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一般是新生儿常见的疾病,一般情况下及时送到医院治疗是不会有什么大问题的,今天主要为大家介绍黄疸的分类诊断和中医治疗。
黄疸的临床分类:
1)溶血性黄疸: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多而致,血中增加的主要是未结合的胆红素,总胆红素量一般不超过83.5μmol/L(5mg/dl),急性发作时尿呈酱油色(血红蛋白尿)。尿中尿胆素原增加,而无胆红素。周围血液中网织细胞增多。
2)肝细胞性黄疸: 由于肝实质的疾病引起,最常见的是传染性肝炎。血中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都增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总胆红素一般不超过 170μmol/L (10 mg/dl)。尿中可出现胆红素及尿胆素原。大便内一般仍有胆汁,但严重的肝细胞性黄疸也可以出现短暂的陶土色大便。常同时有肝功能试验异常。
3)梗阻性黄疸: 由于胆管梗阻而致,较常见的疾病是胆石、胆管癌或胰腺癌。血中直接胆红素增高,常超过170~510μmol/L (10~30mg/dl)。尿中出现胆红素,尿胆素原减少。不完全的梗阻性黄疸大便内仍有胆汁;完全的梗阻性黄疸大便内没有胆汁,出现陶土色大便。
黄疸的症状表现
4)小儿黄疸: 新生儿在生后第 1周可出现生理性黄疸。新生儿也可发生溶血性黄疸,一种是由于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另一种是先天性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乏性黄疸。小儿可由于病毒性肝炎引起黄疸,也有若干种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此类病少见,常为慢性波动性或间歇性。新生儿还可由于先天性胆道闭锁引起梗阻性黄疸。
黄疸的检查诊断:
1)病史:肝炎患者在发生黄疸以前,常有发热、无力、食欲不振等表现,出现黄疸以后,尿色加深。胆石患者常同时有发热及右上腹疼痛。胰胆系统肿瘤引起的黄疸多持续较长时间,逐渐加深,并有腹痛、消瘦、瘙痒、发热等。要注意病人近期服用的药物(如冬眠灵、异烟肼等),有些药物可引起肝细胞性黄疸,有些药物可引起溶血性黄疸。
2)体格检查:一般先在巩膜、后在皮肤出现黄疸,在灯光下不容易识别,要在光线充足的地方检查。有些老年人巩膜有脂肪沉着或结合膜充血,影响观察。进食过多的胡萝卜、南瓜、番茄等,可发生假性黄疸,有时肉眼不能决定,需要查血清胆红素。体格检查还要注意有无蜘蛛痣、下肢浮肿、肝脾肿大、胆囊肿大、腹部肿块、腹水等。
3)化验室检查:主要是查血、尿及血生化的测定。
①血:主要查血红蛋白、红细胞和网状红细胞。
②尿:尿色加深,查胆红素、尿胆素原和尿胆素。
③血生化测定:胆红素 (正常值<17.1μmol/L)和氨基转移酶在肝炎、胆石、肿瘤等情况下均有可能增高。白蛋白、球蛋白测定或蛋白电泳分析:慢性肝炎及肝硬变患者的球蛋白或γ-球蛋白的含量增加,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甲胎蛋白的测定也有助于诊断。
4)B型超声检查:本方法对病人没有痛苦。主要观察有无胆管扩张及胆石,亦可观察胰腺及胆囊肿大。
5)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适用于有明显胆管扩张的病例,可清楚地显示肝内整个胆道系统,精确了解梗阻的部位、程度、病变范围等。
6)肾上腺皮质激素试验:对黄疸病因诊断确有困难者,特别是肝细胞性黄疸与梗阻性黄疸难以区别时,可用泼尼松治疗,若1周后黄疸仍无消退倾向,则可能为梗阻性黄疸。
7)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通过纤维十二指肠镜对壶腹区的肉眼观察或活检,以及乳头开口插管造影显示胰管、胆管和胆囊,可以区别肝内或肝外梗阻,以及梗阻部位和形态。
8)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成像(CT): CT能证实梗阻的存在,并能判断梗阻的水平。关于病因的判断,首先参考不同部位的好发病种。CT与B型超声检查相比,对胰腺肿瘤的判断和肝内转移的显示有其优越之处,但设备昂贵,不易推广使用。
9)肝穿刺及细针吸引细胞学检查:肝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对于判断肝实质的病变(如肝炎、迪宾-约翰逊二氏综合征)有重要的帮助。细针吸引细胞学诊断可在B型超声、CT等技术的引导下经皮穿刺吸引肝、胆、胰等肿瘤组织进行细胞学检查。对胰腺癌的诊断,阳性率可达90%以上。[page]
中医分类治疗黄疸
1.阳黄
(1)胆腑郁热证
主症:身目发黄,黄色鲜明,上腹右胁胀闷疼痛,牵引肩背,身热不退,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呕吐呃逆,尿黄赤,大便秘,苔黄舌红,脉弦滑数。
治法:疏肝泄热,利胆退黄。 代表方:大柴胡汤加减。
