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原因
作者: 山东耳鼻喉医院科普专栏 时间:2021-01-21 09:25:12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原因,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H)是由头部运动或身体姿势改变引起的短暂眩晕。它是最常见的外周前庭功能障碍,属于内耳疾病。这种疾病的历史可能是自我限制的。少见于儿童,多见于中年(40-50岁),那么该病的发病原因是什么呢?山东省耳鼻喉医院专家为您解答。
病因尚不清楚,可能是独特和孤立的,但可能与以下疾病相关,或继发于以下疾病:1。耳石病:迷路性老年性改变,或退行性改变,椭圆形囊斑变性,耳石膜脱落沉积于半规管,特别是后半规管。
耳科疾病:椭圆形囊斑梗死或双侧前庭功能不对称可引起中耳和乳突感染、迷路炎、梅尼埃病缓解期、前庭神经炎、突发性耳聋、淋巴瘘、单侧急性前庭功能障碍等。
损伤:头部外伤,特别是在轻度头部外伤后的几天或几周内,或因运动引起的头部加速、减速损伤,如辫状带损伤,也见于镫骨手术、内耳压力损伤,导致耳石脱落落入半规管。
耳石脱落学说主要包括耳石嵴结石学说和半规管结石学说。双侧前庭功能不对称由于某些疾病导致内耳血液循环紊乱,导致一侧前庭功能丧失,因此神经冲动向中枢不对称,导致位置性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原因,山东省耳鼻喉医院专家表示,该病发病突然,典型的病例,激发头位(患耳向下)时出现眩晕症状,眼震发生于头位变化后3-10秒后(潜伏期),持续数秒,一般为30秒内,眩晕则常持续于60秒之内,可伴恶心及呕吐。眼震十分特殊,在坐位迅速改变至激发头位时出现一种旋转性的短暂的易疲劳的眼球震动,左耳向下时眼震为顺时针方向,右耳向下时为逆时针方向,眼震持续过程中,先是逐渐增强,其后逐渐减弱,当从卧位回至坐位时,出现一种方向相反的短暂低速度眼震。病程可为数小时至数周,个别可达数月或数年,眩晕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眩晕的程度变化较大,严重者于头轻微活动时即出现眩晕,间歇期可无任何不适,或有头昏,眩晕发作后可有较长时间头重脚轻及飘浮感。症状的发生常与一些头位活动有关,如在床上低头或抬头,头转动,乘车时突然加速或减速时。间歇期长短不一,有时可1年或数年不发病。甚至可长达10-20年者。
- 上一篇: 导致耳聋的原因?如何治疗耳聋?
- 下一篇: 耳鼻喉疾病医院外耳道疖肿能自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