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异位性皮炎

>

关于异位性皮炎的诊断详情

关于异位性皮炎的诊断详情

  异位性皮炎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皮肤病,临床表现随年龄的变化,病情亦随之而变化,临床上一般可分为三个时期,即婴儿期、儿童期、成人期。主要在面部,头皮,尿布区及四肢有红斑,渗出和结痂损害。如何准确诊断异位性皮炎,下面是关于异位性皮炎的具体诊断方法。

  异位性皮炎(AD)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青少年为多见。近几年来其发病率正逐步上升,这严重影响了部分青少年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虽然近年来较多的有关该病细胞或分子水平的研究,但是医务工作者对其发病率、遗传方式和环境因素对其影响等有关流行病学方面的知识等了解甚少,这与目前我们使用的诊断标准较为复杂,它不适合用于流行病学的调查不无关系。然而,要探讨该病的致病因素、发病机理和病理生理等特性,掌握疾病的流行及其有关影响因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为此,国内外学者为了AD的临床、实验室和流行病学等研究需要,对AD的诊断标准不断地进行修改、完善,本文就此对有关文献进行复习综述。

  “异位性”(atopy)一词是Coca及Cooke在1925年所倡议的,其含义是:(1)有容易罹患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的家族性倾向;(2)对异种蛋白过敏;(3)血清中反应素(IgE)值增高;(4)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AD的特征是本人或其家族中可见有明显上述特点的一种湿疹性疾患,即既有特定湿疹的临床表现,又有明显的异位性,这也是1933年Wise和Sulzberger首次有关AD的描述。以后由于不同国家学者对该病案使用的各称不同,如异位性湿疹、过敏性皮炎、遗传过敏性湿疹(皮炎)和Besnier体质性痒疹等,同时又因AD在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的不同时期,皮损形态可截然不同,因此,使其缺乏一个特定的诊断标准。

  Rajka和Hanifin分别于1975年和1977年提出了有关AD的诊断标准。1980年两位学者根据实践经验及同行提议,将AD的诊断标准进一步修改完善,制定了我们目前临床最常使用的HanifintRajkaAD 标准。当患者符合Hanifin和RajkaAD标准的基本特征中3项或3项以上加次要特征中任何3项或3项以上即可诊断为AD。

  这一标准从多方面比较全面地描述了AD的特征,是临床和科研工作者近20年来使用最广泛、说服力最强的诊断AD的标准,可以说是AD诊断的“金标准”。然而在该标准的应用过程中,亦有学者对其中的各项指标进行重新评价。Kanwar等对50例典型AD患者与50例其它皮肤病患者进行比较,观察上述标准中除Ⅰ型皮试反应、血清IgE测定、锥形角膜、前囊下白内障、对饮食敏感和迟缓发白等各项指标以及耳下裂纹和弥漫性头皮屑2项非诊断标准指标外,其他如唇炎、乳头湿疹、毛周隆起、白色划痕、复发性结合膜炎和颈前皱褶等6项的发生率在两组并无差异,而非标准内的耳下裂纹和弥漫性头皮屑在AD组中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Tada等亦证实,耳下裂纹在AD患者中发生率高,他们的结果显示81.8%(112/137例)的儿童或成人AD患者检查时有该体征和既往有这一表现,而对照组仅3.3%(1/30例)出现(P<0.0001),且这一体征在严重AD中发生率为98%,而在轻、中度者中为74%,作者认为耳下裂纹应加入到AD的诊断标准中。有作者认为旦尼莫根眶下褶痕和颈前皱褶在诊断AD时无意义,但是Rudzki等的研究结果则认为,该2项指标仍不失为次要标准之一。Williamss指出,部分指标的适用与否在不同人群中可显示差异,如眶下褶痕只能作为门诊的诊断标准之一,而不适合普通人群调查,但这一指标在非AD儿童中出现率亦较高,尤以黑种儿童中多见。Negaraja等的研究同样显示鱼鳞病、乳头湿疹、唇炎、锥形角膜、前囊下白内障、颈前皱褶和对食物敏感在AD患者是非特异性的。而Diepgen等则认为次要特征中的干皮症较基本特征中的个人和家庭中有“异位史”更为重要。

