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保健

>

孕妇健康饮食 产后饮食的注意事项

孕妇健康饮食 产后饮食的注意事项

  产后补血不能靠大量喝汤,喝汤要适量,一天喝2~3碗就足够,可多选择带汤的菜肴,如鱼汤、去皮鸡汤、羊肉汤、牛肉汤、瘦肉汤、**汤等,既可补充水分,又可摄人营养,还能促进乳汁分泌,保证母乳喂养的顺利进行。

  有一位产妇的家人认为老火靓汤是最有营养的,生孩子后要多喝以补充产时的出血。所以在产妇生产后就让她大量喝一些滋补的汤水,而产褥期的膳食却没有特别调配,结果产妇喝汤太多,食欲欠佳,造成母乳不足,而且经常头晕,检查结果为贫血。

  上述例子是不少见的、特别在广东地区,都有这样的习俗,不管是生病还是生小孩,都会给病人或产妇喝汤,认为汤是最重要的,吃不下东西能喝汤就行,汤料的精华都跑到汤里去了。所以在医院经常会看到病人家属进进出出都拿着保温瓶,里面装的就是汤,都认为汤能补血补身。

  其实,这是普遍存在的饮食营养误区。汤里90%多是水分,还有少量的溶出的无机盐(如钾、钠等)、氨基酸、脂肪及含氮浸出物如嘌呤、核苷等。可以说肉汤里的营养含量还不到肉原料的10%能旺盛,出汗量和尿量增多,乳汁中大于80%都是水分,水分不足会使乳汁减少。另外如果多食补品又禁食蔬菜、水果,会使大便燥化而干涩结滞,不易排出。因此,产妇应注意多饮汤水和多采用带汤的菜肴,如蛋汤、排骨汤、鸡汤等,既有利于乳汁分泌,又有润肠作用。

  其实产后也没必要大量进补,产时平均出血量约100~200毫升,相当于献一次血的量,也大约相当于成年人血量的1/20,产褥期只要适当补充营养如造血的原料蛋白质、铁、维生素B12等,就可很快恢复。汤水只能补充水分,促进胃液的分泌,增进食欲,但太多会适得其反。

  饮汤要科学:其一,不宜在产后大量饮汤。因产后1~2天内机体组织中潴留的水分迅速返回循环,使血容量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大量饮汤会加重心脏、肾脏的负担。同时,新生儿需乳量少,而多饮汤有催乳作用,可导致乳汁淤滞而引起乳房胀痛,若处理不当易发生急性乳腺炎。因此,分娩后一周内产妇饮汤宜适量。其二,不宜饮高脂肪浓汤,如老母鸡汤、猪蹄汤、肥排骨汤等。饮高脂肪浓汤易产生油腻感,影响食欲,并导致发胖。还有婴儿对高脂肪乳汁不能很好吸收而易引起腹泻。因此,产妇应饮蛋花汤、鱼汤、豆腐汤、瘦肉汤、蔬菜汤、面汤及米汤等,以满足母婴对营养素的需要。

  产后补血不能靠大量喝汤,喝汤要适量,一天喝2~3碗就足够,可多选择带汤的菜肴,如鱼汤、去皮鸡汤、羊肉汤、牛肉汤、瘦肉汤、**汤等,既可补充水分,又可摄人营养,还能促进乳汁分泌,保证母乳喂养的顺利进行。另外适当进食一些如阿胶、红枣、红糖、猪肝、猪腰等对补血很有疗效,坐月子期间可吃 3~5次。

  温馨提示:产妇居住的环境要安静、舒适、阳光充足、室内还要定时通风(但要避免对流风),以保证空气清新、给母婴提供足够的氧气。新鲜的空气能消除产妇的疲劳和有助于身体康复。

  【参考文献:《孕妇健康生活》《孕妇饮食与用药禁忌》】

保健在线咨询

更多

怎样从饮食方面预防阴道炎

预防阴道炎应该注意饮食营养,多食用一些新鲜蔬菜和水果,还可以使用一些带有抗菌功能的食物,如菊花脑、马齿苋、鱼腥草、马兰头等。平时的食物应该以清淡为主,多多食用一些黑芝麻、黑大豆、核桃仁、红枣、山药、粳...

1个回答

子宫肉膜息肉饮食

要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患者应该多摄取水分,多吃核果、种子、谷类等有益的食物,要多吃瘦肉、鸡肉、**,鹌鹑蛋、草鱼、甲鱼、白鱼、白菜、芦笋、芹菜、菠菜、黄瓜、冬瓜、香菇、豆腐等平常的饮食要多吃补血、补肾...

1个回答

夏天如何预防阴道炎

预防阴道炎的工作:1、保持外阴清洁,建议用清水清洁外阴,并经常更换内衣。2、注意经期卫生,经常更换卫生巾,避免细菌繁殖,引起外阴炎症,病原菌会逆行感染并导致阴道炎症,月经期间应适当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1个回答

巩膜炎的饮食禁忌是什么

巩膜炎的饮食需要避免辛辣刺激以及发物,如辣椒、韭菜、海鲜类食物、羊肉,避免吃肥甘厚味,油腻的食物,如各种油炸类食品,油脂含量高的肉类。饮食上宜清淡富含维生素及优质蛋白,如各种绿叶蔬菜、**、鸡肉、猕猴...

1个回答

疱疹饮食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正确的饮食能有有助于病情的及早康复。 带状疱疹患者应以素菜为主,多吃高纤食品,还有多吃点西瓜,橙子建议,每天用柠檬泡水喝,柠檬汁还可以用来擦长疹子的地方。 1.不能吃一些海鲜,香辛料,牛羊肉等,这些...

1个回答

宝宝10个月饮食安排

10个月的宝宝已经长了牙齿或者快长牙了,是时候添加辅食了,10个月的宝宝逐渐变为以一日三餐为主,早、晚母乳或奶粉为辅。可以喂的东西很多,以粮食、奶、蔬菜、鱼、肉、蛋、豆腐为主的混合食品,这些食品是满足...

1个回答

相关疾病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