常用药:柴胡、黄芩、半夏、大黄、枳实、郁金、佛手、茵陈、山栀、白芍、甘草。
(2)疫毒炽盛证(急黄)
主症: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皮肤瘙痒,高热口渴,胁痛腹满,神昏谵语,烦躁抽搐,或见衄血、便血,或肌肤瘀斑,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滑或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代表方:《千金》犀角散加减。
常用药:犀角(水牛角代)、黄连、栀子、大黄、板蓝根、生地、玄参、丹皮、茵陈、土茯苓。
(3)热重于湿证
主症: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或见心中懊 ,腹部胀闷,口干而苦,恶心呕吐,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治法:清热通腑,利湿退黄。 代表方:茵陈蒿汤加减。
常用药:茵陈蒿、栀子、大黄、黄柏、连翘、垂盆草、蒲公英、茯苓、滑石、车前草。
(4)湿重于热证
主症:身目俱黄,黄色不及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或大便溏垢,舌苔厚腻微黄,脉象濡数或濡缓。
治法: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 代表方: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常用药:藿香、白蔻仁、陈皮、茵陈蒿、车前子、茯苓、薏苡仁、黄芩、连翘。
2.阴黄
寒湿阻遏证
主症:身目俱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脘腹痞胀,纳谷减少,大便不实,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推荐阅读:头痛的病因症状和中医治疗
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代表方:茵陈术附汤加减。
常用药:茵陈、附子、白术、干姜、茯苓、泽泻、猪苓。
中医内科杂病在线咨询
更多
中医治疗乳腺结节
需要具体地区分结节的原因和性质。由乳腺增生引起的,治疗效果较好,可以缓解症状和增生,有的甚至可以治愈,对于这种情况,平时还要注意自我的调节,避免激素类药物和美容用品的滥用,保持生活规律,心情舒畅。对于乳腺纤维腺瘤、乳腺癌等,中药治疗没有明显效果,有时甚至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
1个回答
中医治疗霉菌阴道炎的效果好吗
霉菌性阴道炎病人表现为白带增多,外阴、阴道瘙痒、灼烧感,小便疼痛,外阴周围常发红、水肿,表皮变化多种多样可发生很浅的水疱丘疹,成群出现意见建议可形成湿疹状糜烂,局限于外阴或向周围扩展至会阴、肛门周围及股生殖皱襞,直至大腿内侧、外表,完全类似急性或亚急性湿疹阴唇及阴蒂附近黏膜增厚,互相接触的皮肤表面潮红糜烂。治疗期间禁止同房。连续三次在经后复查白带正常方为治愈
1个回答
中医治疗霉菌性阴道炎
中医认为霉菌性阴道炎主要是湿热下注导致阴道内分泌物增多,导致病原菌入侵引起的阴道炎症,药物的选择方面主要是选择清热解毒,除湿、杀虫止痒的药物进行治疗。可以选择阴道内用药保妇康栓、消糜栓。口服药物可以选择妇炎康片、花红片、妇科千金片等。也是跟西医一样,需要按疗程用药,但是疗程会比西医要长一些,一个疗程为20天左右。
1个回答
中医治疗宫颈炎效果
宫颈炎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有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宫颈炎常与急性子宫内膜炎或急性阴道炎同时存在,但以慢性宫颈炎多见。主要表现为白带增多,呈粘稠的粘液或脓性粘液,有时可伴有血丝或夹有血丝。长期慢性机械性刺激是导致宫颈炎的主要诱因。中成药对于慢性宫颈炎的治疗有独特的优势,在消除炎症的同时,还要提高机体免疫力。
1个回答
中医治疗宫颈炎
用中医治疗宫颈炎必须辨证论治,不能随便用药,如果患者有腰酸坠胀、腹痛下坠、小便频数疼痛、舌苔黄腻等症状,可以用扁豆花、椿白皮煮水喝,对于缓解宫颈炎有很好的效果。如果患者表现的是脾肾亏虚,属于虚症,在症状当中见到带下量多清晰、缠绵不断、食少神疲、腰膝酸软、面色无华,或者经常大便稀溏、舌苔薄白,可以考虑使用一些蚕砂、薏米煮水喝。
1个回答
中医治疗声带息肉
声带息肉通过中医疗法效果是不明显的,早期的声带息肉可以使用一些中成药治疗,比如金嗓散结胶囊或者黄氏响声丸等,饮食上要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水果蔬菜。通过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就要考虑手术,可以在支撑喉镜或者纤维喉镜下进行声带息肉切除术,声带息肉手术后需要禁声两个星期左右,而且术后要定期门诊复查,短时间内避免用嗓过度和大声说话。
1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