  国内康克非等对372例患者与213例对照进行分析后指出,Hanifin和Rajka标准的所有基本特征都是十分重要的,但将前3项合并更妥;在次要特征中的乳头湿疹、眶下褶痕、前囊下白内障、颈前皱褶、出汗时瘙痒、对羊毛敏感、受环境 或情绪因素影响和锥形角膜无特殊临床意义,而无必要再列为临床特点。同时认为制定诊断标准应根据临床表现特点、发生的频率并尽可能与发病机理相联系来考虑。根据AD的发病主要与遗传、免疫学和生理及药理学方面异常有关,提出了一个结合国内资料而对Hanifin和Rajka标准进行修订的AD诊断标准。

  凡有基本特征者或基本特征中第一项加次要特征中任何3项者(每1项中任何一点)可诊断为AD。这个标准已为国内临床和科研工作者接受,并已被广泛使用。日本学者根据本国情况,认为Hanifin和Rajka的标准不十分适用于该国人群,经过日本皮肤科学会组织专家制定了一个新的标准。符合上述3条方能诊断为AD。

  作者同时列出了辅助诊断条例,包括:(1)家族史(支气管哮 喘、过敏性鼻炎或结合膜炎、AD);(2)并发症(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或结合膜炎);(3)毛囊性丘疹(鹅皮);(4)血清IgE水平升高。但是未说明这些辅助条例在诊断中的确切意义。

  虽然日本学者对AD的诊断标准进行了大幅度的修订,但由于其使用时间短,且未见其它国家学者使用这一标准。因此,该标准是否可靠或是否适用于其它民族尚需在实践中接受验证。

  Bos等最近提出了一个新的诊断标准,即要使诊断成立必须具备:存在抗原特异性IgE(用RAST或ELISA法检测外周血或在皮肤用皮内注射抗原法所证实),加以下3项中2项或2项以上:(1)瘙痒;(2)典型的皮损形态与分布;(3)慢性或慢性复发性。这一标准虽然特异性高,但是检测特异性IgE(IgE正常值及临床意义】)必须具备一定的实验室设施,同时它仍包括有创伤性检查,这就决定了这一标准只能用于门诊病人的研究,面不适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Hanifin和Rajka标准由于敏感性高,因此目前广泛使用于临床,但是Schultz-Larsen和Williams等认为,这一标准只透用于在门诊研究,而不适用于普通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主要因为标准中的部分指标不常见(如锥形角膜)或无特异性(如白色划痕)。另外,这一标准条目繁多、复杂,且在其中还包括有创伤性检查,这些因素限制了这一标准在大规模流调中,特别是在儿童中的应用。为了制定一个适用于大规模流调的诊断标准,1994年以Williams为代表的16位英国学者组成协作组,对120例患者和102例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Hanifin和Rajka的标准以及其它曾被提出可作为诊断依据的症状和体征(如耳下裂纹、耳周皮炎、躯干皮炎等)进行分析,得出了一个诊断AD的最低标准。

  求医网温馨提示:异位性湿疹的钦食要特别的注意,很多异位性湿疹的患者在治疗用药恢复后再次复发,可能是因钦食结构的原因。所以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调整饮食,切忌过饱,大概七八分铇就可以了,要避免进食易致敏的物品,如喂食牛乳、鸡蛋白、柑桔等;哺乳母亲以清淡饮食为好,贝类食物及酒类应禁用。我们平常食用鱼、蛋、虾等食物也都会加重异位性湿疹的病情。

