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粒长度如何决定生命长度?
作者: 百岁童颜干细胞科普专栏 时间:2022-07-19 09:24:17
端粒是真核生物线性染色体DNA结构的分子尾端。染色体在形态学上DNA尾部膨胀成颗粒状,像两顶帽子一样盖在染色体的两端,因此得名。
端粒长度如何决定生命长度?
在正常的成体细胞中,端粒酶被关掉,端粒每一次分裂都会缩短,直到达到其临界长度。当端粒达到临界长度时,细胞终止分裂,要么死亡,要么经历恶性肿瘤DNA损伤。
从分子层面解释就是:端粒酶主要由TERC、TERT、TEP三部分组成,人体内几乎所有的细胞中均普遍表达TERC。但是。TERT它是影响端粒酶表达的关键组成部分,只在一些特殊细胞(生殖细胞、干细胞和大多数肿瘤细胞)中检测到体细胞的活性。
但要知道,一个人的起初端粒长度在他/她还是胚胎时就已决定,人在出生时端粒长度最长,这时随之身体生长发育,细胞分裂较快,端粒缩短速度亦较快;当人体发育成熟,步入成年后,端粒缩短速度随之变慢。
人体细胞平均每年遗失35~150个碱基对的端粒序列,当端粒缩短到一定程度时,人体开始渐渐衰老,染色体将变得越来越不稳定,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自身免疫病甚至癌症等也会随之袭来。
另外,端粒的耗损速度还受到环境因素(如辐射、雾霾、甲醛等)、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过度肥胖、长期熬夜等)、长期精神紧张与疾病(如糖尿病等慢性病、急重症、癌症等)影响,均会导致端粒缩短速度加快。
基于这些观察与研究获得的认识,人们提出“生理年龄”的概念,认为端粒长度是一个“生物学标志(biomarker)”,还可以预警与年龄相关的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免疫缺陷类疾病,反映一个人真实的衰老进程,端粒作为“生物时钟”,以倒计时的方式计算人的寿命。
- 上一篇: 基因检测再见遗传病?
- 下一篇: 干细胞技术现在普及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