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空调病

>

预防空调病的五个步骤

预防空调病的五个步骤

  经常待在空调房中,人体的免疫力会下降,继而容易着凉感冒、精神不振、肩颈酸痛等。要想避免患上“空调病”,应从多照顾易发病部位入手:

  搓搓鼻翼。夏季室内外的温差常常会让人一不小心就受凉,鼻子不通气,甚至诱发鼻炎。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耳鼻喉科主任杨明介绍说,发生鼻炎的主要原因是鼻黏膜敏感、鼻腔的免疫能力降低。每天抽空用冷水洗鼻有利于增强鼻黏膜的免疫力。同时还可以多揉搓鼻翼,以改善鼻黏膜的血液循环,有助缓解鼻塞、打喷嚏等过敏性鼻炎症状。

  按按脖子。空调房里待久了,不少人会出现流鼻涕、鼻塞,疲劳感加强等类似感冒的症状。此时不妨试试按揉后脖颈的风池穴(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与耳垂平行的陷窝处)。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推拿科主治中医师王亮介绍说,中医认为,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头顶最易感受风寒之邪。按揉风池穴时,将两手拇指指腹按于风池穴,其余四指附于头部两侧,由轻至重按揉1分钟,可以有效缓解鼻塞流涕、头痛眩晕、颈项疼痛等病症。

  揉揉肋间。空调房比较凉,容易肠胃不适,平时不妨试试按揉肋间的期门穴,有舒肝理气,保健肠胃的作用。期门穴位置很好找,仰卧时乳头直下方,第6肋间隙中。按摩时取坐位或仰卧位,中指指腹按于期门穴,顺时针方向按揉2~3分钟,用力适中,以局部有酸胀感和轻度温热感为度。

  捏捏肩膀。冷气吹着肩颈,时间长了就会出现酸痛等不适,此时不妨通过提拿双肩来缓解一下。具体做法是,被按摩者坐直,按摩者立于其身后,双手虎口张开,四指并拢,自然搭在被按摩者双肩上,做有节律的拿捏动作。如果再用空心拳捶捶后背,效果会更好。需要提醒的是,按摩肩膀不要用力过重、过久,尤其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

  踮踮脚尖。空调房空气流通差,容易使人疲倦。累了时可以起身练习踮脚尖,它不仅能使人的心率保持在150次/分钟左右,让血液可以供给心肌足够的氧气,有益心血管健康,还能锻炼小腿肌肉和脚踝,防止静脉曲张,最重要的是,可以缓解疲乏症状。可以踮着脚尖走路,每次走30~50步,稍稍休息一下,然后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再重复几次。初练者可以扶着墙,熟练后就不用借助外物了。也可以坐着踮脚尖:膝盖与大腿保持水平,将两瓶矿泉水或其他重物放在大腿上,踮脚30~50次。

空调病在线咨询

更多

空调病会发烧吗?

你好,所谓的“空调病”就是因为动用空调而引来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空调病”的表现出症状也与感冒差不多,就是发烫、发烧、恶心呕吐、恶心、干呕,甚至引来支气管哮喘。所以空调病也是会引来发烧的,如果体温低于38.5度的话是要服食退热药物救治的,期间要多喝水,清淡饮食,互相配合物理降温就可以了。必须强调声明平时要多吃水果,增强身体免疫力,适当的运动。增加营养。

1个回答

空调病一般是指的什么呢

空调病症状一般有发烫、疲乏无力身体收缩感麻木的等。如果您再次出现这种情况下,建议要多喝些温开水或者是红糖姜水。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动用,藿香正气丸进行治疗一下。平时一定要多注意歇息,多喝水,不要吃辛辣打击的食物,清淡的饮食为基础。建议将室内的温度调高,出外回去不要急于开空调,空调温度最好确保在26℃约莫,始终保持室内空气的供应,不要长时间在空调屋内,适当的进行户外的活动。建议定时换新空调的过滤网和擦洗空调换气部位。

1个回答

空调病会有影响风寒吗?

空调病会致使患者再次出现风寒的症状,这对患者的身体当然是有影响的。空调病致使的风寒不仅仅病情本身会对患者的生活培训产生干扰。而且空调病还会致使患者再次出现排斥空调的不良症状,长时间下来,患者的整体身体素质就会上升,并且因此会更容易患上各类疾病。

2个回答

空调病风热咋缓解?

如果空调病明显表现出为风热感冒可以口服药物进行缓解,需要有及时测量体温留意体温可有下降可有发烫,如果发烫的情况下一般需要有根据病情及时的口服退热药物,需要有物理降温温水擦浴以及多喝白开水,可以服食银翘解毒丸进行对症缓解,多吃清淡的蔬菜水果。

2个回答

空调病霍香有用吗?

您好,热烈欢迎进行咨询。藿香为中药,对空调病的帮助不大。藿香具备消肿解暑的效用,除了,稳定腹痛腹痛,消化不良的效用。而空调病是由于长时间在空调环境中,致使再次出现的一连串身体不适症状。如头疼头晕,恶心,胸闷,气短,甚至再次出现感冒等。这种情况需要有尽快摆脱空调环境,不要长时间用空调。重新调整良好的生活方式就可以纾解。

1个回答

空调病发热正常吗?

目前这种情况是不正常的现象的,并不是长期吹空调就会致使再次出现身体的发烫的,再次出现发烫,这是一种疾病的表现出情况的,如果体温低于37.2度,这种情况主要就是证明有一定的细菌或病毒感染等情况致使再次出现的症状的,需要有针对性的运用药物来帮助进行调养的

2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