  【参考文献:《皮肤病病理与临床》《皮肤病性病》《皮肤病性病诊疗指南》】

异位性皮炎在线咨询

更多

有皮疹就一定是艾滋病吗

有皮疹不一定就是艾滋病。 艾滋病的患者可以有皮疹,虽然有的皮疹有特异性,但不能根据皮疹来诊断艾滋病,诊断艾滋病的主要依据是临床症状和病毒血清学检测。 艾滋病并发的皮肤病可以归纳为非感染性皮肤病、感染性皮肤病及皮肤肿瘤三大类。有的常见皮肤病如带状疱疹、瘙痒症、痒疹、银屑病、鹅口疮等,艾滋病患者临床症状重,皮损广泛,病程长,治疗困难。 其各分类具体临床表现为: 1.非感染性皮肤病:脂溢性皮炎、斑秃、毛细血管扩张、黄甲综合征、银屑病、获得性鱼鳞病、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瘙痒症等。其中黄甲综合征被认为是艾滋病患者典型体征;脂溢性皮炎被认为是该病的早期表现;瘙痒症在HIV感染早期十分常见。 2.感染性皮肤病:真菌感染(念珠菌病、隐球菌、组织胞浆菌病、马尔尼菲青霉病、体癣、甲癣、手足癣等),病毒感染(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生殖器疱疹、扁平疣、尖锐湿疣、传染性软疣、毛状黏膜白斑),细菌感染(皮下脓肿、蜂窝组织炎、毛囊炎、脓疱疮),寄生虫感染(挪威疥、阿米巴病)。出现鹅口疮是早期诊断艾滋病的重要线索;巨细胞病毒感染所致的毛状黏膜白斑被公认为HIV感染最常见的口腔表现,特异性强。 3.皮肤肿瘤:Kaposi肉瘤、淋巴瘤、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Kaposi肉瘤可能是HIV感染的首发症状之一 虽然约80%以上HIV感染者可发生皮肤黏膜性疾病,但不是说有皮疹一定就是艾滋病,艾滋病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见的,如果怀疑要通过抽血化验来确诊。

1个回答

单纯疱疹怎么诊断?

医生根据既往病史、皮损特点、检查结果诊断本病。 1.既往有单纯疱疹感染史,有与单纯疱疹患者接触史。 2.口唇出现聚集性水疱,生殖器出现聚集性水疱等。 3.细胞学检查:刮取早期皮损,行Tzanck涂片检出多核巨细胞和核内嗜酸性包涵体,并排除水痘-带状疱疹即可确诊。 4.病毒学检查:用直接免疫荧光法,试验呈阳性,可鉴别单纯疱疹病毒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1个回答

秋季易发的皮肤病有哪些

秋季易发的皮肤病有虫咬皮炎、瘙痒症、湿疹、荨麻疹、带状疱疹、银屑病等。 具体如下: 1.虫咬皮炎:秋季多昆虫,如螨、蚊、毒蛾、毛虫、蜂类等,人被叮咬后,皮肤会出现丘疹、红斑、水疱等类症状。 2.瘙痒症:天气转凉后,人体皮脂腺分泌开始减少,皮肤容易干燥,引起瘙痒。而老年人的皮脂腺分泌功能有所减退,皮肤更干燥,因此,这种病常见于老年人。 3.湿疹:秋冬干性湿疹比较常见,要注意清淡饮食、避免肥皂洗洁精等刺激,注意劳逸结合。 4.荨麻疹:由于寒冷的刺激,使机体产生一种叫做激肽和缓激肽的物质,使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因而产生风团。 5.带状疱疹:换季时要注意保暖,不要着凉,因为感冒发烧时人体抵抗力较低,易诱发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感染。 6.银屑病:季节变化是银屑病的诱发因素之一,进入秋季后,天气逐渐转凉,该病病情常常会逐渐加重。

