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自闭症的发生与遗传、环境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准妈妈们若在怀孕期间摄入的有害物质,极有可能会增加自闭症发生的风险。自闭症患者往 往比正常人要很容易感染一些特定的疾病,包括脆性X综合症、结节性脑硬化等,如果不能及时发现,进行相关干预,很可能给患儿的一生造成巨大的影响。
诊断自闭症的正规流程
1、精神检查:根据患儿的病史、年龄、生理以及心理特征,采取询问、观察相结合的方式,注意观察患儿的神态、表情、举止动作以及对周围环境、医师及亲人的反应,可重点了解患儿的言语、感知觉、运动能力、智力情况和情绪行为的表现。
2、鉴别诊断:注意与非典型孤独症(非典型孤独症【译】:一种弥漫性发育障碍,仅在3岁后才出现,与自闭症不同之处在于起病年龄较迟,或不能满足自闭症全部诊断标准。)、耳聋、发育性语言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等情况相鉴别。目前认为,对自闭症的患者综合能力的评定比诊断更受重视。
3、体格检查:体 格检查属于常规项检查,主要测量身高、体重、心率。可以对照正常儿童的发育平均值,在平均值上下两个标准差之间为正常,超过或不足均为异常。此外,还做必 要的神经系统检查,包括肌力、肌张力、协调与共济运动、感知觉有无异常。注意测量患儿的头围大小,观察毛发颜色、有无脑积水、眼球震颤以及面部的先天性发 育畸形;有无贫血面容。
4、实验室检查:根据自闭症患儿的年龄以及身体检查的情况,酌情选择必要的检查,如脑电图、脑CT/MRI、脑干诱发电位、染色体等。
(1)病毒检测。近50种,主要了解孩子机体内以往与现在感染或携带病毒的情况,有些病毒对孩子的神经系统有很大的损害,如疱疹病毒专门寄宿在神经系统内。
(2)自由基检测。这主要了解孩子机体内的抗氧化能力,特别是现在环境污染很严重的时代。异常者会容易 到体内外氧化因子的损害,进而影响机体的抵抗力与排毒能力等,这还可以结合元素检测结果具体分析。一般医院也不做这项检测。
(3)过敏源检测。不少自闭症孩子有酪蛋白与/或谷蛋白过敏,这在一般医院没有这项检测。有的孩子在检测后有计划地停用相关食物,症状有明显减轻。
(4)重金属与微量元素检测。很多自闭症孩子有重金属超标或中毒,而微量元素下降,这种状态是一种恶性循环,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
(5)机体内环境检测。甲状腺功能(有些自闭症孩子的甲状腺功能异常)、免疫功能测查(直接了解机体对体内外细菌病毒的抗击能力)。
5、智能检查:根据自闭症患儿的病史、年龄特点、发育情况及合作程度选择智力测验内容,同时可以测试患儿的语言能力及动手操作协调能力。
6、专用量表测查:根据自闭症患儿临床表现及家长对孩子病情的了解程度,选择如下专用量表进行评估:儿童期自闭症评定量表,自闭症行为评定量表,自闭症诊断访谈量表等,对自闭症进行最终的鉴定。
温馨提示:硫酸盐对人体的消化功能有着非常的作用。如果人体的胃肠道内缺乏硫酸盐,那么消化道的可同透性就会增加,带着鸦片活性的钛就容易进入血液,自闭症患者的症状也将变得恶化。因此,含有色素的食物应尽量避免给孩子吃。
【参考文献:《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标准》《小儿神经疾病诊断与治疗》】
自闭症在线咨询
更多
三岁宝宝自闭症
3岁左右自闭症宝宝一般在临床表现为,不能说出有意义的词和句子,在与人交流时,无目光对视,也很少使用语言,常以动作和行为为主,同时兴趣狭窄,行为动作刻板重复,如反复跺脚,拍手,转圈等。此外,社交障碍较为...
1个回答
自闭症的宝宝测试题
儿童自闭症测试量表,由Krug于1978年所编制。一共57道题,回答是或者不是,筛查界限为57分,诊断分为67分。每道题的评分是依据该题在量表中的负荷大小分别予以1、2、3、4四个等级评分,每一项都有...
1个回答
什么原因会引起小孩自闭症
小孩自闭症的原因与孩子接触面少,换了新环境,以及缺少安全感和被呵护感都是有相关联系的,如果孩子日常生活中出现了不愿意人说话,很少言语,或者是言语发展严重障碍,家长要引起重视,尽早带孩子去医院进行相关检...
1个回答
自闭症宝宝症状
在临床上自闭症婴儿往往会出现社会交往障碍,特别是与主要的照料者如母亲进行交流时缺乏目光对视,对于父母的拥抱缺乏期待甚至有拒绝拥抱的情况。而且语言发育有障碍,特别是对于两岁的孩子没有言语发育,甚至说不出...
1个回答
孤独症对儿童和家庭的危害严重对吗
首先确认孤独症对儿童和家庭的危害比较严重。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发生在儿童早期,以社会交往和沟通障碍,兴趣范围狭窄,以及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发育障碍类疾病。患儿会表现的比较孤僻、退缩,很少跟别人有亲...
1个回答
自闭症宝宝挨打会躲吗
肯定会躲开,不管是不是自闭症都会躲开。自闭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亚型,多见于男性,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等。建议给予哌甲酯、托莫西汀等...
1个回答
怎样让自闭症宝宝和人对视
首先和宝宝眼神对视。首先要建立在有需求的基础上,可以是他主动发起需求,也可以是让他产生需求,注意力集中地去观察你的行为,从观察行为到眼神对视。同时要保证1.认知正确。2.动机充足。3.指令明确。4.注...
1个回答
健康资讯
更多
推荐医生
更多
可能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