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视神经萎缩
作者: 北京德胜门中医院科普专栏 时间:2025-10-13 08:44:13
人老了,眼睛出问题,挺常见的。有人看东西模糊,有人夜里看不见,还有人干脆视野一点点缩,像从管子里往外瞅。视神经萎缩,说白了,就是那根连着眼睛和脑子的“电线”慢慢坏了。信号传不过去,看得见也等于看不见。
不是所有眼花都是老花。老花还能戴眼镜凑合,这玩意儿不一样。它悄无声息地来,等发现时,常常已经晚了。有些人一开始只是觉得颜色没以前鲜艳,天黑后反应慢半拍。后来呢?走路撞墙,倒水倒不准,连人脸都认不清。你说吓人不吓人?
医生讲,视神经是神经,不是肌肉。坏了,长不回来。不像皮肤破了能愈合,骨头断了能接上。神经细胞死了,就没了。治疗,更多是拖时间,尽量让剩下的部分多撑一阵子。
可怎么拖?方法不多。有人吃药,维生素B族,银杏叶提取物,反正市面上有的,先试试。有没有用?难说。有的人吃了觉着精神好点,眼睛亮一点;有的人吃完胃不舒服,啥改变也没有。药片吞下去,心理安慰占一半!
还有人信偏方。邻居老李说他表舅妈的妹妹用羊肝炖枸杞,吃了三个月,视力涨了两行......真还是假?谁说得清。反正试了也不亏,顶多浪费点钱。但也有走偏的,听说有人拿草药糊眼睛,结果发炎,雪上加霜.
其实,很多老年人得这病,背后有别的原因。糖尿病 高血压、青光眼,这些才是“元凶”......血糖高了,血管细了,供血不足,神经慢慢饿死.血压常年压着血管,视神经承受不住,也就歇菜了。治眼睛,还得看全身.光盯着眼底那块儿,往往抓不住重点。
医院里查这个,要做视野检查 OCT 眼底照相。机器一照,图像出来,医生指着说:“你看,这里变薄了,信号弱了。”老人听不懂,只问:“还能不能看书?”医生犹豫一下,说:“尽量吧。”
生活上,能做的其实很琐碎.灯要亮,别摸黑。家里摆设别乱动,免得绊倒。碗筷放固定位置,衣服分色挂好!这些小事,比吃什么药都实在。有个老太太,每天早上坐在窗边晒太阳,她说:“暖和,眼睛舒服......”也不知道是不是真有用,但她坚持了好几年.
情绪也重要.不少人得了这病,闷在家里不出门,怕给人添麻烦.越躲越孤僻,脑子也迟钝了.其实该走动还得走动。公园里坐坐,听听别人聊天,哪怕看不清脸,耳朵还能用。有位大爷失明后学了二胡,拉得不成调,但他说:“手动着,心就不空。”
家庭支持更关键.儿女嫌烦,一句“又看不见了”甩过去,老人心里凉半截。反过来,耐心点,多解释几句,帮着整理药盒,陪着去医院,这些小事积攒起来,就是支撑。
也有人不信命.六十岁开始学盲文,七十岁还能自己做饭......不是他们天生坚强,是日子逼出来的。你总不能躺着等死吧?能动一天,就做一天的事。
医学上,现在确实没啥逆转的办法。**、基因治疗,听着新鲜,离普通人远得很。医院里的方案,翻来覆去就那几样。打营养针,输扩张血管的药,定期复查.效果嘛,因人而异。有人稳定五年没恶化,有人两年就几乎全盲.
关键还是早发现.四十岁以后,尤其有慢性病的,每年查一次眼底。别等看不见才去。那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略:用药安全。有些感冒药、降压药,长期用可能影响眼部供血。老人一身病,药一大把,谁还记得这些细节?家属得上心,别光扔给医生。
说到底,这不是个能“治好”的病。接受现实,调整心态,活得有质量,比什么都强.看得见,好好看;看不清,就靠耳朵 靠手 靠记忆.世界不只有视觉一种方式。
有位老爷子,最后阶段几乎全盲,但他记得院子里每棵树的位置,拐杖一敲地面,就知道走到哪儿了。他孩子说:“我爸走得比我还稳。”
也不是所有人都这么豁达。有人哭,有人怨,有人半夜睡不着.正常。但日子还得过.早餐的粥烫不烫,今天的报纸谁念,这些事,填满了每一天。
医学有限,人心却可以宽.眼睛不行了,别的感官会补上来。气味 声音、触感,变得格外清晰。春天花开,闻得着;孙子说话,听得真;阳光晒在胳膊上,暖烘烘的。
也许,所谓萎缩,不只是神经的退化,也是生活被迫缩小的过程。但再小,也能留下一点光。
上面就是关于“老年人视神经萎缩”的内容。天冷了,记得加衣服,别感冒。晚上早点睡,第2天才有精神。健康小提示:别老生气,气坏了身体,不值得。
【免责申明】本文由第三方发布,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网站对本文的原创性、内容的真实性,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和其他问题,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