1个回答

表皮下水疱是什么原因

表皮下起水疱原因有多种。 有如下可能: 1.湿疹; 2.丘疹性荨麻疹; 3.水痘和带状疱疹; 4.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 5.多形红斑; 6.重症药疹等。主要是由于基底细胞的液化变性,最终形成坏死性的表皮下水疱。 大疱性疾病,常见的大疱性类天疱疮,通常表现为表皮的基底层下面的水疱,尼氏征阴性。湿疹和丘疹性荨麻疹主要是由于过敏引起的,可口服氯雷他定片,外用糠酸莫米松软膏治疗。如果是水痘和带状疱疹,主要是由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可以口服伐昔洛韦片和甲钴胺片,禁用激素。如果是自身抗体破坏皮肤组织,引起的天疱疮和类天疱疮,需要查皮肤组织病理,确诊后需要用激素类药物。如果长时间在天热的环境下,也可能会产生小水泡,这是汗疱疹的表现。注意不要抓挠,外出时要做好防晒工作,平时要注意增强体质,多补充一些维生素C,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多吃一些蔬菜水果,减少出汗状况。

1个回答

皮肤有针刺感是什么病

皮肤有针刺感可以出现的疾病有带状疱疹、胆碱能性荨麻疹、皮肤过敏等。还要根据患者其他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来进行诊断。 1.带状疱疹:发病前患者皮肤常常会有感觉过敏、灼伤刺痛,伴有全身不适、疲乏无力、轻度发热等前驱症状,疼痛有的伴随带状疱疹的皮疹同时出现,有的疼痛发生一到三天后或更长时间才出现皮疹。部分中老年患者皮损消退以后可以遗留顽固性的神经痛,也可以出现皮肤的针刺感。也部分患者仅仅是感觉到皮肤有刺痛感,或者是稍潮红,没有出现典型的水泡。 2.胆碱能性荨麻疹:一般是在患者热水淋浴,进食辛辣的食物、饮料或饮酒,情绪紧张,工作紧张,剧烈运动等刺激后发生。患者在数分钟内出现风团,并且伴随有皮肤刺痛瘙痒不适。 3.皮肤过敏:一些食物、药物等服用不当或者其他原因引起的过敏,患者也可以表现有皮肤的针刺感。 4. 皮肤干燥:也可以出现针刺感,这时要加强皮肤的保湿。

1个回答

长小水疱怎么回事?

长小水疱的原因有很多,感染性疾病如单纯疱疹、带状疱疹、水痘、手足口病等;过敏性疾病如湿疹、汗疱疹、多形红斑等;免疫性疾病如疱疹样皮炎、类天疱疮等。 1. 单纯疱疹 是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分为Ⅰ型和Ⅱ型。本病多发生在抵抗力低下患者,如感冒、熬夜、压力较大,在皮肤黏膜交界处,如口角、鼻孔、嘴唇边缘、脸颊、外阴等部位。疾病开始时皮肤局部会出现红斑、瘙痒红热,逐渐出现聚集成群的针尖样水疱,有透明的液体,破裂后出现糜烂面,结痂脱落愈合。 2. 带状疱疹 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好发于春秋季节,发病初期,多数病人先出现疼痛,不久于身体的单侧部位出现红色的斑丘疹,呈带状分布,继而出现簇集成群的水疱,大小不等,累累如串珠,排列成带状,好发在胸部、头面部、腰肋部,伴有剧烈的疼痛。多见于成人。 3. 水痘 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发病人群主要为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可经过呼吸道传播。水痘发生前一般有发热等前驱症状,后于面颈、躯干、四肢起红丘疹、水疱。如果出现发热、全身泛发水疱,需高度警惕水痘,及时就诊,需要隔离治疗2周左右。 4.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一般常见于手掌、足底、口腔,表现为红斑、水疱,水疱周围红肿,多伴发热、食欲不振、哭闹等表现。多见于婴幼儿。 当出现小水疱时可以去正规医院就诊,以便明确病因后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治疗。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