤、脑血管病等脑损伤疾病病变后的临床表现与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临床表现相似,都伴有焦虑、心前区不适的症状,但脑损伤综合征的症状表现还有肢体瘫痪、神经麻痹,可以以此相鉴别。
心脏神经官能症症状有哪些,相信大家已经知道。如果大家还有相关疑问,欢迎咨询专业医院的医生,医生会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告知大家答案。
【本文由江西南昌二七医院精神科供稿】
心脏神经官能症在线咨询
更多
心脏神经官功能症的症状
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症状表现在心脏的有胸闷、心慌、气促、胸痛、呼吸困难,疼痛的部位不定,呈点状,呈针刺样、电灼样、隐隐的痛,这种疼痛与运动及劳累无关,深吸气或叹气后可以好转。另外它还会有手掌多汗、手颤抖、...
1个回答
心血管堵塞应该怎么办
心血管堵塞具体要看堵塞的严重程度,如果不是很严重可以用药物进行治疗,保守治疗。如果堵塞严重,血管狭窄程度大于75%,可以考虑介入手术。如果血管堵塞的非常复杂,那么需要进行搭桥手术。具体方式都需要进行冠...
1个回答
心血不足的症状是什么
心血不足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心肌缺血,发作时心前区疼痛。大多数心前区位于胸骨后,这发生在活动和疲劳期间。表现为心前区闷痛、胀痛、灼热感,有时伴有肩背部放射痛,甚至出汗、濒死感,有时放射至左手无名指。此外,...
1个回答
小孩子的正常心跳是多少
每分钟心跳频次的正常范围是相对而言的,不同的年龄段相应正常范围也是有所区别的。新生儿正常心率是120~140次/分。小于一岁的儿童,标准心率范围是110~130次/分。而1~3岁的儿童,标准心率范围是...
1个回答
小孩心跳痛心跳的历害是怎么了
孩子在各阶段的心跳都是不相同的。一般在新生儿期,脉搏通常是在120~140次每分钟。1~2岁的孩子,脉搏通常在110~130次每分钟。2~3岁的孩子脉搏通常是在100~120次每分钟。4~7岁的儿童,...
1个回答
怎么知道胎儿心率是否正常
胎儿的胎心最早在孕10周就可以通过仪器测出来,胎儿心率是指胎儿在宫内的心跳节律。通常胎儿心率应该在110次每分至160次每分之间。在孕期要求绝大部分时间段胎心率都要在这个范围以内,可以偶尔超出这个范围...
1个回答
得了心脏神经症是怎么回事呢
心脏神经症中医相信是由于肝郁气滞、心脾两虚、肾气不足、心气虚引起的,患者可以口服中成药进行治疗,能补养脾肾,益气补气,有利于稳定症状。不同病因引发不同的症状,患者需要根据自身病情尽快到正规三甲医院进行...
1个回答
心脏神经官能症导致心律变快怎么办
长期如此下去可能越来越严重,也会影响生活等各个方面,针对这类疾病可以采用纯中药治疗的,中药是从内部调养,从根本上治疗的,对症用药,可以再结合针灸,舒经通络、平衡阴阳、调养人体十二经脉。也可以去医院仔细...
1个回答
心脏神经官能症吃什么药较好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需要有对症下药的,建议及时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酌情用药。日常保健是很重要的,注意自我重新调整,始终保持心情舒畅,深度睡眠充足,防止情绪紧张,多做些体育锻炼,或者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1个回答
心脏神经官能症和心肌缺血是一个病吗
这不是个病,心脏神经官能症属于心理性疾病,心肌供血不足是器质性疾病。建议注意休息,始终保持充足的深度睡眠,你这个年龄的人基本都是心理性的原因导致的,放平心态,多加锻炼身体就可以了,期望对你有帮助。不同...
1个回答
心脏神经官能症引发的早搏会致死吗
建议重新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和习惯,勤运动,多饮水,勿暴饮暴食,勿**,确保深度睡眠质量和时间,防止长期不良情绪的影响,天长日久,慢慢会有所转好,必要时可以吃谷维素和维生素,不同病因引发不同的症状,患者...
1个回答
健康资讯
更多
推荐医生
更多
可能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